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13年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辨证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候规范及证候要素提取,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结果:66个证候类型中出现频率前3位的证候是心脾两虚证、痰火扰神证、肝郁气滞证;出现频率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心、肝、脾;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火/热、气虚、阴虚。结论:原发性失眠症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脏的气、阴虚,肝脏气郁或气郁化火。目前原发性失眠症中医临床证候类型分布较为分散,而证候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现代文献的查询,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IR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设定检索条件下查询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者进行分析,统一证候名称,提取证素,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R常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阴虚热盛、瘀血、痰浊。病位集中在肝、肾、脾;病性证候要素主要有阴虚、气虚(、火)热、瘀血、痰。结论:目前IR辨证缺乏统一标准,不便于研究和临床治疗该病,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为该病量化诊断和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文献中辨证信息及证候频次,探索慢性心力衰竭(CHF)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可能的分布规律,为今后的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慢性心力衰竭文献中涉及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借助Note Express 2及EpiData 3.1软件,运用SPSS 16.0进行频数、构成比的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144篇文献,经规范后的CHF证候名为71种,与CHF相关的证候要素有22种。从病例频次和构成比两个方面研究发现,证型出现的频次统计与病例数构成比统计在前7位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是心肾阳虚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证,心气虚证,阳虚水泛证及阳虚血瘀、水饮内停证。病性类证候要素在前6位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是阳虚、气虚、血瘀、水停、阴虚、痰。病位类证候要素在前3位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是心、肾、肺。结论:通过对CHF中医证型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CHF最常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可为进一步确定CHF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现代文献系统评价,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进行该病证候的规范化及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标准下纳入合格文献,规范证名、提取证侯要素,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内热、血瘀、气滞血瘀、阴虚火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肝、肾、脾;病性以阴虚、气虚、血瘀、火(热)、阳虚为主.结论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临床应用及学术交流,有必要引入"证侯要素"的概念,为实现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规范帕金森病的中医辨证。方法采用"降维升阶"的研究方法:先将复杂的证候分解为最简单的证候要素,再将证候要素之间有机组合,形成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结果入选的126篇帕金森病中医证型文献,共涵盖临床病例数3495例,通过频数、频率统计及卡方检验,从中得出帕金森病常见的6个证候要素:阴虚、内风、血瘀、气虚、痰和血虚。6个证候要素之间有机组合,共得到34种应证组合形式。结论运用"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可达到规范中医证候的目的。该研究完善了帕金森病中医辨证体系,促进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向规范化、标准化的转变,使其更为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进行该病证候的规范化及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设定的检索策略及标准下纳入合格文献,规范证名、提取证候要素,利用Epidata 2.0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风寒湿痹、湿热痹阻、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寒湿痹阻、气血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肾、肝、脾;病性以湿、热(火)、寒、阴虚、风为主。结论: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不统一,不便于临床应用及学术交流,有必要引入“证候要素”的概念,为实现证候要素量化诊断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紫文  屠庆祝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79-1283
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一直是中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焦点。笔者通过查阅近15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相关类文献,观察CAG患者各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下黏膜、焦虑抑郁、胃肠激素、炎症介质、蛋白质53(protein53,p53)、血液流变学、胃肠道消化吸收、细胞增殖基因、X线造影、细胞核DNA等方面详尽阐述近年来CAG各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的研究进展,归纳并总结CAG中医证候与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指出目前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相关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如:缺乏统一的CAG中医辨证分型、样本数量过少、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动态观察、研究深度不够等,认为应制定规范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规范科研设计,加强动态和综合研究,进而更深入地探讨CAG中医证型的本质及规律,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辨证方法乃至新的辨证体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AG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凡帆  庞鹤 《北京中医药》2012,31(3):172-175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对近30年动脉硬化闭塞症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同样方法对近10年主流《中医外科学》中脱疽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现代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候是热毒、气血两虚、血瘀、寒凝、脾肾阳虚,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是热毒、血瘀、阳虚。脱疽在教材中出现频次前3位的证候是热毒伤阴、气血两虚、血脉瘀阻,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是热毒、血瘀、气虚。结论目前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临床证候类型分布较分散,辨证的个体性差异大,脱疽的辨证分型不适合用于指导本病辨证,而证候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调研,探讨功血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功血中医证候规范体系和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查阅1989-2013年涉及功血分型相关的现代文献,最终纳入文献50篇,病例4787例,运用统计学软件统计文献中中医证候频率、辨证治疗病例数,得出不同证候出现的频率,建立功血中医证候数据库。结果:脾气虚、肾虚、血热、血瘀、肝肾阴虚、脾肾不足是功血常见的证型。结论:本结果提示本病中医病机分析以脏腑辨证和气血辨证为主,为本病中医证候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临床治疗方面,应注重从脾肾入手,注重虚性病机。  相似文献   

10.
