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药材》2016,(5)
目的:研究外源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嘌呤(6-BA)处理对甘草中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探究甘草中各化学成分之间的调控网络。方法:以两年生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植株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甘草生长期的两个不同阶段6月、7月喷施4种不同浓度(15、25、50、100 mg/L)的6-BA,利用HPLC检测7种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的含量,分析外源刺激后甘草中7种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6月份6-BA处理各组,7种成分含量的提高幅度最大值均远大于7月份处理组,其中,6月份100 mg/L的6-BA处理3个月后,其7种成分提高幅度分别比对照高出59.34%、71.14%、57.31%、16.36%、30.17%、80.26%、91.90%;(2)不同浓度处理组影响最大的成分为甘草酸;(3)6-BA处理有抵御自然生长条件下甘草中黄酮类含量降低的作用;(4)6-BA处理虽然对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改变其化学成分间组成变化。结论:外源6-BA处理可以同时提高甘草中甘草酸含量以及黄酮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HPLC/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有机酸类等1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根据紫外光谱可大致判断其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进而推测出其中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结果:发现可能有绿原酸、甘草苷、夏拂托苷、甘草素-4’-芹糖葡萄糖苷、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木犀草苷、安格洛苷C、异甘草苷、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糖苷B、甘草酸单铵盐、甘草酸等13个化合物。结论:通过对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解析,为阐明通塞脉微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甘草药对提取物中9种有效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妍  杨燕云  张振秋  侯学智  杨超 《中成药》2013,35(1):100-104
目的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芍甘草药对提取物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芹糖基异甘草苷、异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异甘草素9种成分。方法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为267nm(0~13min)、258 nm(13~17min)、230 nm(17~27min)、276 nm(27~42min)、360 nm(42~46 min)、276nm(46~50min)、230nm(50~53min)、275nm(53~55min)、250nm(55~90min),柱温30℃。结果在色谱条件下,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芹糖基异甘草苷、异甘草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异甘草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004 476~0.044 76μg,0.014 67~0.146 7μg,0.004 975~0.049 75μg,0.001 031~0.010 31μg,0.005 813~0.058 13μg,0.001 744~0.017 44μg,0.000 982~0.009 82μg,0.018 20~0.182 0μg,0.000 098~0.000 98μg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n=5)均在96.3%~103.4%,RSD均小于2.5%。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更好地控制白芍炙甘草药对提取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6,(2)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生甘草、炙甘草中5个黄酮(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一个三萜类(甘草酸铵)成分的含有量。方法甘草甲醇提取液分析采用Hyperclone OD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2%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25℃。结果与生甘草相比,炙甘草中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甘草苷、甘草酸铵、异甘草苷的含有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前3个成分降低程度较为明显。结论甘草蜜炙过程中苷类成分发生了水解,由于其极性较低,导致难以煎出,故甘草素、异甘草素的含有量未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为制定种苗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单根重量为分级指标对甘草种苗进行分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种苗聚类分级为3个级别,以级别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连续两年于生长期测定甘草植株鲜重和根干重,实验室测定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结果:一级、二级种苗(单根重10.0 g以上)生长期植株的总生物量、根干物质量及产量均大于三级种苗。3年生药材的甘草酸、甘草苷、芹糖基甘草苷和甘草素的含量,一、二级种苗高于三级种苗;不同等级种苗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均高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结论:种苗等级对甘草药材的质量及产量均有影响,生产上建议选用单根重在10.0g以上的种苗。  相似文献   

6.
