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庆市嗜人按蚊分布区抗疟试点近远期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以往的防治经验,探索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80年代以来抗疟措施落实、资料齐全、效果考核在2年或2年以上的试点;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灭蚊后灭蚊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灭蚊前蚊虫夜间叮人率:江津、铜梁灭蚊组与对照组均无差别,灭蚊后分别下降12倍和4倍;媒介能量:江津、铜梁灭蚊组与对照组灭蚊前差别不大,灭蚊后分别下降12倍和5倍。通过成本核算显示,灭蚊措施优于预防服药措施,前者较后者节省直接或间接经济投入97996.76元。结论:对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防制传疟媒介为主的措施,是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省人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1998-2000年按照卫生部/WHO的课题,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7~10月),组织专业人员,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帐内)按蚊,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结果对原该蚊分布的263个和2个村的纵向观察3年,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1988年的1315例降至2001年的3例。结论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 方法 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 ;1998~ 2 0 0 0年按照卫生部 WHO的课题 ,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 (7~ 10月 ) ,组织专业人员 ,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 (帐内 )按蚊 ,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 ;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 结果 对原该蚊分布的 2 63个和 2个村的纵向观察 3年 ,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 1988年的 13 15例降至 2 0 0 1年的 3例。 结论 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不同防治区的监测方法。方法 在不同疟区建立观察点,开展蚊媒和传染源的监测,并设两个试验组,1组处理疫点,1组不处理疫点观察疟疾传播情况。结果 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采用甲乙两种方案监测蚊媒和传染源的变化无差别,发病率在1/万以上地区,甲方案观察点发现1例输入继发病例。结论 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仅对疟疾患者用氯、伯喹根治就能有效的控制传播;而发病率在1/万以上的地区除对疟疾患者根治外,还必须用杀虫剂处理蚊帐等灭蚊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了解江苏省嗜人按蚊分布范围和分布区环境特征。方法 在原有嗜人按蚊分布及近年来以乡为单位疟疾发病率超过0.1%的县市,进行嗜人按蚊分布调查;在盱眙,六合2县每县选5个乡,每乡3个村进行嗜人按蚊分布区环境特征调查。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嗜人按蚊分布于江浦,六合,2仪征,盱眙,洪泽5县。嗜人按蚊分布区植被为树林,灌木和农作物等;河流,湖泊,池塘,沟渠密布;土壤为黄沙(粘)土,黄棕壤土,黑土,灰土,潮土5种,其中黄沙(粘)土占66.7%,有机物含量1.8%-2.5%;水田面积占可耕地总面积的69.5%,100%种植单季稻,稻田农药年使用量平均为18.8kg/hm^2。结论 江苏省嗜人按蚊分布区范围正在逐渐减小,该蚊的种群比例也正在下降,但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仍适宜嗜人按蚊孳生,因此在疟疾发病率较高和局部出现暴发点的地区,甩必须加强嗜人按蚊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效果评价和分析。结果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55%。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广东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12个市,县作为观察点,每个市,县重点抓“三热”病人血检,现症病人根治和媒介按蚊监测,对输入性病例疫点不作任何处理,只进行现症病人根治;对原发和输入继发病例除现症病人根治外,病人家属需进行假定性治疗。结果 广东省12个嗜人按蚊分布区的市,县,4年居民平均血检率为0.54%,疟原虫平均阳性率为0.35%,血检数量虽然由人口总数的5%减少至0.54%,但每年疟疾年发病率都是稳中有降,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广东省嗜人按蚊吸血习性通过加权校正,吸人血比例为68.2%,吸牛血比例为31.8%。4年所发现的1678例疟疾病例均呈散发性,平均每个疫点仅1.14个,各病 列之间无必然联系,结论 在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疟疾的监测方法完全可以简化为只进行“三热”病人血检和现症病人根治,血检数量为人口总数的0.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 ,东经 10 5°15′~ 110°10′ ,北纬 2 8°~ 31°45′,面积 8 8万km2 ,辖 40个区 (市、县 ) ,人口 3 0 2 0万。东部多为山区 ,与湖北、湖南、贵州省接壤 ;北部多为丘陵 ,与四川、陕西省相连。海拔最高为 2 6 2 6m ,最低为 130m。有交错纵横的大小溪河经涪江、嘉陵江及乌江等汇入长江。年平均气温 18℃ ,年降雨量约 110 0mm。主产水稻、玉米及小麦等。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疟区于 70年代即控制了疟疾流行 ,而嗜人按蚊疟区疫情波动不定。 80年代中期在嗜人按蚊疟区采取了灭蚊措施 ,1993…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云南省1998-2001年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血清学监测和发热患者监测方法在2个县开展学龄儿童血清学纵向监测和居民发热血检监测。结果通过疟疾感染概率估算,水富县楼坝镇的疟疾感染概率在0~0·14%之间,年带虫发病率在0~0·44/万之间;绥江县的年疟疾感染概率在0~2·70%之间,带虫发病率为0~0·87/万之间,血清学监测估算的疟疾发病比血片镜检确诊的疟疾高。结论提示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不能发现全部疟疾患者,为了使疟疾疫情逐步接近真实情况,疫情报告除上报试验室确诊病例外,还应上报临床症状诊断及抗疟药试治诊断病例。