肺间质纤维化病机及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及证候标准。文章综述文献,多方面、多层次对目前证型的研究状况加以概述和分析,为进一步规范中医证型及诊断标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莹  李庆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369-1370,137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证候要素,为ACS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3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基础,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ACS的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特征。结果中医症状部分共提取16个公因子,根据文献研究以及专家组建议,将16个公因子归属为8个证候要素。本虚证候要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证候要素出现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痰饮>气滞>寒凝>热蕴。结论 ACS的证候要素是痰饮、血瘀、阳虚、气虚、气滞、寒凝、热蕴、阴虚;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肝、肾。  相似文献   

12.
子宫肌瘤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中医证素规律。方法:选择9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位主要存在于胞宫、肝、肾、脾。②子宫肌瘤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积分显著高于血虚、阳虚积分(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滞、痰、寒、湿;血瘀积分显著高于气滞、痰、寒、湿积分(P0.05~P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病源于血瘀,病性以实为主,日久可见虚实夹杂;实证证素以血瘀、气滞为主;虚证证素以阴虚、气虚为主;病位以胞宫、肝为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入选文献22篇,合计病例1975例,包括10个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大于20%的证候要素是:气虚、阳虚、血瘀、阴虚、水饮,其中气虚995例(55.43%),阳虚704例(39.22%),血瘀558例(31.09%),阴虚468例(26.07%),水饮407例(22.67%);证候类型共计24种,所占比例大于10%的是:阳虚271例(15.10%)、气阴两虚256例(14.26%)、阳虚水泛250例(13.93%)、气虚血瘀217例(12.09%);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饮涵盖已检出的9个证候类型,包含病例1060例(59.05%),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涵盖5个证候类型,涉及病例360例(20.06%),结论:气阳亏虚、气阴两虚是心力衰竭的两大本虚证候类型,血瘀和水饮是两大标实兼证,把握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停、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两大本虚标实复合证候类型,有利于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中医理论文献和临床文献中的证候规律、发病机制,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相关文献,以证为中心对文献进行提取。建立Excel数据表,并对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所涉及的证型、证素和症状数据显示艾滋病临床证候以虚证为多,分布较为分散;病位集中在肺、脾(胃)、肾等;病机为气虚、火(热)、湿、阴虚、毒、痰、血瘀、阳虚等;艾滋病常见症状为发热、神疲乏力、腹泻、消瘦、食欲减退、脉细等。其证候分型概括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血瘀证、脾虚湿浸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等。结论:艾滋病临床证候复杂多样,虚实错杂,以虚证为多。艾滋病证候的规律和特点反映了其本虚标实、阴阳失调、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提示艾滋病发病具有正气亏虚、邪毒入侵、脏腑受损、瘀血阻络、湿热内蕴等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录入到EpiData数据库,转化为SPSS12.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百分比。结果: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是文献中出现频次前6位的证候;肾、脾、肝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是文献中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机、病性类证镁要素。结论:证候要素更能简洁、灵活地反应痰病本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候规律。对象与方法:临床调查广州地区5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0人,获得有效病例资料352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以及证候与临床分期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症状频数最高为神疲乏力(78.7%),其次为纳呆(76.6%)、食少(75.3%)、痞块(70.5%)、情绪抑郁(69.9%)、形体消瘦(62.8%)、胁痛(61.4%)、口苦(60.5%)。以出血(6.8%)、青筋暴露(6.5%)、盗汗(5.1%)发生机率最低。(2)舌苔以白腻苔、薄黄苔、黄腻苔为多见,舌质以黯红、红色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最多见;(3)脾虚证最多见,占38.0%,其次是气滞证,占34.4%,血瘀证占23.6%,湿热证占19.0%;较少的是心虚证,占1.9%,热毒证占2.3%。二证相兼共153例,占43.5%,三证相兼共70例,占19.9%;以脾虚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最为常见,多分布于Ⅱ期肝癌患者中。在三证相兼中肝虚、肾虚合并阴虚证最为多见,且多分布在Ⅲ期患者。结论: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Ⅱ期患者多见脾虚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Ⅲ期患者多见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服用中药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289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用自制证候信息采集表采集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术后第1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术后第4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术后第7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结论: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早期证候以虚为主,逐渐演变为虚中夹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乳腺癌术后巩固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规律。方法:进行临床486名乳腺癌术后巩固期病人的证候信息采集,建立符合研究目的的基本辨证要素数据库,填写信息采集表,设计专家咨询问卷。汇总5位名老中医(副高职称以上)意见与经验总结,组织者进行调查表及专家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得出该期5个临床常见证型:气阴两虚、冲任失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有病无证型。结论:乳腺术后巩固期患者以虚证为主,其中气阴两虚者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