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据报导,嗜盐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为解决嗜盐菌食物中毒早期诊断,提高检验效果,我们曾对嗜盐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作了详细观察。根据嗜盐菌对营养要求低、发育快、生长旺盛、在嗜盐平板上易获得纯培养之特性,我们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党参、北芪煎出液,可促进细菌发育更快,生长更加旺盛。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初步摸索出一种培养嗜盐菌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2.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日本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20%。自1950年大阪发生小沙丁鱼中毒分离得“嗜盐菌”(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将致病性嗜盐菌列入弧菌属内)迄今,对本菌的细菌学特性、分类及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和流行病学等方面已有较多的了解。国内1958年叶自儁等首先从某次吃烤鹅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排泄物及烤鹅中分离到溶血性弧菌,其后又有多篇报道。1978年9月18日上海某厂2,026人  相似文献   

3.
我县1963年6-8月间陆续证实13例由嗜盐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便开始找寻可疑食物。8月间某一集位因吃仅卤(盐渍)过夜的咸蟶而致食物中毒44人,发病率高达吃成蟶总人数的75.9%。从餐余的咸蟶及患者的大便中均培养出嗜盐菌,其中咸蟶检出率达100%。随即着手加以研究。蟶(Solecurtus Constricta Iamarck)乃文蛤类的异种,肉白而甘美,俗称美人蟶,(?),汉名偏顶蛤(Moiiola)本地人称为簿壳,肉可与蟶比美,色分  相似文献   

4.
“嗜盐菌”是对NaCl具有特殊适应性的菌。它通常分为:中等嗜盐菌、极端嗜盐菌、兼性嗜盐菌。极端嗜盐菌中绝大多数产色素。本文中的嗜盐菌就是其中的一例。本试验所用嗜盐菌菌种由惠寿年副教授提供。它是从新疆盐湖中采集而来。本文介绍了新疆特种嗜盐菌中类胡萝卜素色素的分离提纯方法,并对菌色素进行了理化性质的测试。通过色素的定性试验分析证明了该色素为类胡萝卜素色素。菌色素的研究将为微生物色素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工业提供必要的依据。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曾玲荣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1):2203-2203
副溶血弧菌是重要的嗜盐菌,广泛地分布于海洋和其他咸水环境中,并能以水和水生物等为媒介,引起人类胃肠炎或食物中毒。近年来,传统细菌性腹泻(沙门菌和志贺菌引起的腹泻)呈下降趋势,而副溶血弧菌引起的胃肠感染却逐年上升。副溶血弧菌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也是深圳市南山区2000~2007年食物中毒最主要的致病菌(占49.06%)。2007年8月深圳市南山区发生了一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和溶血相关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桂栋  苏建新  聂军 《广东医学》2003,24(12):1378-1380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 ,最早于 1 95 0年在日本发生的一次暴发性食物中毒中发现并分离成功 ,以后便经常从食物中毒患者中分离出。该菌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是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国家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原菌 ,在日本约占全部食物中毒的 40 %~ 60 % ,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及台湾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同时 ,该菌也是引起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日本Osaka和Kansai机场卫生检疫站从出国旅游的 84777例腹泻患者中 ,检出副溶血弧菌感染者 1 9…  相似文献   

7.
自从国內外对嗜盐菌食物中毒重视以来,我省迄今尚无报导。我院在1965年6月—10月间,曾对急性胃肠炎症病人进行了嗜盐菌培养,结果发现9例是由嗜盐菌引起来的,现将9例病例观察所见,报告于下: 病原检查:将大便接种于4%食盐腖水中,经3小时增菌后,分离接种于4%食盐琼脂平板上,培养8小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形态及生化方面的鉴定,其特点于下: 1.菌落呈灰白或黄白色,光滑湿润,多数有扩散。在S S平板上,菌落无色半透明,約2毫米大,边緣整齐,粘稠不易挑起。挑之呈丝状。 2.形态:革兰氏阳性杆菌,呈多形态,略弯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分析了绍兴地区20年来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食物中毒死亡病人7例.就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等进行讨论.因本病可突然病情恶化而死亡,故必须引起临床注意.早期发现病人、及早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吕静 《医学动物防制》2007,23(8):631-631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是一种常见的致食物中毒的细菌。它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和鱼贝类食物中,温热地带较多,我国华东沿海该菌的检出率为57.4-66.5%,尤以夏秋季较高。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海产鱼、虾、贝类,其次为肉类、家禽和成蛋,偶尔也可由成菜等引起。目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三位。现就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情况进行分析[1]。1流行病学调查1.1发生经过2007年7月24日23时30分,承德市卫生监督所接到市中心医院报告,某酒店就餐的三名客人,因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来院就诊。接报后,我所立即按有关…  相似文献   

