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满分消丸为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中方剂,全方由厚朴、枳实、黄芩、黄连、知母、半夏、陈皮、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泽泻、猪苓、姜黄等药物组成。现就该方功效主治与临床运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出自于李杲《兰室秘藏》,药物组成:枳实、厚朴、黄连、半夏、干姜、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麦芽十味药,本方包含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和四君子汤。原书载其用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此证以虚痞气滞为特征,故用辛温之枳实行气消痞为主药,配合辛苦性温之厚朴下气除满以增强其行气消痞之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用药规律。方法 将中医药治疗ROU的处方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纳入192首处方,共237味中药,高频药物前5位为甘草、生地黄、黄连、茯苓、白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为肺、脾、胃经,药物功效以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药对组合多为甘草与黄连、生地黄、白术、茯苓、黄芩。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黄芩、生地黄、麦冬、党参、半夏、干姜为治疗ROU的核心处方。结论 ROU的中医治疗以清热燥湿、解毒凉血为主,兼以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4.
<正> 治疗方药:党参、黄芪、白术、生姜、大枣各15g,炙甘草、白芍、半夏、陈皮各6g,羌活、独活、防风各9g,柴胡、茯苓、泽泻各10g,黄连3g。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者去黄连、减茯苓、泽泻之用量,重用党参、黄芪、白术;中焦虚寒者,去白芍、黄连、泽泻,加干姜以温中散寒;脾虚肝旺者,重用防风、白芍、陈皮;久泻脱肛者加升麻、粉葛升阳举陷;饮食停滞者,去白芍、泽泻,加山楂、神曲。水煎服,每日1剂。  相似文献   

5.
张继 《陕西中医》1998,19(7):310-310
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党参、枳实、桔梗、厚朴、柴胡、丹参)治疗胃脘痛寒热错杂证420例,总有效率96.7%。提示本法有温中清热、平衡阴阳、调理肠胃、通达六腑之功。  相似文献   

6.
生姜泻心汤由黄连、黄芩、炙甘草、干姜、半夏、大枣、党参、生姜八味药组成,具有散水消痞之功。其中炙甘草、党参补脾胃,健中洲,使清升浊降;黄连、黄芩苦降泻热。药理研究证明,本品能显著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休内、外),明显  相似文献   

7.
半夏白术天麻汤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丽 《河北中医》1997,19(2):41-42
半夏白术天麻汤运用举隅苑丽(河北省沧州市中医医院061001)以补脾胃著称的李东垣先生制定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白术、天麻、人参、黄芪、苍术、陈皮、茯苓、泽泻、干姜、黄柏、神曲、麦芽等13味药组成。原为太阴痰厥头痛而设,主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  相似文献   

8.
杜潇 《河南中医》2016,(1):32-34
李永成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的药对主要分为五类,同类相须:砂仁与白豆蔻,陈皮与青皮,黄连与马齿苋,五灵脂与炒蒲黄,黄连与蒲公英,麦冬与天花粉;异类相使:枳实与厚朴,海螵蛸与浙贝母或煅瓦楞子,陈皮与竹茹,半夏与生姜;寒热并用:干姜与黄连,黄连与吴茱萸,半夏与竹茹;升降同调:桔梗与枳壳,大黄与升麻;补泻兼施:白术与鸡内金,白术与泽泻。  相似文献   

9.
枳实消痞汤,是金元四大家脾胃派代表李东垣所创,又名失笑丸,是清热破结、和胃除痞、消补兼顾的有效方剂。本方由人参、土白术、白茯苓、炙甘草、炒麦芽、半夏曲、厚朴、干姜、黄连等十味组成。四君子坐镇中州,健脾除湿;干姜、黄连为除痞之要  相似文献   

