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内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内静脉外径左(5.6±1.7)mm,右(6.5±1.0)mm.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夹角左(114±8)°,右(145±9)°,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近中点处,其交点平面以下颈内静脉长度为(2.7±0.5)cm,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长度分别为2.4、1.4和1.8cm.结论新生儿颈内静脉下段口径粗大,与颈总动脉伴行毗邻清楚,变异较小.穿刺易在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稍外侧进针,插管长度左侧为7.0cm,右侧为6.0cm. 相似文献
2.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验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为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提供解剖学基础 , 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验证.方法20具成人标本,按改进穿刺点定位的具体操作步骤,解剖观察右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毗邻,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并用该法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2 180例.结果穿刺点至右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动脉和静脉角的距离分别为(3.5±0.6)cm, (2.9±0.6)cm 和 (5.7 ±0.9)cm, 锁骨表面至第一肋表面的深度为(2.3±0.4)cm, 锁骨下缘与锁骨下静脉的角度为 37.5°±11.6°.统计了按此置管术施行的临床资料2 180例,穿刺成功率为98.85% (2155 例 );穿刺失败率为1.15% (25 例),并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结论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具有成功率高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熟悉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结构,熟练掌握SVC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SVC的600例住院患者(男410例,女1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穿刺582例,穿刺成功率为97%。其中1次穿刺成功546例(91%),重复穿刺或改颈内静脉或其它穿刺38例(6.3%),失败16例(2.7%)。发生并发症22例(3.7%),其中误入动脉8例(1.3%),气胸3例(0.5%),导管尖端导入颈内静脉5例(0.8%),导管相关感染2例(0.3%),导管堵塞2例(0.3%),心律失常2例(0.3%)。结论 SVC简单易学,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是一种较好的中心静脉穿刺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输液是药物营养摄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新生儿的外周静脉特别细,位置难以确定,传统的钢针穿刺不仅难以成功,保留时间短,而且每天穿刺也给患儿带来不安和痛苦,增加心理负担。我科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最新的静脉留置针输液,不仅方便临床的合理用药,而且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及并发症,缩短了工作时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作好患儿的心理护理身体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避免其邻近结构损伤形成的并发症。方法:对50例新生儿尸体锁骨下静脉及其相关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锁骨下静脉起始处外径4.6±0.8mm,末端外径6.2±0.8mm,长度为18.6±2.0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处皮肤至锁骨下静脉前壁的垂直距离为10.0±1.4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面交点的角度为38.2±11. 4°,交点指数为39.1%。结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部位应以锁骨内、中1/3交点的稍外侧为宜。 相似文献
6.
7.
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群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2):112-113
为了提供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资料,在40侧标本上对锁骨下静脉、动脉及胸膜的穿刺点、穿刺角度和深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通过锁骨下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夹角约为20.5°,针与水平面夹角约为28.3°,深度约为2.6cm。而通过锁骨上入路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的夹角约为-8.3°针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0.3°,深度约为2.3cm。本文同时讨论了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穿刺时需准确定出其位置才易成功.文献上对锁骨下穿刺点的选位不一:取锁骨内、中1/3交点,中点,外、中1/3交点,中1/3段,或单线定位.本文首次提出该静脉上、下缘在活体体表上的解剖定位,为选取穿刺区者提供另一依据并累积和补充解剖资料.1 材料和方法 集教学成尸标本53侧:左28,右25;男34.女19.观察静脉上、下缘的毗邻;并测量下列六项(请参阅图解);(1)角胸距 肋锁角至锁骨胸端;(2)静脉直径,(3)静脉外(远)侧段长(宽)度 锁骨下肌下缘到第一肋外侧缘,(4)静锁角 静脉上缘与锁骨下缘间夹角,(5)胸峰距 锁骨胸端至肩峰,(6)锁骨下肌宽锁骨下缘至锁骨下肌下缘;计算静脉上、下缘与锁骨下缘的交点指数(交点至胸锁关节的距离÷胸峰距×100).左右、男女间的均数行x~2检验. 相似文献
9.
右锁骨下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的急救、长期输液、肠外营养、心导管检查、介入治疗、中心静脉压测定等项目时,采用最多的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而锁骨下静脉口径大,右锁骨下静脉口径粗,管壁和周围组织密切融合,位置固定,借前斜角肌作为安全保护层与其深面的锁骨下动脉、臂丛隔开,位置恒定表浅,具备这些条件为中心静脉的穿刺之首选静脉。本研究的目的是为l临床上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4侧成人标本锁骨下动脉的走行、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了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和胸膜穿刺的角度和深度。结果:锁骨下动脉经过锁骨中点偏内约0.5cm处,或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1.5cm处。当在锁骨中外1/3下2.5cm处穿刺锁骨下动脉时额状面最佳角度为23.3°±6.3°,横断面为11.3°±5.3°,深度为4.1±0.8cm,与刺入胸膜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比较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 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穿刺法、B超引导传统穿刺法和B 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改良组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组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法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果及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 (8.5 +d)cm(d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 ) ,左侧为 (11.5 +d)cm。原Seldinger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5 0 % ,改进后为 92 .5 %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43 3± 10 9)min ,改良后为 (2 8 6± 10 3)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39 2 9% ,改进后为 10 0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置管长短主要取决于穿刺点距锁骨头上缘的距离 ;改良穿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选择右侧路径比左侧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腘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临床静脉穿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5具经防腐成人尸体 5 0侧下肢标本上 ,模拟静脉穿刺 ,逐层解剖窝 ,观测静脉及其毗邻关系以及穿刺时的进针部位、深度、角度等。结果 :静脉体表投影 :膝关节伸直位 ,髌骨上缘水平线与股二头肌肌腱交叉点向后内侧旁开 1 3± 0 7mm处为A点 ,髌骨下缘水平线与股二头肌肌腱交叉点向后内侧旁开 4 1± 0 5mm处为B点 ,A、B两点之连线即为静脉体表投影。在窝上段从内侧向外侧排列次序为动脉、静脉、胫神经 ,在窝中、下段及出窝后三者的排列趋于由深向浅。结论 :静脉穿刺在AB线中点以上较安全 ,中点以下可能伤及动脉和胫神经 ,不宜穿刺。 相似文献
16.
17.
新生儿股外侧肌注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新生儿尸体股外侧肌群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 ,为新生儿股外侧肌肉注射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将新生儿尸体的股外侧肌分三等份 ,分别定为上、中、下三区 ,用注射针头 ,经各区中心部位插入肌肉 ,用游标卡尺测量进针深度 ,测其数值。结果 股外侧肌上区肌肉厚为 (0 6 4 2± 0 185 )cm ,中区肌厚为 (1 2 95± 0 179)cm ,浅筋膜较簿 ,为 (0 5 4 1± 0 0 7)cm ,下区肌厚为 (0 6 2 5± 0 2 33)cm。结论 新生儿股外侧中部肌肉较厚 ,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 ,易暴露 ,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 ,同时操作简便 ,是临床上新生儿理想的注射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