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而引起的以皮肤疼痛和疱疹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疼痛和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绝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的甚至痛如针刺刀割,频繁发作,影响饮食和睡眠。我科于2006年3月-2011年3月采用超声波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笔者跟从黑龙江省名中医李天盛学习多年,亲见老师治疗带状疱疹百余例。此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疱疹呈带状分布,伴有疼痛,常见于胁肋部、胸背部,多发于春秋两季,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发病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背段阳性反应点的分布及通督导气针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前在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背段T_1-T_(12)棘突下进行阳性反应点探查。根据阳性反应点探查结果行通督导气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观察反流性疾病RDQ症状频次量表(RDQ)、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1)60例病例中,督脉背段单纯压痛者50例,单纯结节者5例,压痛伴结节者3例,阳性反应率为96.67%。(2)阳性反应点分布图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其中T_5、T_7最高,且峰值左侧坡度小于右侧的坡度;T_1与T_9基本持平,T_9以下的节段分布相对较少。(3)压痛点疼痛程度分布情况,中、重度疼痛分布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其中T_5-T_7节段最高,重度疼痛主要分布在T_3-T_9节段。(4)治疗后,患者RDQ、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背段T_3-T_9段阳性反应点可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将阳性反应点作为治疗用穴,结合通督导气针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魏瀛年 《中国针灸》2004,24(Z1):89-90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由于疱疹病毒侵犯神经,以身体一侧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群集性丘疱疹以及相应神经支配区的疼痛为特征,疱疹病毒主要累及一个或数个后根神经节.多数患者经过1~2周的药物治疗后,疱疹逐渐结痂并脱落愈合.但有一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病损区域的疼痛并不随之减轻,反而加重,甚至延续到半年以上.我科采用梅花针加火罐治疗本病2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是一种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边有红晕,簇状成串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集群疱疹,同时伴剧烈神经痛,常沿人体某些部位的神经区分布.皮疹消退后,多后遗神经痛,经久不愈.中医又名“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丹”.发病早期积极治疗,可减轻疼痛,促进疱疹吸收,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笔者以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报道刺血拔罐法治疗菱形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患者纳入本次临床研究,所有患者予刺血拔罐法治疗,每周1次,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T0)、疗程结束后即刻(T_1)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T_2)对患者进行VAS评分,于T_1和T_2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临床疗效方面,T_1的有效率为94.45%、T_2的有效率为100%,且T_2与T_1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疼痛程度的改善方面,T_1较T_0和T_2较T_1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血拔罐法治疗菱形肌劳损临床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疼痛为临床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疱疹痊愈而疼痛缠绵难愈[1].笔者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运用二虫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1案例某女,50岁,于20余天前两胁部出现疱疹伴疼痛,在当地医院诊为"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病毒唑等药物治疗,大约7~8d后疱疹、疼痛基本消失。约10d前突然双下肢出现红斑结节,伴双下肢灼热、疼痛、瘙痒,且双侧膝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9.
陈春有 《陕西中医》2013,34(8):1099-1101
<正>近年来,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显著疗效,治疗方法各具特点,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特色。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低,易于被患者接受。带状疱疹是一种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发病原因是某些因素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于人体内的病毒被激活,而诱发本病,该病临床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集群疱疹,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运用刺络拔罐结合温和灸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引发的神经疼痛,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刘某某,女,61岁,右上肢疼痛伴疱疹半月,于2019年4月10日前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半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右肩部疼痛,继而右上肢前外侧、内侧部均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疱疹,疼痛明显,当地卫生院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药膏涂擦治疗后,右侧上肢疱疹好转已结痂,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清心解毒汤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2例予清心解毒汤联合康复新液治疗。