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总结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临床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5月收集的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6.5岁,发病时间11个月至6年,所有患者均经额颞入路行脑膜瘤切除。结果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中SimpsonⅡ级切除15例,Ⅲ级切除4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2~8年,平均随访时间6.5年,无一例肿瘤复发。术后发生可恢复性脑梗塞6例,经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出现不可恢复性脑梗塞,术后1年仍无改善。结论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手术风险极大,预判颅底重要解剖结构,沿神经血管走形锐性分离,术中避免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和术后积极预防血管痉挛,能够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颅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手术途径。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及扩展范围分别采用颈腮切口(例1及2)、颞额切口经颞(例3)、上颌骨上部翻瓣(例8)、上颌骨上部翻瓣和颞额经颞下窝联合(例4)、耳后C型切口(例5、6、7)及鼻侧切开(例9)等入路。结果:9例脑膜瘤术后均Ⅰ期愈合,1例恶性脑膜瘤术后2年余死于复发,1例术后1年余颅内残存瘤有长大迹象,1例脑膜瘤手术37年后CT见颅底有复发迹象。余6例均情况良好。结论:颅底脑膜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多发自幼儿时期,恶性脑膜瘤生长快,可转移。手术彻底清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应选择能够显露和利于切除肿瘤而损伤小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包裹血管的巨大颅底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术中保留被肿瘤包裹血管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2月~2007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包裹血管的巨大颅底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入路、方法、结果和被包裹血管的保留情况。结果显微镜下Simpson手术全切14例,次全切2例。元手术死亡病例。出院时出现动眼神经麻痹3例,偏瘫3例。随访13例,死亡1例,复发1例,生活自理1,恢复工作能力10例。结论运用显微技术和一定的操作技巧,大多数包裹血管的巨大颅底脑膜瘤能够全切除且保留血管,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颅底沟通瘤的手术方法,介绍经耳前或耳后颞下径路切除10例颅中窝底颅内外沟通瘤。10例中巨大神经鞘瘤4例、脑膜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腮腺混合瘤突向颅内1例、低分化鳞癌向颅内生长1例。9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除1例出现轻面瘫外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观察1~3年,预后较好。证实耳前或耳后颞下径路切除颅底沟通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经鼻内窦镜颅底手术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许庚  李源 《耳鼻咽喉》1998,5(4):205-209
报道1992年到1997年经鼻内窦镜鼻内筛窦进睡完成颅底区域手术28例,包括:(1)脑脊液鼻漏修补术17例,均一次手术治愈;(2)垂体瘤部分切除术4例,均一手术治愈;(3)侵入颅内的巨大筛蝶窦囊肿切除术2例,1例治愈,1例因颈内动脉破裂出血于术中死亡:(4)前颅底脑膜瘤切除术1例,术后4年未复发;(5)鼻咽顶颅咽管瘤切除术1例,术后3年未复发,(6)侵犯鞍区的蝶窦癌切除术2例,1例术后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6.
颅底异位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底异位脑膜瘤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对16例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首诊患者仅1例临床拟诊为脑膜瘤。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经1~26年随访,2例复发,2例失访。肿瘤以鼻腔、鼻窦、眼眶及颅底骨多发,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5.5岁,生长较慢,少有恶性变。结论:颅底异位脑膜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靠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难以定性,但对肿瘤范围、大小,特别是与颅内是否相关有决定意义,对病理特点不典型者尚须免疫组化检查。应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颅底异位脑膜瘤较硬脑膜内者血运差,手术中出血量不多,一般不需动脉结扎或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7.
