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直径 <3cm的小肝癌 (SHCC)等肝实质性小结节病变大部分可经 CT、血管造影 (DSA )等检查并结合甲胎蛋白(AFP)检测确诊 ,但部分病例则极难诊断 ,甚至误诊。作者在过去研究中发现〔1〕 ,最近 Ueda等〔2〕论文的影像资料也显示的离心充盈征象多见于 SHCC等恶性肿瘤 ,为验证这一征象在肝小结节实质性病变影像诊断中的作用 ,特对作者 1组资料作一分析 ,并对其病理基础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病变直径均 <3cm,2 5例 6 7灶 SHCC中 1 5例1 6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肝癌 (HCC)术后复发 3例 ,7例按全国标准诊断。胆管细胞和肝细胞…  相似文献   

2.
1 小肝癌(SHCC)的定义和病理 SHCC多在慢性肝疾患基础上发生.对于SHCC的定义,目前大多数学者以直径≤3cm为标准[1].本文亦以该大小标准定义SHCC,本文所有统计学数据均为在该标准基础上获得.对其病理演变过程,目前尚有2种观点:①肝硬化再生结节(RN)→腺瘤样增生(AH)→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早期肝癌(EHCC)→SHCC;② RN→发育不良结节(DN)→含局灶肝癌的发育不良结节→SHCC[2].SHCC在病理学上为单或多中心发生,多数呈膨胀性生长,组织学表现为特征性的嵌合体类型,60%~82%的肿瘤边缘有包膜,边界常清楚,内部常见脂肪变性,可伴有血管侵犯或肝内转移[1].90%~95%的肿瘤血供丰富,表现为从RN发展至HCC的血供以门静脉为主向以肝动脉为主演化的趋势,主要为肝动脉供血,亦常伴门静脉血供(尤于瘤灶周缘)[3].早期SHCC细胞分化程度较高[1].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脏单发不典型强化病灶的CT征象特点及鉴别要点,提高相应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本组20例患者,包括3例不典型增生结节,5例炎性假瘤,3例胆管细胞癌,5例肝细胞癌,2例肝腺瘤,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CT检查包括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病例CT表现均不典型,误诊率及术前未定性率高达55%(11/20).不典型增生结节和炎性假瘤各1例表现类似恶性肝肿瘤的快进快出强化征象.其他2例不典型增生结节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呈等密度,5例肝细胞癌延迟期呈等密度类似于良性病灶.延迟呈等密度虽然多见于良性病变,但恶性病变如肝癌、胆管细胞癌、淋巴瘤等均可表现为类似征象.结论 肝脏不典型结节灶影像表现多样,快进快出表现不一定都是肝癌,而延迟呈等密度也并非都是良性病变,密切结合临床、仔细分析征象、不断提高相关疾病的认识是提高影像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磁共振成像(MRI,1.5T或3T)与多层螺旋CT(MSCT,16层或64层)对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的诊断效能.方法 在20 d内接受腹部MSCT与MRI检查且发现肝脏结节病灶(直径≤3 cm),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手术或穿刺)或介入治疗及其他临床、典型影像学表现所证实的2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47~76岁)共计29个病灶纳入本研究,结节病灶大小0.5~3 cm,平均(1.6±0.55) cm,影像诊断结果采用盲法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依照ELSA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并给出诊断结果,对发现病灶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分析MRI与MSCT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于肝炎肝硬化背景上的SHCC,MSCT诊断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40%;MRI诊断的敏感度为86.95%,特异度为80%,但两者敏感度及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0.847,P=0.380;特异度:χ2=1.323,P=0.230).结论 MSCT与MRI对肝炎肝硬化背景下SHCC的定性诊断价值相似,但对于<2 cm的SHCC,MRI的鉴别能力优于MSCT.  相似文献   

5.
