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抗原,大剂量(250毫克/公斤体重)一次注入家兔耳静脉内,造成动物“一过性”血清病。隔日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于-40℃冻存,在统一条件下用聚乙二醇沉淀-补体消耗试验检测家兔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动态,并用CH_(50)试验平行测定血清中总补体量。实验结果表明:家兔于注射BSA抗原后第6天开始检出CIC,第10天达最高峰,第12天下降;血清中补体含量与此相反,第6天开始下降,第10天下降到最低水平,第12天后又逐渐回升。本法检测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CIC较为适用。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用山莨菪硷(654-2)处理急性实验性血清病家兔(AESSR),探讨了654-2对急性实验性血清病(AESS)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654-2可降低循环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减少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量,抑制血浆中组织蛋白酶D(Cath-D)活性,使补体水平下降不明显,并减轻肾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脂质体包裹氮芥处理急性实验性血清病家兔,检测了血清抗BSA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以及血清补体总活性的动态变化。观察了脾脏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及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氮芥-脂质体能增强急性血清病家兔巨噬细胞的活性,加重肾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提示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的发病可能是依赖于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家兔急性实验性血清病模型和临床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探讨了雷公藤多甙加输新鲜血浆8治疗GN疗效观察。模型组家与临床病人所得实验结果基本相同。治疗后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显著下降,补体溶解免疫复合物活性水平明显上升,与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一种检测家兔循环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BSA-抗BSA)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此法动态观察12只家兔循环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得出的结果与抗原非特异性检测法——PEG沉淀补体消耗试验比较,本法更符合复合物形成规律,且操作简便,特异性高,血清用量少,为动态检测家兔循环免疫复合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急性实验性血清病动物模型,证明了急性实验性血清病血清中C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家兔组,补体溶解免疫活性CMS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环胞霉素A加输新鲜血清治疗后,治疗组家兔CMSC水平较未治疗组明显升高。CIC水平较未治疗组明显降低。文明该疗法治疗AESSR家兔免疫复合引进的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以实验性急性血清病家兔为实验模型。10只实验组动物于接种BSA抗原后5天,以300伦~(60)Co全身照射;10只对照组动物,不做照射处理。两组动物均于接种抗原前及接种后2、4、6、8、10、12、14、16天分别采血,分离血清后以PEG沉淀-补体消耗试验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结果证明照射组与对照组动物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动态基本一致,充分说明于抗原注射后5天进行γ射线照射,虽然动物已造成急性放射病亦不影响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8.
血清补体与免疫复合物之间关系密切,新近发现补体有防止免疫复合物沉淀的作用,该作用被称为免疫复合物沉淀抑制能力(ICPIC)。众所周知,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与免疫复合物在周围组织沉积有关。不少作者证实各型肝炎的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并同时有补体成分的改变。本文探讨了肝炎患儿的血清补体ICPIC状况及与补体成分,血清循  相似文献   

9.
1905年Von Pinguee~1首先报导在急性血清病的动物血清中找到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提出此病与复合物有关。其后Germathi、Dixon、Cochrance等人先后从1953年到1976年分别在兔的实验性血清病和肾小球肾炎中发现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组织损伤。近十年来国内外广泛测定血清免疫复合物(简称CIC)并进行临床研究。本研究继续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对施行同种肾移植的10只犬,在术后不同时间,同时应用3个特异性免疫指标,即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T)、细胞电泳技术(MEM)、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CDC);3个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即血清总补体活性(CH_(50))、血清C3水平、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检测。同时还进行了血清肌酐含量测定及移植肾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51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活性(CH_(50)、ACH_(50))与补体成分C3、C4进行了检测,发现:各型肝炎的补体水平不同,将有助于肝炎的分型诊断和病情观察;C_4水平依次CPH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血清病肾炎是国外研究较早的一种免疫复合物肾炎模型。为了探讨肾炎的发病机理及有效治疗途径,我们从1979~1981年分两批用30只家兔进行了实验,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取健康家兔30只,试验前连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利用菊糖从正常人血清中吸附补体C_3,再将菊糖C_3复合物免疫家兔,制备免抗人C_3血清。免疫方法是用活卡介苗代替死卡介苗接种家兔,作为基础免疫,活化免疫系统,然后用微量菊糖C_3复合物加弗氏完全佐剂进行皮下、肌肉与淋巴结内多点直接注射。只免疫两次,即获得较高效价的抗C_3血清。既缩短了免疫过程,也节约抗原用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许多种免疫性疾病与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或者它们在组织中的沉积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 RA)患者血清与滑膜液(简称 SF)中免疫复合物(简称 IC)的出现和补体水平的下降,滑膜与血清壁内免疫反应物的沉积就是例证。为了探讨 RA 患者血清与 SF 中 IC 的发病率,以及 IC 和临床及有关免疫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我们从1981年以来,对86例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了45名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人血清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及补体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人血中含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可介导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溶解,溶解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补体在临床免疫和免疫病理学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上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复合物疾病等多具有血清补体含量的改变。检测补体和补体组分,对这些疾病的诊断、病情估价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79年7月至1980年1月,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131例进行了血清总补体及补体C_3蛋白含量的测定,以期探讨本病的免疫学变化,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材料来源:根据1975年全国出血热会议诊断标准,本文共观察各期出血热病人131例。血清标本采集于病程各期。对照组为本院健康献血员,标本采集前均经严格体检。  相似文献   

17.
Cl_q的提取与核素地~(125)Ⅰ的标记及测定的方法均根据Iubler的资料,并参考了刘东升等人的方法进行的。Cl_q结合试验的原理是根据结合抗原的gG(免疫复合物)易固定补体,而且首先固定补体系统的识别单位Cl_q。利用此种特点,用~(125)Ⅰ标记的Cl_q检测血清中免疫复合物。  相似文献   

18.
1969年Schulman及Purcell等首先发现急性肝炎病人血清中存在着具有抗补体活性的免疫复合物。此后,国外有不少关于检测肝炎或肝病病人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的报道。但方法多较复杂,不宜临床常规应用。为了探讨免疫复合物在各种肝病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简单聚乙二醇沉淀试验,进行了128例各种肝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检测了2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各组分含量及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总补体、补体C_3、C_4的含量,并与25名正常(?)作了比较,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CIC 各组分含量均较正常儿明显升高,差异显著,血清总补体、补体C_3略有升高。补体C_4水平略为下降。由此表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理并非单纯Ⅲ型变态反应,而可能是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的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理至今不明,国内对 RA 的血清学改变已有报道,但对病变关节局部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变化的关系报告很少。本文通过测定 RA 血清及滑液免疫复合物(IC),总补体(CH_(50)),补体第三成分(C_3),类风湿因子(RF),抗体(Ig)水平及对 IC 成分的分析,探讨 RA 血清和关节局部免疫变化的差异及关节炎症发生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