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时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疗法治疗时程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于伤后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共7~14d,乙组于伤后立即开始亚低温治疗,共48h,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甲组68例患者恢复良好率66.18%(45/68),死亡率17.65%(12/68);乙组68例患者,恢复良好率39.7%(27/68),死亡率38.24%(26/68),两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病例未发生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本结果提示,长时程(7~14d)亚低温治疗较短时程(48h)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临床疗效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55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创伤患,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手术后施以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6.5℃-37.5℃。共治疗3-7d,分别于术后第1d及第8d对两组患进行GCS疗效和体感诱发电位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亚低温组患经治疗后,GCS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患GOS预后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体感 发电位是评估颅脑创伤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亚低温治疗高温高湿环境下犬颅脑火器伤的疗效。方法 选杂种犬60只,制作出高温高湿环境下(气温39°C±0.5℃.相对湿度80%-85%)颅脑火器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犬。亚低温组在术中采用静脉内输入1.2℃±0.34℃冷冻生理盐水.输液量为体重的5%,术后采用降温毯降温,体温控制在33~35℃,持续48h。对照组按常规治疗。Powlab/8SP生理记录仪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和记录两组动物的生存率,分析比较二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亚低温组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死亡率40%(12/30);对照组动物生命体征紊乱,死亡率70%(21/30),两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早期亚低温治疗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可以降低动物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规范护理程序,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结果 亚低温治疗24h后颅内压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伤后3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精心护理有助于改善亚低温治疗的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川芎嗪早期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川芎嗪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12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治疗期间不同时期GCS评分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及康复期GOS评分。结果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第1天和第3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3d内死亡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和3个月随访均进行GOS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评定死亡率,治疗组死亡7例(10.9%,7/64),对照组死亡16例(254%,16/6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川芎嗪能明显降低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亚低温治疗组24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32-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T)、心率(HR)、血压(BP)、呼吸(R)。对照组27例,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HR)降至正常范围;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下降,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成两组:A组行常规综合治疗及亚低温疗法;B组行常规综合治疗。结果 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①亚低温组:31例,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维持3~7d;②常规治疗组:42例,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综合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合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8例,其中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脑系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接受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作为治疗组;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分散在我院内科、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接受传统医疗模式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GCS分别为7.47±5.24、59.74±15.56和13.72±1.06,对照组则分别是16.18±9.89、34.00±10.54、10.84±1.58;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伤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12%(41/66)、13.64%(9/66)、24.24%(16/66)、12.12%(8/66),对照组则分别为20.97%(13/62)、33.87%(21/62),45.16%(28/62)和32.26%(20/62),两组相比较,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可能是一种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疾病,如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早期控制体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据报道,亚低温(28℃~35℃)治疗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颅脑损伤病情的恢复。我院自2001-05~2004-09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5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肺病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治疗组26例中,痊愈6例,死亡20例,治愈率23.1%;亚低温治疗组28例中,痊愈15例,死亡13例,治愈率53.6%;两组相较,其治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12-2013-12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观察统计2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相关指标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残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疗效。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开颅手术。亚低温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于术后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持续72h,肛温维持在35~35.5℃。对照组25例在术后按照常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糖、血气,并检测术后引流管引流液中谷氨酸、自由基(SOD)。2组患者均于术后l周给予GCS评分和术后1、3、6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严重高颅压、高血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引流液中谷氨酸、SOD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适时恰当的应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顷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检测54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变化,对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的血清胃泌素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50例,行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和对照组(48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结果两组术后1d和术后1周头部CT示鞍上池、环池受压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8.0%,24/50)明显低于对照组(70.8%,34/48;P〈0.05)。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改良组:良好8例、中残12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8例和死亡12例;对照组:良好8例、中残5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6例和死亡21例。改良组死亡率(24.0%,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43.8%,21/48;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通过逐步、缓慢、彻底降低颅内压,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计分≤8分,实施亚低温治疗进行护理,使用TY-98微机控制颅脑降温仪四肢大血管辅以冰袋,应用冬眠药物+卡肌宁,同时实施监测各种生理指标,将体温降32-35℃。结果:13例重型颅脑损伤≤8分,死亡3例,生存率为76.9%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肯定,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亚低温降脑耗氧亮,保护血脑屏障,抑制毒性产物对细胞的损害,保护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亚低温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亚低温疗效,在护理过程中防止其他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利用监护是非常重要的,加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护理是关键,复温时要注意颅内压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5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均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根据术后有无进行早期亚低温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术后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24、48、72h颅内压分别为(19.7±2.1)、(20.0±1.3)、(16.9±1.2)mmHg,对照组分别为(23.7±2.O)、(20.0±1.5)、(20.2±1.3)mmHg,在24、72h前者较后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效率分别为80.6%,、53.3%,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后给予早期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对病人康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80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24 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维持亚低温7~14 d;2组病人均通过生命征监护,颅内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监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高颅压、高体温很快得到控制,而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2组变化不大。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改善预后,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轴索损伤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资料,亚低温下综合治疗DAI患者24例与常温下综合治疗的DAI患者13例进行比较。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者4例(16.7%)。死亡7例(29.2%),恢复不良13例(54.1%)。常温组分别为1例(7.7%)、10例(76.9%)和2例(1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 DAI早期诊断,采取亚低温下综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