3厘米以下孤立性肺结节胸膜凹陷征的CT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燕群  施亚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4):178-179,T025
本文复习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cm 以下孤立性肺结节的CT 影像40例(周圈性小肺癌30例、肺良性小结节10例)。结果显示胸膜凹陷征阳性率在小肺癌为66.7%,良性结节为70%,两者相近.此征象阳性的结节一胸壁间距平均6.8mm,而无此征象的结节一胸壁间距平均15mm,有胸膜凹陷者的结节一胸壁间距比无此征象者明显小。CT 一病理对照显示肺内小结节纤维组织增生与胸膜凹陷征的形成关系密切.此征象的形成与肺内结节的良、恶性关系不大.作者认为CT 像上单纯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小肺癌与良性小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常见良、恶性单发结节的CT平扫及单期增强影像特征,应用多征象联合的方法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61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腺瘤7例,甲状腺癌27例),比较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征象(包括是否囊变、增强后结节与甲状腺组织的边界、钙化、甲状腺边缘腺体的完整性、增强扫描结节实性成分密度是否均匀及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区分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使用主次多征象联合方法判断结节性质.结果 经x2检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以上影像征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囊变、增强后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边界不清晰及颈部异常淋巴结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危险征象(OR值分别为10.672、27.188、94.000),上述3个征象作为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主要征象,其他3个征象作为次要征象,以2个主要征象加1个次要征象或1个主要征象加3个次要征象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最低标准,诊断本组恶性结节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0.9%,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5%.结论 CT平扫及单期增强检查对评估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应用主次多征象联合判断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小肝癌(SHCC)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与DSA影像表现及检出率,探讨两者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7例SHCC的MRI及DSA影像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67例均行MRI及DSA检查,两种检查的时间间隔为2~10d.结果:67例SHCC共86个病灶,其中富血供型病灶65个,乏血供型病灶21个,27个病灶有包膜.MRI共检出SHCC病灶76个,其中富血供型58个,乏血供型18个;DSA共检出SHCC病灶73个,其中富血供型65个,乏血供型8个;MRI+ DSA共检出SHCC病灶84个.对于富血供型SHCC病灶,DSA的检出率(100%)优于MRI(89.23%);而对于乏血供型SHCC病灶,MRI的检出率(85.71%)优于DSA(38.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SHCC总病灶数的检出率,MRI(88.37%)与DSA(84.8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MRI+ DSA、DSA与MRI+-DSA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 DSA的检出率(97.67%)优于单一MRI或DSA检查.结论:MRI与DSA对SHCC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两者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SHCC的检出率,DSA还可指导进行后续的介入治疗,对于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内再生性结节(RN)、增生性结节(DN)和小肝癌(SHCC)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RN中大结节17个病灶, DN 16个病灶及SHCC 45个病灶,观察病灶的大小、信号强度、强化的方式和时间、包膜等,并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1)RN: 平扫呈T1W高、T2W低的信号,10个病灶压脂后信号增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为缓慢上升型.(2)DN: 4个病灶表现为"结中结",中央结节为T1W低、T2W等或高信号,动态增强为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周围为T1W高、T2W等或低信号,动态增强为缓慢上升型;余12个病灶T2W为等和稍高信号,动态增强为速升缓降型.(3)SHCC: T1W低信号(35/45)、T2W高信号(42/45)为主,动态增强为速升速降型占71.1%;62.2%病灶可见包膜,3个病灶压脂后信号减低,3个病灶可见镶嵌征.结论 磁共振平扫结合动态增强可对肝内不同性质的结节(RN,DN和SHCC)鉴别.  相似文献   

9.
肺癌诊断的8种影像征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齐连君  周剑  张金山 《武警医学》2005,16(8):622-624
影像学正确诊断病变的良、恶性直接关系着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历来是影像学诊断的难题,尤其是小结节和小病灶(<3cm)。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的改进,使以X线平片为主的诊断,变为多个影像技术综合诊断,对病变的定性有了很大提高[1]。经复习文献,就8种影像征象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1钙化传统观念X线影像上出现钙化是诊断良性病变的主要依据,因肺癌在X线平片上出现率仅占1%~2%,明显低于结核及错构瘤等良性病变;而CT发现肺癌钙化的发生率可达6%~7%,改变了X线平片的传统观念,因此必须加强对肺癌钙化CT表…  相似文献   

10.