颅底沟通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颅底沟通瘤的手术方法,介绍经耳前或耳后颞下径路切除10例颅中窝底颅内外沟通瘤。10例中巨大神经鞘瘤4例,脑膜瘤2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腮腺混合瘤突向颅内1例,低分化鳞癌向颅内生长1例。9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除1例出现轻面瘫外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观察1-3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眶 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 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II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I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 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经眶 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鼻内镜颅底进路手术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许庚  李源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6):443-446,I003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颅底进路手术的可行性和适应证范围。方法 分别采用经鼻内镜前颅底进路和蝶窦后上壁进路完成前颅窝异物取出术、前颅窝嗅神经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切除术、侵入前颅窝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侵入中颅窝的巨大蝶窦囊肿切除术、原发性中颅窝鞍旁岩尖部胆脂瘤切除术、侵入鞍区的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共9例。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除1例低分化鳞癌鞍区占位性病变术后2年死于其他非相关性疾病外,另外良性(5例)和恶性(3例)占位性病变随访1-7年未见复发。结论 紧靠颅底的颅内占位性疾病外,另外良性(5例)和恶性(3例)占位性病变随访1-7年未见复发。结论 紧靠颅底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有经鼻内镜手术的可能性,但是适应证选择应非常严格,术者必须具备熟练的解剖学知识、手术技巧和经验,并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对范围局限的恶性病变,应强调手术后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经鼻内窥镜颅底手术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报道1992年到1997年经鼻内窥镜鼻内筛蝶窦进路完成颅底区域手术28例,包括:①脑脊液鼻漏修补术17例,均一次手术治愈;②垂体瘤部分切除术4例,均一次手术治愈;③侵入颅内的巨大筛蝶窦囊肿切除术2例,1例治愈,1例因颈内动脉破裂出血于术中死亡;④前颅底脑膜瘤切除术1例,术后4年未复发;⑤鼻咽顶颅咽管瘤切除术1例,术后3年未复发;⑥侵犯鞍区的蝶窦癌切除术2例,1例术后2年未复发,1例术后介入治疗误栓颈内动脉死亡;⑦前颅窝枪弹异物取除术1例。根据临床实践,提出经鼻内窥镜颅底区域手术的可行性、范围和适应证,各种手术的操作原则和规范技术以及重大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表现出眶尖综合症的复发颅底肿瘤患者进行最后的手术挽救效果,客观地审视颅底手术的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共10例出现眶尖综合症的颅底肿瘤复发患者,其中1例脑膜瘤和9例来源于鼻腔及副鼻窦的恶性肿瘤,均进行了手术挽救治疗,外科入路分为外眶内容剜出(9例)和颅面联合手术(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但是,只有良性的脑膜瘤患者手术切除彻  相似文献   

12.
鼻腔及鼻窦肿瘤前颅底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永忠  许学谷 《耳鼻咽喉》1996,3(3):148-151
我科与神经外科协作对7例侵犯前颅底的鼻腔及鼻窦肿瘤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鼻中隔软骨瘤恶变,上颌窦筛窦前颅窝黑色素瘤、蝶骨嵴神经纤维瘤、额窦横纹肌肉瘤,筛窦骨瘤并脑脊液漏各1例,嗅沟脑膜瘤2例。结果6例存活,随访3 ̄5年以上无复发,其中1例术后半年肿瘤复发死亡。本文对侵犯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指征,诊断方法,手术进路及术式结合病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头颈科学     
经额窦径路微创手术切除额下颅底巨大肿瘤作者报道了1组14例经额径路手术治疗前颅底肿瘤的病例,10男4女,平均年龄58.2岁。病理类型包括脑膜瘤6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鳞状细胞癌3例,腺癌1例及腺样囊性癌1例。5例硬膜内切除,  相似文献   

14.
