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睾丸平滑肌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睾丸平滑肌瘤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影像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睾丸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B超、CT、MRI检查均可发现阴囊内包块,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腺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介绍我院诊治的1例肾上腺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结果 本例与相关文献报道的44例共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发病年龄2~72岁,平均37.8岁。9例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阳性,7例患者EB病毒阳性,其中2例HIV和EB均为阳性。肾上腺平滑肌瘤多数无临床症状或体征,64%(29/45)为影像学检查意外发现,33%(15/45)因腹痛、腹胀或腰痛等症状就诊检查发现,1例因腹部无痛性包块就诊发现。多数肾上腺平滑肌瘤无激素分泌功能。45例确诊病例中,1例经穿刺明确(未行手术), 1例经尸检发现,其余病例经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病理明确。部分病理伴有钙化、囊变或坏死等。7例患者经保守观察4个月~4年,肿瘤均明显增大。肿瘤切除病例中有随访数据者19例,均无瘤生存,未见复发。结论 肾上腺平滑肌瘤临床罕见,没有特异的临床或影像学特征,也没有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术前确诊困难,保守观察肿瘤增大,建议手术切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检,肿瘤完整切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上腺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髂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总结诊疗经验。结果:患者行腹腔镜下行左肾上腺切除术·未发生任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肾上腺淋巴管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素瘤的可行性及提高对肾素瘤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的3例肾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1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肿块。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结果3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未输血。所有患者术后血压恢复正常,不需服用降压药物。病理均证实为肾素瘤,随访时间1~4年,未见肿瘤复发,血压一直平稳。 结论虽然肾素瘤罕见,但如果掌握其临床特点,可早期诊断,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患者,男,51岁,排尿后头晕同时血压升高,血儿茶酚胺和尿香草苦杏仁酸明显升高,MRI见膀胱前壁33 mm×27 mm 肿块,膀胱镜检未发现肿瘤。术前考虑膀胱前壁副神经节瘤,完善扩容降压3周以上,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范围包括瘤体及部分膀胱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 d 拔除导尿管,未见排尿时血压升高及头晕。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3个月复查,血压正常,盆腔CT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肾素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来源于发育异常的肾小球旁器入球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故又名肾脏近旁细胞瘤。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我们诊治了2例肾素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肾素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8岁。因阵发性胸闷、心慌两周而入院。曾有抽搐病史。在外院诊断为高血压病,口服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就诊于我院。入体体检:BP 28/20kpa,P108 bpm。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球结膜充血。心肺正常。腹平坦,未触及异常包块,右肾区叩击痛,未闻及血管杂音,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报告了一例罕见的巨大膀胱平滑肌瘤,并在献复习的基础上对该病的发病情况、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本例经手术治疗痊愈,随访1年,良好。结论膀胱平滑肌瘤是膀胱最常见的非上皮肿瘤,一般无症状。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以手术治疗为主,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正>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spermatocytic seminoma,SS)比较罕见,目前国内仅有3篇左右相关报道,且发生双侧者更少见。我科于2011年6月收治1例双侧睾丸SS,现报告并结合文献复习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左侧阴囊进行性增大2年伴右侧阴囊进行性增大2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无隐睾病史;病程中患者双侧阴囊无疼痛,无血精,无尿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1983年MazurClark首次提出此概念,将其定义为起源、生物学行为均不明的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由未成熟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Cajal(ICC)细胞所形成[1-4]。有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基因KIT或PDGFRA的突变有关,也有少数GIST存在BRAF、RAS家族基因和NF1基因的突变[5-11]。其可发生于胃肠道各个部位,以胃和小肠最为多见,也可见于结直肠、盲肠及食管[12]。极少部分可发生于腹膜、肠系膜及胰腺等[13],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其平均发病年龄在55~60岁,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14]。