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嗜人按蚊区嗜人按蚊分布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变化的因素 ,为制订防治疟疾措施提供依据 ,我们于 1 998-1 999年 1 2月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方法1 .1 地点邛崃市南河、卧龙、夹关 3乡 (镇 ) ,为历年疟疾高发区 ,均有嗜人按蚊分布。此次共调查 6个自然村 (1个自然村相当于 1个村民小组 )。每个自然村调查 1次。1 .2 方式按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设计的调查表 ,对村组干部访问式的问卷调查。1 .3 按蚊密度晨间按蚊密度 :只 /5 0床。南河、夹关于 1 998年 8月调查与 1 978年 8月的调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低发病水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灭疟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人工捕捉或人工诱饵法监测人房、牛房按蚊密度及睡前叮人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学生血清学监测;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结果 人房、牛房嗜人按蚊平均密度分别为2.16只/50床、5.10只/人工小时;睡前嗜人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25只/人*夜,与1982年调查相比均显著下降;间接荧光抗体法监测学生阳性率为0.23%;血检率为1.90%,年平均发病率为0.49/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今后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重点仍然是嗜人按蚊分布区,三热病人血检率1%以上可及时发现临床病人;正规治疗病人和疫点处理可巩固疟防成果.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 ,东经 10 5°15′~ 110°10′,北纬 2 8°~ 31°4 5′。总面积为 82 0 0 0 km2 。1997年设为直辖市 ,辖 4 0县 (市、区 ) ,人口 30 6 0万。东南多为山区 ,西北多为丘陵。海拔 1980 m,最低为 195 m。年平均气温 18℃ ,降雨量110 0 mm。为间日疟流行区 ,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2 0世纪 70年代 ,中华按蚊区疟疾流行已控制。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经过大量的媒介调查试点研究 ,80年代中期采取了灭蚊措施 ,自 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降至 1 以下。1997~ 2 0 0 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1951 - 2004年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描述重庆市疟疾流行区分布,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重庆市1951—200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重庆市自1951年至今,曾发生过4次大流行,分别为1954年(109.34/万)及1963年(45.80/万)、1970年(40.87/万)、1983年(19.37/万),约10年1次流行高峰。主要分布于永川、璧山、江津、长寿等郊县和沙坪坝区等近郊区,疫情波动大,难以控制。嗜人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璧山、永川、江津等区、县人房嗜人按蚊比例最高,分别为83.33%、30.69%、49.49%,疟疾流行也最严重。在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以灭蚊为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96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无1/万以上的区、县。结论经过10余年的监测,证实重庆市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 ,辖 4 0个县 (市、区 ) ,人口约30 6 0万 ,是间日疟流行区 ,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区 2 0世纪 70年代即控制了疟疾流行 ;而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 ,80年代末采取了灭蚊为主 ,结合消灭传染源的综合措施 ,自 1 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下降到 1 /万以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总结不同媒介疟区防治工作 ,现将重庆市 1 997-2 0 0 0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1 .1 资料来源辖区内的有关调查和各区县疟疾防治工作年度统计报表。1 .2 统计内容与方法对疟疾年发病率和发热…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一种危害重、传播快、易反复的寄生虫病。我市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两种按蚊的栖息习性 ,为制定媒介防治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1 .1 晨间按蚊密度调查1 998年 6~ 8月 ,在邛崃市南河乡选择固定人房 4间 ,猪、牛房各 2间 ,每旬各 1次调查 ,调查时每间人、猪、牛房各捕蚊 1 5 min。以人工小时计按蚊密度。1 .2 不同场所按蚊栖息习性1 998年 7月中旬 ,选择邛崃市南河乡 1个村民小组的人、猪、牛房捕蚊 (人能捕到的地方均捕 )。1 .3 人房窗阱观察1 999…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长江三峡库区腹地 ,东经 10 5°15′~ 110°10′,北纬 2 8°~ 30°45′,总面积为 8.8万 km2 ;辖 40个区市县 ,人口 3 0 2 0万。东面多为山区 ,与湖北、湖南、贵州接壤 ,西北多为丘陵 ,与四川、陕西相连。境内海拔最高为 1980m,最低为 195 m。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溪河经涪江、嘉陵江、乌江等泄入长江。年平均温度为 8℃ ,年降雨量 110 0 m m。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等。自 1977年以来 ,开展了嗜人按蚊的分布调查 ,1998年又对嗜人按蚊的分布区特征进行了初步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调查方法1 分布区范围调查以县为单位 ,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