头皮冠状切口在耳鼻喉科前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鼻腔、鼻窦肿瘤侵及颅底的7例(恶性4例,良性3例)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施行前颅底手术,除1例巨大骨化纤维瘤未予完全切除外,余6例均完全切除病灶。4例恶性肿瘤中2例硬脑膜因肿瘤侵犯予以切除,3例良性肿瘤因硬脑膜变薄致术中撕裂,缺损的硬脑膜及颅底骨板均用帽状腱膜下层一颅骨膜瓣、颞肌筋膜瓣修补,大的颅底缺损用额肌肌皮瓣加固。良性肿瘤3例中,未完全切除的1例随访1年半病情稳定,另2例随访8年和6年无复发。4例恶性肿瘤中,3例分别随访6年、4年、17月无复发,1例术后18个月颅内复发死亡。所有病例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文中对该术式的优缺点以及颅底、硬脑膜的切除和修复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科与神经外科协作对7例侵犯前颅底的鼻腔及鼻窦肿瘤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鼻中隔软骨瘤恶变、上颌窦筛窦前颅窝黑色素瘤、蝶骨嵴神经纤维瘤、额窦横纹肌肉瘤、筛窦骨瘤并脑脊液漏各1例,嗅沟脑膜瘤2例。结果6例存活,随访3~5年以上无复发,其中1例(额窦横纹肌肉瘤)术后半年肿瘤复发死亡。本文对侵犯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指征、诊断方法、手术进路及术式结合病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颅底进路手术的可行性和适应证范围。方法 分别采用经鼻内镜前颅底进路和蝶窦后上壁进路完成前颅窝异物取出术、前颅窝嗅神经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切除术、侵入前颅窝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侵入中颅窝的巨大蝶窦囊肿切除术、原发性中颅窝鞍旁岩尖部胆脂瘤切除术、侵入鞍区的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共 9例。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 ,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除 1例低分化鳞癌鞍区占位性病变术后 2年死于其他非相关性疾病外 ,另外良性 ( 5例 )和恶性 ( 3例 )占位性病变随访 1~ 7年未见复发。结论 紧靠颅底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有经鼻内镜手术的可能性 ,但是适应证选择应非常严格 ,术者必须具备熟练的解剖学知识、手术技巧和经验 ,并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对范围局限的恶性病变 ,应强调手术后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沟通于颅内外的前颅底脑膜瘤的早期经验的总结,探讨该手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初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8例颅内外沟通的前颅底脑膜瘤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完成了一期肿瘤切除手术.对采用的手术技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治疗效果等进行了总结.结果 在本组中,全部颅内外沟通肿瘤均获得了一期彻底切除,术前具有视力下降者的视觉功能在术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无一例患者出现新增的颅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脑脊液鼻漏,并继发了脑膜炎及脑积水,随后治愈.术后分别随访33~75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及与本肿瘤相关的死亡.结论 单纯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技术有能力一期彻底切除经慎重选择的颅内外沟通的前颅底脑膜瘤.该技术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内镜经鼻入路前颅底重建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入路颅底手术后使用钛网行前颅底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选择8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后颅底骨质缺损的患者,术中尝试内镜下经鼻入路使用钛网行前颅底重建.将钛网剪成双排网眼约3.0 cm×2.0 cm的条状,采用内镜引导下经鼻植入前颅底,依次由前向后使其横行嵌入双侧眶上壁与前颅底硬脑膜间,以修复前颅底骨质缺损.结果 8例患者中前颅底骨质缺损2例,前颅底及蝶鞍骨质缺损2例,前颅底、蝶鞍及斜坡骨质均缺损4例.组织病理学类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鳞状细胞癌1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脑膜瘤2例,脊索瘤1例.术后随访2~10个月,1例钛网移位于鼻腔,其余7例均未发生移位,且鼻腔侧有黏膜覆盖.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使用钛网行前颅底重建方法简便、安全、可行,并能够获得满意的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侵犯颅底骨质及鼻窦的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颅底重建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大冠状或小冠状皮瓣开颅,骨膜向前完整分离,分块切除肿瘤后,咬除或磨除颅底受侵蚀及增生的骨质,将突入鼻窦内的肿瘤切除。切取患者下腹部合适大小的脂肪组织,修剪后填塞入颅骨缺损处,将额骨骨膜翻下,严密缝合骨膜和颅底缺损处周边正常硬膜,用耳脑胶在缝合处粘合一圈。结果:按照Simpson标准,12例Ⅰ级切除,1例Ⅱ级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3例,额叶症状包括多语、躁动、欣快及缄默3例,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无死亡。病理诊断均为良性脑膜瘤,其中2例为细胞增生活跃。随访9个月~8年,平均3.4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脂肪填塞颅底缺损处,带蒂骨膜与缺损周边正常硬膜严密缝合,用生物胶加固缝合处能有效防止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在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70例颅底疾病患者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行颅底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40例,鞍结节脑膜瘤11例,嗅沟脑膜瘤、脊索瘤、脑脊液鼻漏修补及视神经管减压各3例,颅咽管瘤、齿状突畸形各2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表皮样囊肿及鼻咽癌各1例。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除肿瘤62例,完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其中3例脑脊液鼻漏修补完全治愈,3例视神经管减压后视力好转,2例齿状突切除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内镜经双鼻孔入路能充分暴露鞍区等颅底结构,有效避免因空间狭窄所引起的操作不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