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劳累后胸闷、气促近4年伴咳嗽、咯血丝1月就诊。无昏厥史。心脏听诊:心率约40次/min,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无杂音。心电图Ⅱ导联连续描记(附图)见心率平均46次/min,上行 P_(1—8)、下行 P_1—3)、P_(5—7)为逆行 P 波(P~-),均落在 ORS 波群之前,其 P~--P~-间距极不规则,上行 P_1~--P_2~-最长达2.71s,最短P_3~--P_4~-间距为1.14s,但 P~--R 固定为0.12s;下行 R_3-R_4为1.60s,R_4-R_5为1.58s,R-R 间距基本固定。下行 P_4~-落在 QRS 波之后,R-P~-间期0.08s,其 P~--形态与其余 P~--形态不同,下行 R_5前后无 P~--波。图中箭头所示为窦性 P 波,(即 P波提前发生,P-R 间期>0.12s,在 P_(Ⅱ、aVF)表现为  相似文献   

2.
王承玺  王琴 《心电学杂志》1996,15(4):230-231
例1 患者男,33岁。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图1为Ⅱ导联,示窦性心律、P-P间距1.38s,心率43次/min,P-R间期0.14s,其中上行R_2、5、中行R_4及下行R_3、4较窦性搏动略提前,时限0.12s,形态与窦性不同,属室性早搏,下行R_3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之间,其前P-R间期略短,为室性融合波。其余室性异位波后  相似文献   

3.
窦性P波在上行R_(5、6、7)之前连续出现,其P-P间期规则为0.66s,形态略异,P-R间期0.18—0.23s,其余窦P与异位P’交替出现呈二联律,其中上下两行窦P_3隐藏在R_3之中,上行阻滞型房早后窦性P-R间期0.16s,说明存在3相I °A-VB;大部分P’提前出现重叠在T波上,形成干扰性P’-R延长及呈阻滞型,P’-R长短与R-P’呈反比关系,P’的配对间期不等(0.42—0.52s),P’-P’之间能以1.26s测得倍数关系,可考虑为房性并行心律;上行R_3、下行R_(3、12)提早出现呈右束支阻滞型,形态略异,其前无相关P或P’波,配对间  相似文献   

4.
多源房速伴左束支阻滞的蝉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3岁,入院诊断:胆总管下端结石,肝内胆管扩张.心电图V_1导联(附图上行)P_(1、2、10、11)为窦性,P波直立,P-R间期0.14s,频率63次/min,R_3—R_9,R_(12)—R_(15)为房性,P′波形态不一,有直立、双向、平坦或浅倒,P′-P′或P′-R间期不等,P′-P′间有等电位线,R-R不规则,QRS时限0.08s,频率为115—188次/min.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手术次日V_1导联连续记录(附图中、下行)主导心律为多源房速,中行R_4、下行R_(13)呈右束支阻滞型(RBBB),中行R_6-R_9、下行R_(15)-R_(17)呈左束支阻滞型(LBBB).呈RBBB型的中行R_4、下行R_(13)前的  相似文献   

