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进行急诊PCI(98例)和择期PCI(122例),观察其临床治愈率、术后心绞痛发作及病死率。结果:急诊PCI治愈率高于择期PCI(P<0.05),但其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心绞痛发作情况,急诊PCI低于择期PCI(P<0.05),随访期间病死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诊PCI较择期PCI具有一定优势,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PCI和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急诊PCI组治愈率76.00%,择期PCI组治愈率4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急诊PCI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6.00%;择期PCI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择期PCI效果更为明显,且不会增加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根据PCI的开展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行择期PCI治疗,观察组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电图检查结果、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00%和95.8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1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相当,但急诊PCI手术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心脏功能和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优于择期PCI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治疗。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介入治疗术的患者70例。其中36例急诊行PCI治疗,34例行择期PCI治疗。结果:急诊PCI组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检查LVEF显著优于择期PC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结果及冠脉造影提示,急诊PCI冠脉再狭窄2例,占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例,占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可以有效阻碍血小板集聚,降低冠脉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择期PCI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是否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PCI治疗分为急诊PCI组(30例),择期PCI组(45例),比较两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术后1月平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急诊PCI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术后1月平均射血分数提高,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疗效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上述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择期PCI。对照组实施择期PC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不同意实施急诊PCI,选择溶栓治疗或者保守治疗,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急诊PCI时机。患者在发病后7~14天内根据冠脉造影并对梗死相关动脉和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PCI。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PC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直接实施PC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后7天和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观察2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天和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大于550m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能够显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CI)术后早期静脉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对醛固酮的影响以及预防急性心梗左室重构的疗效分析。方法:对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常规药物治疗组8例、急诊PCI治疗组28例、急诊PCI+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治疗组24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浆醛固酮水平、BNP水平变化,以及LVEDV、LVESV、LVEF变化,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通过抑制醛固酮以减轻左室重构的临床疗效。结果:急诊PCI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对降低醛固酮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术后联合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治疗组较常规药物治疗组对降低醛固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对降低BNP水平,改善患者LVEF、预防左室重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诊PCI术后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治疗组较单纯急诊PCI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PCI术后静脉应用小剂量rhBNP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左室重构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52例AMI病人以行择期PCI分为对照组(药物保守治疗)和PCI组(成功行择期PCI),对比PCI前、术后1mo及术后6mo HRV相关指标。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比较,施行择期PCI病人术后1mo、6mo HRV改善明显(P<0.05)。PCI术后1mo与6mo相比HRV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PCI可以改善AMI病人的HRV,有助于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先进行急诊溶栓治疗后再择期行PCI术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遵照随机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n=44)、观察组(n=44)。给予对照组行急诊溶栓治疗后,3-24小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观察组在接受急诊溶栓治疗后,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再择期进行PCI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收缩末容积指数、舒张末容积指数以及左室射血分数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LVEF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ESVI、EDVI指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明显低于对照组(34.2%%),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先行急诊溶栓治疗后,再择期行PCI手术能够改善预后,且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4例,其中立即行PCI手术者34例,择期治疗者30例.术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ST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及冠脉造影提示,急诊PCI组冠脉再狭窄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均低于择期组.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收缩功能,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老老年(≥8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心肌梗死组(对照组),其中AMI组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的患者为AMI急诊组,其他AMI患者(AMI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择期PCI,两组合称为非急诊组,对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介入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急诊组PCI即刻成功率(72.2%)低于非急诊组(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MI急诊组并发症比非急诊组和AMI择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9),AMI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老老年AMI患者中,急诊与择期PCI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虽然急诊PCI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两者在院内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PCI与择期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6年3月~2017年4月11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05例行择期PCI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LVEDV(140.13±2.96)mL、LVESV(50.74±2.40)mL,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其LVEF为(55.88±2.8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6.19%,显著低于对照组15.24%。结论:与择期PCI相比,急诊PCI治疗AMI效果更佳,能够有效减少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并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洛阳东方医院行PCI的14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时间将其分为急诊组与择期组各74例,急诊组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择期组发病后7~14 d行择期PCI,比较两组心功能、心肌损伤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行PCI前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5 h,两组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对比,急诊组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前,两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后7 d,急诊组ET-1、vWF水平高于择期组,NO水平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与择期PCI均可开通AMI患者梗死冠脉,而急诊PCI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程护理管理在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诊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都采用介入PCI术,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过程护理管理。结果:治疗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3例,对比无明显差异,不过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存活患者随访1个月,治疗组出现烦躁失眠、腹胀、排尿困难与腰背酸痛的几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过程护理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的应用有利于加快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组脑利钠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8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37例.观察组给予重组脑利钠肽治疗,参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 心肌酶指标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年随访,心肌梗死面积观察组明显小于参照组(P<0.05).结论 重组脑利钠肽可减小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CF),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时间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但已错急诊PCI手术时机病例60例,按发病后12 h~7 d(20例)、8~30 d(40例)期间行PCI治疗分为2组,测定各组内AMI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结果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择期PCI治疗后无死亡病例,12 h~7 d组中TIMI血流<3级的患者较多(40% vs 12.5%,P<0.05);CTFC大于等于30帧的患者较多(45% vs 17.5%,P<0.05);CTFC较高(30.1±4.99 vs 19.2±4.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8~30 d内行择期PCI能使心肌得到更好的灌注.  相似文献   

17.
赵雪宏 《当代医学》2021,27(7):43-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采用刮刮卡法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行PCI治疗,观察组行血栓抽吸导管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流分级、心功能改善效果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血流0~1级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3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流2级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LVEF、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LVEF、LVEDD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术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血流再灌注恢复,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活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及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 cTnT、术后24h和1周NTpro-BNP、术后1周心脏超声LVEDD及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应用新活素,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构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机分为两组,急诊组40例行急诊PCI治疗,择期组40例行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重构相关指标、血清学指标及术后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急诊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升高(均P0.05);择期组LVEDD较术前缩小,LVEF较术前升高(均P0.05),但LVES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急诊组LVEDD、LVESD小于择期组,LVEF高于择期组(均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急诊组低于择期组(均P0.05)。急诊组术后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与择期PCI相比,AMI患者经急诊PCI治疗后左心室重构改善程度更优,故在AMI患者确诊后,临床应尽量选择急诊手术,以最大限度改善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20.
支架置入对ACS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清G-CSF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浓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3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CS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分为:ST段抬高ACS急诊PCI组(n=7)和非ST段抬高ACS[包括14例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1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择期PCI组(n=25)],10例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者作为对照组(n=10)。分别于术中和术后3 d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同时分离血清以备G-CSF浓度检测。于第10 d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以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G-CSF浓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①急诊PCI组术前外周血EPC-CFU数量稍高于择期PC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急诊PCI组术前血清G-CSF明显高于择期PCI组,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均有增高,但后者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前者,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择期PCI组外周血EPCs增加数量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r=0.261,P=0.009),急诊组则无。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增加,且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AMI后急诊PCI患者术后血清G-CSF浓度明显升高但与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