10.
霍乱弧菌以外的引起人类中毒的弧菌主要是副溶血弧菌,又称为嗜盐菌,因其仅能在含食盐(氯化钠)3~3.5%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在无盐培养基中不能生长。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根据“O”及“H”抗原的不同,可分为25个血清型。最常存在于海产品如蟹类,乌贼、海蜇、海鱼中,其次为盐渍食品。其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  相似文献   

11.
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分布极广的嗜盐性海洋微生物,其所致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较常见。1997年10月广州某海鲜酒楼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检验结果确认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2.
我院采用食盐冲水内服,治疗40例嗜盐菌性食物中毒,能迅速缓解本症之腹痛与呕吐,对纠正虚脱症状有明显疗效。治疗方法:食盐一食匙(约15克)放入大搪瓷杯中(约800毫升),以温开水冲化快速饮下,未溶化食盐再冲水一杯连服,一般快速服二大杯(共约1600毫升)后,患者即有大量水样呕吐,吐后再将剩下之食盐冲水一杯内服。治疗效果:嗜盐菌食物中毒患者,有腹痛剧烈,呕吐频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本组与1975年前常规予阿托品、氯霉素与补液治疗的40例对比。常规治疗组症状缓解缓慢,常需6~8小时,恢复时间(指腹痛消失,大便减至2次/日以下)约3天。而本组患者在服用盐水并且出现大量水样呕吐  相似文献   

13.
被人们誉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海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健身防病的美味佳品。然而,海产品所带的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却时时在威胁着食者的健康。 据资料报道,墨斗鱼、梭子蟹、带鱼、大黄鱼、小白虾等带菌率较高。如果在捕捞、运输、储存、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不注意操作卫生,极易污染,食后造成中毒。 这种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海产品大量上市的夏秋季,食物中毒以7~9月为  相似文献   

14.
气单胞菌是一种存在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它是一种革兰阴性小杆菌,属类弧菌科,广泛存在于水和土壤中,以往被认为是一种低毒力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机会性感染.气单胞菌能产生肠毒素、溶血素和细胞毒素等毒素,致病性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目前,国际上已确认该菌为人的肠道致病菌之一,并将之纳入腹泻病细菌学常规检查之列.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是一种典型的人、畜、鱼共患病病原菌.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水源性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国内外时有发生,收集2006 年以来,发生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验证明,这起食物中毒是则该菌引起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据文献报道,因吃鱼引起中毒者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内源性鱼中毒,即鱼天然有毒,如吃河豚中毒; 2.由于江、河、湖、海被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鱼体内含这些毒物,食之引起中毒; 3.鱼肉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食之引来食物中毒,如嗜盐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4.鱼肉毒(Ciguatera)中毒,如吃梭子鱼后引起的食物中毒。这是由于这种鱼吃了有毒的植物或小鱼,使毒素存储于鱼的体内,鱼不因之而死亡,但人吃这种含毒的鱼后发生鱼中  相似文献   

16.
杨玉英  陈志华 《中外医疗》2009,28(32):117-117
由于食用被某些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以及食物本身的自然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均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夏、秋季多见,一般以集体同时发病,亦可散发,引起的细菌大多是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嗜盐菌、肉毒杆菌等。因引起感染的细菌不同,其表现各异。一般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其特征是突然暴发,潜伏期短,发病者均与毒性食物有明确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17.
副深血性弧菌是一种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嗜盐菌。为探索该菌的污染情况及探寻致病性鉴定的简便方法,本文对广州市,珠海市部分市场的食品共129份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和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8株,阳性率为13.95%,按尤氏生化分型为I型4株,Ⅱ型1株,Ⅳ型12株,V型1株。2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尿素酶试验与神奈川现象及动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尿素酶试验有可能作为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鉴定的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副溶血弧菌(又叫嗜盐菌)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临床检验标本中本菌的检出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9.
有关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嗜盐菌)食物中毒,国内巳见多篇报道,但对临床诊治方面涉及较少。本文就我院1974~1979年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中,副溶血性弧菌培养阳性的716例临床资料作一分析。一般资料(一)年龄和性别: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2个月,最大82岁,21~40岁者365例,占50. 8%。男482例,女234例,男女之比为2∶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该起食物中毒暴发的原因、临床特点,提高诊治能力。方法通过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实验室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这起食物中毒。结果这起食物中毒为进食由嗜水气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引起的混合型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4~16h;临床主要症状为腹痛、水样便、呕吐、发热(37.5~40.5℃),分别占总病例数的92.1%、84.2%、31.6%、57.9%;喹诺酮类、头孢类抗生素有良好抗菌疗效。结果嗜水气单胞菌溶血素滴度(2h)1︰640;毒力试验对小白鼠16h全致死;该菌对氨基糖苷类药、氧哌嗪青霉素、环丙氟哌酸、复方新诺明及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敏感。结论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