本文描述了1例骶前EGIST的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精索副神经节瘤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精索副神经节瘤患者,并复习文献.患者38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20余年,阴囊坠胀不适数年入院.查体发现左侧精索静脉重度曲张及左精索上部占位性病变.B超提示左精索静脉曲张,左精索上方实质性结节,境界清楚,大小约2.0 cm×2.5 cm,周围血供丰富.结果 行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及左精索肿物切除术.术中见精索肿物呈圆形结节,边界清楚,质中,将左精索肿物及其包膜完整切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弥漫,呈不典型的车辐状或编织状排列,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核大淡染,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为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瘤细胞局部浸润边缘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波形纤维蛋白、嗜铬粒蛋白A、突触运载蛋白均阳性.病理诊断为精索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精索副神经节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良恶性判别尚无统一标准,须完整切除肿瘤,尤其是年轻未育者,术后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泌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绵阳市中心医院确诊的2例胃泌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2例均表现为难治性消化性溃疡,CT检查发现胰腺包块,生化与病理检测确诊为胃泌素瘤。结论对多发性、异位、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应警惕本病的存在,以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诊治1例骨盆骨淋巴管瘤,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症状消失。结论:骨淋巴瘤影像学特点主要呈溶骨性破坏,CT表现由均匀一致的水样密度,不同程度的骨破坏,无死骨形成。MRI增强囊壁呈不同程度增强,骨组织呈长T1、T2信号,周围软组织及肌肉内呈长T2,稍长T1信号,沿组织间隔蔓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植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输尿管肾源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9岁男性,因肾积水入院,输尿管镜检查见一乳头状病变。对其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镜下见肿瘤由成团小管组成,被覆立方或扁平上皮细胞,部分呈"鞋钉"样,部分小管囊性扩张,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PAX8、CK7、EMA、AMACR/P504S阳性表达,P63、P53、CD31、PSA、PSMA阴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2%。结论:肾源性腺瘤是一种易误诊的少见瘤样病变,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因"人流术后伴血压增高20余天"人院.患者入院前20余天(当时妊娠7周+)阴道流血于外院就诊,当时测血压229/159 mmHg(1 mmHg=0.133 kPa),自觉感恶心,偶伴头昏头痛,于外院急诊留观住院,完善各项检查,诊断考虑"妊娠合并高血压",予降压对症治疗,并于2018年6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报告1例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术前诊断考虑为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睾丸间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睾丸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睾酮、雌二醇等性激素水平升高及男性乳房发育等症状对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确诊仍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然而对于青春期前患者、双侧睾丸间质细胞瘤等患者,可以施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输尿管炎性假瘤(1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报告1例9岁男性输尿管IPT患者,并复习文献就相关问题予以讨论。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病理检查证实为输尿管IPT。结论:IPT指组织炎性增生形成的肿瘤样团块,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难与恶性肿瘤相鉴别,其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输尿管IPT治疗大多仍需行外科手术,并在治疗后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8.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MESTK)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STK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结果:MESTK常见于成年女性,大多由实性或伴囊性成分混合而成。组织学上以不等量增生的腺上皮和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尤以瘤性梭形细胞间质增生为主体,形似平滑肌原性肿瘤。结论:MESTK为一种独立的肾良性肿瘤,应与先天性中胚层肾瘤及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膀胱淋巴管瘤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经尿道电切和电灼增生及坏死组织灶,病变黏膜下注射平阳霉素,术后肉眼血尿消失,1周后排尿刺激症状明显改善,20天后消失。2个月后巩固治疗一次。随访一年无复发。结论:膀胱淋巴管瘤是一良性肿瘤,主要症状为肉眼血尿,有或无排尿刺激症状,尿中无白细胞,确诊依靠膀胱镜活检,手术和化疗效果理想,预后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源性腺瘤合并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肾盂肾源性腺瘤合并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予讨论.患者女,65岁,因"反复血尿2个月余,加重2周"入院,术前拟诊为左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炎性狭窄.结果:患者先后接受输尿管镜下左输尿管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