2组均治疗5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疱疹分布、疼痛、咽部体征、发热)积分变化;观察2组主要临床指标恢复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疱疹分布、疼痛、咽部体征、发热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疱疹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痛流涎消失时间及饮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TNF-α、CRP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IL-10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NF-α、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心解毒汤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能抑制患儿体内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本组 39例 ,男 2 3例 ,女 16例 ;年龄 15~ 70岁 ,平均 4 2岁 ;疱疹发于头面部 5例 ,背部 10例 ,胸部 8例 ,腰腹部13例 ,臂部 3例。治疗方法 将铁落适量放入无菌容器内 ,茶叶 (绿茶最佳 )适量用开水浸泡 10~ 2 0 min后 ,取茶水适量将铁落调成糊状 ,用无菌棉棒将其均匀涂敷于患处 ,每日 2~ 3次 ,直至痊愈。一般采用暴露疗法。疗效标准 痊愈 :疼痛消失 ,丘疹消退 ,疱疹干涩结痂脱落。显效 :疼痛明显减轻 ,疱疹大部干涩结痂 ,无新疱疹出现。好转 :疼痛减轻 ,疱疹部分结痂。无效 :疱疹与疼痛无改善。治疗结果  39例中 ,4 d内治愈…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眼支)临床较为少见,本例系经西药治疗病情未见好转,而施以中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的病案,报告如下。 男,60岁。患者于1999年1月因左侧额颞部疼痛 5d,成簇疱疹2d,诊为带状疱疹收住外地某院(患者当时正在外地出差)。患者于入院前 5d开始左侧额颞部疼痛,既而出现左眼疼痛、流泪、充血,3d后痛处出现成簇疱疹,疼痛加剧,为持续性剧烈疼痛,难以入睡。入院后给予静滴胸腺肽、西咪替丁等药,于住院第 6天出现左眼视物模糊,视力由 1.2下降至0.6,经眼科会诊为点状角膜炎,给予痘疹净眼…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常表现为沿一侧体表神经走向区域的皮肤出现成簇疱疹为特点,伴有局部神经疼痛和局部淋巴结肿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则在疱疹全部消退后仍有明显的神经痛,多发于老年人。2003-2009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退休干部该病3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带状疱疹是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其表现为皮肤潮红,成簇水泡沿人体某部位的神经区域分布,皮肤灼痛,疼痛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以外,即使皮疹消失,尚有部分患者遗留神经痛,持续时间长。在临床中,该病在发病初期往往先出现疼痛而未出现水疱,因此,早期就诊的患者极易被误诊。笔者应用三联针法治疗72例患者,现将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耳带状疱疹多因病毒侵犯面神经、听神经引起,常表现为耳部周围区域出现簇集性小水疱和剧烈神经疼痛症状。耳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此文报告了传统赞刺治疗急性期耳带状疱疹1则,在治疗上采用赞刺、拔罐,辅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常规西医治疗,效佳。患者甲,女,36岁,以右耳周及颈部多发簇集性疱疹6天为主诉就诊。症见:全右耳、右耳周、耳后发际处、颈外侧、颈前多发性簇集性疱疹,自觉耳周灼热伴耳闷感,无耳鸣耳聋,疱疹簇状分布或连成片,各簇疱疹群之间的肤色正常。部分疱疹内含澄清液体,疱疹壁紧张发亮,少数带有脓头,局部红肿。西医诊断:耳部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证)。治疗上以清泻肝胆实火,燥湿解毒止痛为治则。采用连续赞刺数处小簇集状疱疹,配以拔罐治疗。行赞刺治疗后,因患处疱疹红肿明显消退,且无新发疱疹,故未再行赞刺拔罐治疗。继而选择患处局部针刺,并配以体针。体针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以清泻肝胆湿热,疏利肝胆气机。辅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常规西医治疗10天后,疱疹干枯结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出现面瘫、耳聋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以疱疹呈带状分布,并沿神经走行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采用抗病毒、抗感染等传统方法,疗效不理想,我科采用梅花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者[1]。该病好发于老年患者,约有1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PHN,而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最高。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患者常整夜不能入眠。如果未给予有效治疗,病程往往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者持续十余年,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该病在治疗上病势缠绵,胶痼难愈。为探索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笔者采用自创阶梯针刺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7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均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7~83岁,平均66岁;病程疼痛持续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26个月,平均4·5个月。临床表现:带状疱疹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皮损均已消退,在原发皮损处仅遗留淡褐色斑疹或淡红斑点,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神经痛。疼痛部位为肋间神经分布区11例,颈部神经分布区6例,臂丛神经分布区4例,腰骶部神经分布区3例,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3例。1·2诊断依...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癌疼痛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癌症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针刺内麻点镇痛+镇痛泵镇痛(仅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安慰电针非针刺镇痛。两组均于每天早上8点开始治疗,记录治疗前1 h(T_0),第1天治疗后1 h(T_1)、8 h(T_2)、24 h(T_3),第2天治疗后1 h(T_4)、8 h(T_5)、24 h(T_6)各时点的镇痛效果。检测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及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的含量,并评价两组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T_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T_1、T_2、T_4、T_5时点的VAS评分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_1、T_2、T_4、T_5时点的镇痛疗效及各时点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镇痛治疗癌症疼痛简便、安全、经济,且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诊由疱疹病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以治神经分布的疼痛为其主症,常见发病部位为胸部,成年人发病较多。本人1998年以来采用围刺加TDP灯治疗带状疱疹62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