张莉  张东生  任燕  孙西浚  程流泉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2052-2054,2057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ADC值在肝硬化再生结(RN)、癌前病变(DN)、早癌及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 采用ADC值测定结合容积采集技术LAVA动态扫描,在228例肝硬化患者中,再生结节性(RN)患者121例,DN结节9例,原发性肝癌98例,其中小肝癌(SHCC)及早期小癌(ESHCC)21例;正常组90例;测定ADC值的演变过程.结果 本研究鉴别诊断RN结节、DN结节、HCC的检出率分别为45.15%、3.36%、36.57%,其中SHCC及ESHCC的检出率7.84%.测定RN结节的ADC值为(2.0±0.22)×10-3 mm2/s、DN结节的ADC值为(1.50±0.27)×10-3 mm2/s,演变为SHCC或ESHCC时其ADC值下降为(1.17±0.19)× 10-3 mm2/s.结论 随着肝硬化-再生结节-癌前结节-肝癌的病理演变过程,其ADC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各组ADC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WI技术可以对肝硬化各个阶段病变进行较为准确可信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显示矩阵的影像诊断工作站对识读肺部小结节的影响.方法选取76张计算机摄影(CR)胸片,其中36张含有CT证实的直径<2 cm的小结节,分为1.0~2.0 cm及<1.0 cm 2组.3位诊断医师分别在1 K、2 K显示器和数字会诊系统的投影屏幕上识读胸片影像,用 5分法肯定有、可能有、不确定、可能没有、肯定没有,独立判断结节存在与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计算每位医师分别在1 K和2 K的影像诊断工作站及数字会诊系统上识读直径1.0~2.0 cm及<1.0 cm 2组肺部小结节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Z值)及标准误[s(AZ)],并进行比较. 结果 3位诊断医师在数字会诊系统、1 K及2 K显示器下检测肺部小结节的平均ROC的AZ值分别为直径1.0~2.0 cm组0.7936、0.8225、0.8367;<1.0 cm组0.6698、0.6998、0.7232.随着显示器分辨率的提高,AZ值随之提高,但是经ROC分析,不同观片系统的检测效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结论用1 K显示器、数字影像会诊系统加用影像后处理,特别是放大功能,识读肺部直径≥1.0 cm的小结节是可以的,识读肺部<1.0 cm的小结节宜采用2 K×2 K高分辨率工作站.不同显示矩阵的观片系统的合理配置,可获得较好的性价比及保证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及复习肝结核的CT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结核患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对照,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2例中肝浆膜型2例;肝实质性9例(粟粒型2例,结节型5例,肝结核瘤型2例);肝内胆管结核1例。结论肝结核CT征象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当遇到无典型CT平扫和增强表现的肝内病变时应注意排除肝结核。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害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间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4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MSCT影像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影像表现主要有3种类型.(1)弥漫性肝脏损害2例:平扫肝脏密度均匀性减低,增强扫描肝实质轻度均匀强化.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混合炎性细胞浸润,点状坏死,毛细胆管淤胆.(2)灶性肝脏损害6例:肝内大片或多发小片状坏死灶5例.平扫肝脏密度不均匀,病变区为低密度改变;增强后病变区强化,特别是静脉期与平扫图像比较呈反转表现.另1例病程20 d的移植肝显示肝内弥漫的结节样再生.CT平扫可见肝内弥漫分布的稍高密度结节灶,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近似于肝实质密度.5例患者病理表现为肝细胞片状及桥接坏死,大量混合炎性细胞浸润;1例重度淤胆,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羽毛变性.(3)肝硬化表现2例:平扫肝脏表面呈结节状,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增强后肝脏强化一致,同时伴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病理为纤维组织增生,点状坏死和毛细胆管淤胆.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MS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期小肝癌(SHCC)的临床预测因素及其对肝切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995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肝切除的110例S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估计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时间差异;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晚期SHCC与9个常见临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10例SHCC患者中,晚期SHCC 31例,占28.2%,中位存活时间为48.8个月(95%CI 29.2 ~ 68.4个月),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8.6%、61.6%、38.5%,早期SHCC 79例,占71.8%,中位存活时间为98.0个月(95%CI 73.8 ~ 122.2个月),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8.7%、83.8%、74.8%,早期SHCC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晚期SHCC患者(x2=13.29,P=0.000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AFP阳性是晚期SHCC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RR=14.45,95%CI4.05~51.64,P<0.001).