10.
张海深 《河南中医》2001,21(1):67-68
枳实导滞汤为金代名医李东垣所创,载于<内外伤辨惑论>中,由大黄、黄芩、黄连、枳实、白术、茯苓、泽泻、神曲等八味药组成,是治疗胃肠湿热积滞的主方.笔者在临床上,紧紧把握湿热积滞的病机,将该方广泛运用于胃肠疾病以外的多种疑难杂症,收效颇佳,兹举验案数则,以示其活用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之功。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方中半夏、干姜辛开能散脾气之寒,黄连、黄芩苦降能降胃气之逆,党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胃痛、便秘、失眠、口腔溃疡等病症,收异病同治之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贺松其  文彬  郑航 《新中医》2003,35(9):22-23
目的:观察健脾降逆消痞方对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消化道毒副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术(TACE)后有明显消化道毒副反应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以健脾降逆消痞方(由赭石、党参、白术、茯苓、旋覆花、法半夏、厚朴、炒麦芽、干姜、黄连、枳实、甘草组成)治疗;对照组30例静滴胃复安、口服吗丁啉治疗。结果:健脾降逆消痞方能明显减轻消化道毒副反应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健脾降逆消痞方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消化道毒副反应安全有效,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黄连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 8味药物所组成 ,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 ,主要用于肝脾不和 ,脾失健运 ,水湿停滞 ,湿聚成痰 ,郁而化热 ,痰热内扰之证 ,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安 ,或呕吐呃逆、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方中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合而用之 ,辛开苦降 ,为方中之君药 ;陈皮理气健脾 ,化痰燥湿 ,枳实破气消积 ,化痰散结 ,共为方中之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 ,湿去则无生痰之源 ,竹茹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 ,合为方中佐药 ;…  相似文献   

14.
朱永志  张玉梅 《中医杂志》1993,34(3):141-142
升阳益胃汤为金元名医李杲所创,由黄芪、人参、半夏、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16味药物组成。方以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阳以燥湿;用白术、茯苓、半夏、橘皮益胃以化湿,湿去而阳气升发;黄连以清滞留之余热;泽泻引导湿热下行而解;加黄芪、人参、炙甘草以补肺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后世医者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方剂、中药,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5种古籍内治疗温病伏暑用方55个,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益元散(5.88%)、五苓散(5.04%)、黄连消暑丸(4.20%);谈及伏暑用药148种,排除甘草外,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茯苓(4.74%)、半夏(3.23%)、黄连(3.03%);治疗伏暑药对前3名配伍依次是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常见治疗伏暑的药物组合是泽泻-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结论: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泽泻-茯苓、生地黄-麦冬配伍具有伏暑治疗特色;益元散、五苓散、黄连香薷饮等为治疗伏暑常用。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临床上广泛应用干胃肠道疾患,疗效堪称满意。现作如下介绍。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七味组成。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散痞,降逆温脾;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以清胃;参、草、大枣甘补脾胃以扶正。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攻补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名中医胡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和特色。方法:在构建医案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胡珂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症、证、方、药规律。结果:100例胃食管反流病医案中常用中药有炙甘草、半夏、黄芩、党参、柴胡等。主要临床症状有烧心、嗳气、胃脘胀、反酸等。常用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强关联的药物组合有百合-乌药、生姜-大枣-柴胡-黄芩-半夏-炙甘草、陈皮-竹茹-茯苓-半夏-炙甘草、干姜-黄连-党参-黄芩-半夏-炙甘草、黄连-吴茱萸、白芍-枳壳-柴胡-炙甘草、半夏-厚朴-柴胡-黄芩-炙甘草。结论:名中医胡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常与四逆散、温胆汤、半夏泻心汤、桂枝汤、半夏厚朴汤、百合乌药汤、左金丸等方剂合用。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颇有疗效。现不揣粗陋,拟从方药组成、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略述心得如下。1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及《伤寒论》中,药由半夏、黄芩、黄连、大枣、党参、甘草、干姜等七位药物组成。笔者每以此方为主,并加经验方“三元胶囊”(玄胡、乌贼骨、三七)组方:半夏10g,干姜5-10g,黄芩10g,黄连5  相似文献   

19.
殷利娜 《陕西中医》2012,(9):1135-1136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甘草、大枣、海螵蛸、煅瓦楞、白及、代赭石、枳实等)治疗,60日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3.33%。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降逆和胃,补脾益气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对《方剂学》中茯苓白术配伍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茯苓白术配伍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茯苓、白术的用量、配伍不一,功效迥异。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茯苓、白术配伍的功效:健脾祛湿、益气生血、利水消肿、行气止痛、燥湿化痰;(2)茯苓、白术的用量规律:茯苓、白术用量的多少主要与湿邪的部位、病情的虚实、方中药味的多少及该药在方中的主次关系来决定;(3)茯苓、白术与其它药物的配伍:配伍人参,益气健脾祛,配伍当归、白芍健脾生血,配伍桂枝、附子、干姜温阳健脾、助阳祛湿利水,配伍半夏益气健脾,燥湿化痰,配伍枳实、陈皮补中健脾,行气祛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