5.
张文箎! 《心电学杂志》1996,15(4):221-222
患者女,15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肌炎。心电图V_1连续记录(附图)示窦性P-P0.83—0.95s(63—72次/min)。上行R1及下行R_(11)、l2单纯由窦P下传。上行R_2至下行R_(10)是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R-R0.84—0.94s(63—71次/min)。两个节律频率极为接近甚至同步。上行R_7至下行R_6宽大畸形的QRS是单纯的室性心律,QRS时限宽达0.18s。上行R_2—R_6及下行R_7—R_(10)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前段随着P-R逐搏缩短,QRS逐搏增宽,由0.10增宽至0.16;后段却随着P-R逐搏延长,QRS逐搏缩窄,由0.16变窄至0.10s。这种特殊现象是窦性P波下传心室与室性心律在心室内产生不同程度而有规律的融合所致。从上行R_1起P-R由0.16s逐搏缩短,至中行R_10P波完全重叠于QRS波内,至下行R_5P波重新出现在R波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附图为V_1导联连续记录,P波形态有2种:(1)窦性P波呈双向先正后负,顺序出现。P-R0.16s,P-P0.70—0.79s。(2)P波呈直立,小而尖且提前发生(上行P_(4、9),中行P_3、下行P_6)。除中行P_3未下传(P-P’0.44s)外,余均下传心室(P-P’0.50s)。P’-R0.18s,提示:房性早搏。从中行P_3至下行P_3均与P’形态相同,P’-P不等,最短P’-P’0.32—0.36s,最长P’-P’为1.96s(中行P_(9-10)),为短P’-P6倍。提示:房性心动过速伴传出阻滞。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为Ⅱ导联记录。图中可见3个心搏组与2个心搏组交替出现。3个心搏组中:R_1′延迟出现,其前无P波,QRS窄,为房室交接性逸搏;R_2呈RS型,QRS较宽,其前有一直立的P波,P-R间期0.32s,为夺获心搏伴干扰性房室传导延缓及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15岁,因体检发现心律失常而作常规心电图检查V_1连续描记(附图),示窦性P波,P-P间距平均为0.86s,有轻度节律不匀齐.上行P-R间期逐渐延长P_2-R0.23s,P_3-R0.24s,P_4-R0.28s、P_5-R0.38s.中行P’-R间期有类似规律变化,但P-R间期增量不固定,为不典型文氏现象,可称为“递增量不定型文氏现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体表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0.64—0.70s,Ⅱ、Ⅲ、aVF导联P波振幅≥0.25mV,时间120ms,P-R间期为0.32、0.47s交替,并间断房室传导阻滞(图略)。长Ⅱ导联(附图上)示P_(2—8)节律整齐,其中P_(3、6)重叠于前一心搏的T波中,P-R间期跳跃式延长构成3:2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R_(6、8)后窦性P波脱漏,其前后P-P间期略短于2倍窦性周期(相差分别为40、20ms),仔细观察R_(6、8)终末部各重叠一个逆行P波。长Ⅲ导联(附图下)示R_(4、7、11)后窦性P波脱漏,其R波终末部各重叠一个逆行P波,如梯形图所示,逆行P波可结束一个房室传导文氏周期,但不能肯定逆行P波是否使窦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2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附图为Ⅱ及 V_1连续记录。窦性 P 波不规则出现,最短的 P-P 间期为1.09s,最长 P-P2.07s,长的 P-P 间期为明显窦性心律不齐或室早逆行重整所致,平均心房率约49次/min。V_1的 ORS波呈3种不同形态:(1)V_1上行的 R_(1、6、11)及 V_1下行的 R_(1、5、9、13)为 rS 型,时间0.07s,其前无 P 波或 P-R 明显小于0.12s,QRS 均在1.30s 后发生,为房室交界性逸博。(2)V_1上行的 R_(3、5、8、10、12)及 V_1下行的 R_(3、7、11)仍为 rS 型,但 S 波振幅明显小于前者,而 r 波反大于前者,时间0.07s,其前均有 P 波,P-R 大于0.12s,为窦性心律。(3),V_1上行的 R_(2、4、7、9、13)及 V_1下行的 R_(2、4、6、8、10、12)亦为 rS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5岁。近2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发作,每次发作数分钟,可自行终止。附图为同步记录的Ⅱ和aVR导联。 讨论 图中P波顺序出现,正向传导,P-P间期0.76s,心率78次/min,P-R间期0.16s,在连续Ⅱ和aVR导联均可见到逆行P波,(R_4之前)逆行下传P-R长度为0.18s、QRS波形态正常,从图中表现看,R_4并不提前,故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32岁.因胸闷、心悸1月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P-P间期不规则(0.84~0.92s),心率65~71次/min.上行R_(2、5、8、11、14、17、)中行R_(5、9)及下行R_(2、7、14)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略有差异,时间<0.12s,偶联间期0.38~0.50s,无代偿间歇,属间位性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因在房室交接区隐匿性逆行传导,使其后第1个窦性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46岁,临床诊断: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附图系Ⅱ导联连续记录,偶见窦性 P 波,为高度窦房阻滞。P_1落在 R_1ST 段上未能下传心室。R_(2-7)均以固定为0.18s 的 P-R 间期下传到心室,但 P-R 间期逐渐缩短,然后出现长间歇,并可见 P 波振幅递减,仍为正向,为  相似文献   

14.
《心电学杂志》2006,25(2):88-88
V1导联窦性P波呈正负双相,PTFV1值约-0.04m m·s,P-P间期0.62~0.65s,频率92~96次/m in,可见3次提前出现呈负正双相、以正相为主的P'波(上行P4、P8及中行P10),其中第1个房性期前收缩(上行P4)下传心室,P'-R间期0.26s;另两个房性期前收缩均未能下传心室。窦性下传的P-R间期有0.25~0.27s(中行P2、6、9、12-R间期)及由0.24s→0.35s(上行P10、11-R间期)或由0.24s→0.28s(下行P8、9-R间期)直至Q R S波群脱落,P-R间期长达0.28、0.35s时,与前一搏动的R-P间期都固定为0.40s。Q R S波群有4种形态:①呈rS型,系窦性下传;②呈Q S型,延迟…  相似文献   