结论 晚期SHCC患者预后不良,AFP阳性是晚期SHCC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肺内多发小结节的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肺内小结节是指直径在 1cm以下的结节病变[1] 。两肺多发小结节在肺内可呈弥漫性或为局限性分布 ,此种征象见于多种疾病。高分辨率CT(HRCT)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可发生肺内多发小结节的疾病以肺转移瘤、肺结核、结节病、尘肺等较多见 ,是鉴别诊断的重点。其他原因的肺内多发小结节的疾病还见于细支气管及肺泡的多种感染及非感染疾病。对于肺内多发小结节进行HRCT鉴别诊断需首先认识单个小结节的形态特点 ,并需明确各个小结节与肺小叶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肺内多发小结节的分布规律 ,再结合其他CT表现和临床检查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表现为肺部混合磨玻璃样结节(mGGN)的微浸润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IAC)CT征象的差异,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表现为mGGN(直径≤3 cm)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其中,M IA 58例,IAC 62例.比较两组间CT征象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SHCC)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HCC及97例IMCC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表现,分析各自特征及二者间的差异.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SHCC患者发病年龄较IMCC略小(t=-2.735,P=0.007),二者肿瘤平均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1.328,P=0.186),而前者更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患者(x2 =10.810,P=0.001).两种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肝脏边缘为主(x2 =2.933,P=0.087),且多伴有邻近肝包膜皱缩(x2=0.522,P=0.470),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肿瘤的CT及MRI平扫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主要分为2种类型,即典型强化和不典型强化,典型强化常见,二者间出现概率无明显差异(x2=0.028,P=0.876).两种肿瘤的不典型强化表现部分重合,但SHCC的不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且部分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影像表现随肿瘤细胞和纤维间质分布、所占比例、血供情况及肿瘤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两种肿瘤中门静脉受侵(x2 =0.358,P=0.549)及淋巴结转移(x2=0.000,P=0.982)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而IM-CC出现周围胆管扩张较SHCC更常见(x2=5.011,P=0.025).结论 SHCC与IMCC均为富含纤维间质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二者临床及影像表现相近.充分认识二者影像表现的异同并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 对13例临床确诊的甲型H1N1患者的胸部X线和CT的影像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甲型H1N1流感的胸部X线和螺旋CT影像征象主要表现为两肺的磨玻璃状与实变共存或磨玻璃状影,病变以两下肺及周围分布为主,实变的肺组织内可见支气管气像.13例中9例病变分布超过3个肺叶.2例显示边界不清的磨玻璃状小结节.2例在磨玻璃状病变中可见空腔.2例X线平片仅显示慢性支气管炎的异常征象.多层螺旋CT扫描于磨玻璃状密度、磨玻璃状密度与实变共存肺组织中可见明显的肺间质增厚.结论 胸部X线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诊断有重要作用,HRCT是显示病变分布和肺间质改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淋巴瘤累及腹膜和/或网膜及肠系膜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腹部CT检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CT征象包括: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腹水、网膜肿块、淋巴结肿大、实质性脏器累及、肠道病变等.结果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n=8)多见.CT表现为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10例;网膜结节或肿块6例;系膜结节、肿块或条形密度影10例;腹水9例;肠道病变5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9例;肝肿大2例,脾肿大2例,肝、脾同时肿大2例,肾脏浸润1例.结论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CT表现缺乏特征性,遇有腹膜和/或系膜和网膜病变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胃底贲门部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部病变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胃底贲门部病变的检查方法及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胃充水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胃粘膜征象,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2)对贲门癌CT主要对其胃外浸润和分期的确定有重要意义;(3)胃底静脉曲张可分为假瘤型、结节型及壁厚型;(4)胃平滑肌瘤CT表现以粘膜面连续性线样强化征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CT作为胃肠道的一种检查手段,对胃底贲门部病变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