15.
房室结折返激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倘若折返激动未引起心房回波和/或反复心室除极,则为隐匿性折返。这种现象仅能从其对下一个激动形成和/或传导的影响而推断其存在与否。本文报告1例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显性和隐匿性房室结折返激动。 患者男,74岁。心电图描记前未服任何心血管药物,无心脏方面主诉。图1为连续描记的Ⅱ导联心电图(图中数字表示R-R间期),具有下列5个特点:(1)基础心律为窦性,P-P间期为0.74—0.78s。(2)窦性心律呈文氏现象,如上行第3个P-R间期为0.26s,而第4个P-R间期是0.34s。(3)每个文氏周期均被心房回波(P'波)中断,如上行2、4个QRS波群之后所出现逆行P波。P'波出现与P-R间期之间引内在联系,即仅在较长P-R间期的窦性QRS波群之后才出现心房回波。如上行第3个P-R间期0.26s,QRS波群后无P'波,而第4个P-R间期较长(0.34s),QRS波群后出现P'波。(4)这些心房回波未传抵心室,但它可侵入窦房结并重整窦房结周期,导致较长间歇。这些间歇有时被交接区性逸搏所间断,并与几乎同时出现的窦性P波发生干扰。如上行最末1个,中行第3个和下行第2个QRS波群均为房室交接区性心搏并与窦性P波发生干扰现象。(5)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周期为1.21—1.24s。然而,有几个间歇比预期还长却未按时出现交接区性逸搏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女性,82岁,临床诊断:心动过速原因待查。上、中、下3行系动态心电图不同时间同步记录(图1):上行显示窦性P-P间期0.91~1.02s,频率59~66次/min;有两种P-R间期和QRS形态:(1)P-R间期0.12s,其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5s,起始部顿挫为"δ"波,符合B型预激波形特征,如R_1~R_3搏动;(2)P-R间期0.24~0.27s,其QRS形态正常,存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如R_4~R_8搏动。中行  相似文献   

17.
本例Ⅱ导联心电图表现为:(1)窦性P-P间期基本规则时,其P-R间期逐搏延长。最初3—4次心搏之P-R间期延长量较少,提示快径路内呈不典型文氏现象,文氏周期最后一次心搏之P-R间期显著延长,提示激动由快径路转为慢径路传导。(2)每当P-R间期显著延长时即诱发一系列快速的P~-波,频率136次/min。每两个P~-波下传1个QRS波群。提示房室交接区内折返激动在顺向传导时出现2:1阻滞。(3)按窦性P波的出现规律,上行R_4的T波终末部应出现窦性P波。故而R_4之折返激动欲夺获心房至少应赶在T波终末部之前出现;但仔细观察R_4之ST-T既未发现窦性P波亦未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82岁。因咳嗽、咳痰1W伴气喘加重入院。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Ⅲ期,冠心病。图示:V_1导联连续记录。上行P_(1、2),下行P_(5.6)系窦性P波,P-P间距0.90s及0.86s,P-R间期0.22~0.24s。上行P′_(3、6、9),下行P′_(2、4、10)形态高尖,联律间期为0.82s的同源房早,下传的P′-R间期为  相似文献   

19.
V_1导联示,1mV=20mm。P波顺序出现,形态正常,P-P间期0.56s(107次/min),P-R间期0.36s,QRS波正常,属窦性心动过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P_8提前出现,P_7~P_8为0.44s,P_8位于R_7结束处,P_8-R_8间期长达0.42s,R_8形态与窦性者相似。P_8~P_9(回复)周期0.64s,较  相似文献   

20.
本例V_1导联见窦性P-P规则,为0.68s,频率88次/min,有3个窦P其后未跟随QRS波群,房室呈3:2—4:3传导,存在Ⅱ度A-VR.QRS波群有3种形态:(1)左束支阻滞型,如R_(1、3、5、8),其前有窦P,P-R间期固定为0.36s;(2)rS型,如R_(2、4、6),为正常的QRS波群,其相关的P波落在前一搏动的T波顶峰上,P-R间期为0.36—0.38s;(3)QS型,如R_7,其形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P-R间期0.40s.根据P-R间期及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本例心电图有以下4种可能:(1)Ⅱ度—型A-VB,房室呈3:2—4:3传导.4相左束支阻滞.根据PR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