何华  葛志伟  刘雳  王书芳 《中草药》2010,41(6):941-945
目的探讨6种典型的甘草黄酮化合物(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的生物活性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寻找新的抗阿霉素心脏毒性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测试化合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用MTT法测试化合物对心肌细胞H9c2和乳腺癌细胞MCF-7/ADR活力的影响,以及对阿霉素细胞毒性的干预作用。结果 6种甘草黄酮中,只有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具有较强的清除O2-.的能力,同时能明显减轻阿霉素心肌细胞毒性;甘草苷几乎没有清除O2-.的能力,但也显示一定的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既无清除O2.-的能力,也不能减轻阿霉素心肌细胞毒性,在高浓度时还拮抗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结论查耳酮类化合物较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但如果A环的4′-OH位被芹糖-葡萄糖取代,不但会失去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而且可能拮抗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冷晶  朱云祥  陈璐琳  王书芳 《中草药》2015,46(11):1576-1582
目的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ODS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UV、MS、1D-NMR、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甘草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cedonoside E(1)、22β-乙酰基乌拉尔甘草皂苷C(2)、甘草酸(3)、乌拉尔甘草皂苷F(4)、甘草皂苷G2(5)、22β-乙酰基甘草醛(6)、甘草酸甲酯(7)、甘草素(8)、柚皮素(9)、异甘草素(10)、芒柄花苷(11)、甘草苷(12)、异佛来心苷(13)、芹糖甘草苷(14)。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功能和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燕  谭晓斌  贾晓斌 《中草药》2013,44(19):2703-2709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影响,探讨甘草解毒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经甘草黄酮类成分处理后Caco-2细胞对罗丹明123摄取量的影响,以评价P-gp的外排功能;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甘草黄酮类成分对Caco-2细胞P-gp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5、10、50、100 μg/mL作用Caco-2细胞1 h后,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分别减少61.1%、56.3%、49.2%、45.4%;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在相同质量浓度,使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减少了19.3%~37.9%。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总黄酮10~400 μg/mL给药后72 h,使Caco-2细胞膜上P-gp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5~400 μmol/L,异甘草素、芹糖基异甘草苷10~400 μmol/L对此也有显著作用P<0.01结论 甘草黄酮类成分增强Caco-2细胞P-gp的功能,上调P-gp的表达,促进细胞内有毒物质的外排,减少有毒物质在肠道的吸收,这可能是甘草配伍其他中药的解毒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侯嘉  郭鸿儒  杨扶德  邵士俊 《中草药》2019,50(16):3923-3929
目的选取甘肃代表性区域(河西、陇中、陇东地区)野生和栽培甘草进行多指标成分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甘肃产甘草质量,为评价适宜生产区域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了多波长检测HPLC测定甘草样品中7种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方法,结合因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肃代表性区域产甘草样品的质量。结果因子分析中,第1公因子与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2公因子与甘草素、异甘草素有较强的相关性,2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4.28%,能较全面地反映甘草的质量;聚类分析结果将25批不同区域甘草质量分为3类:I类甘草质量最好,主要是野生甘草及产自内蒙古杭锦旗的甘草;II类甘草质量较好,主要产自甘肃河西地区及甘肃陇西;III类甘草质量较差,主要产自甘肃陇中地区(白银)。结论甘肃河西地区及陇西较适宜大力发展甘草产业。通过多指标成分结合化学计量法可用于进一步评价甘草质量,判别适宜甘草生产的产地区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芫花甘草不同配伍比例的HPLC指纹图谱,探讨其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HPLC对芫花甘草不同配伍比例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并用HPLC-ESI-MS对共有峰进行初步归属。结果:芫花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其中化学成分的溶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甘草比例升高,芹糖甘草苷、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芹糖异甘草苷、羟基芫花素、甘草酸的溶出降低;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在1∶1配伍比例中溶出最多。结论:芫花甘草配伍后成分的溶出降低,从而可能降低其药理作用,从化学成分角度研究评价中药配伍禁忌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该试验拟以栽培甘草为材料,不同浓度ABA叶面喷施,5个时间点取样,研究ABA对甘草化学成分含量和颜色的影响.结果发现,ABA施加后甘草45 d内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甘草苷含量变化更为显著.其中高浓度ABA(3.96 mg·L-1)施加使得甘草酸的质量分数30 d内从(1.099±0.108)%上升至(1.665±0.319)%,上升幅度为52%;甘草苷的质量分数30 d内从(0.353±0.090)%上升至(1.738±0.428)%,上升幅度为392%,二者均在45 d时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高浓度ABA(3.96 mg·L-1)施加后45 d内甘草粉末的颜色指标a*,b*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即甘草粉末色泽加深,偏红黄两色.由此得出结论为高浓度ABA(3.96 mg·L-1)叶面施加不仅能够提高以颜色为指标传统认知上的质量,又能提高以甘草酸、甘草苷含量为指标现代认知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裴玉琼  石海培  严辉  黄胜良  董伟  汪国强  包贝华  张丽 《中草药》2019,50(18):4293-4304
目的建立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优质炙甘草饮片指纹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炙甘草饮片中6种有效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的含量,通过与外标法进行比较,以确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以基地收集与市售共计30批炙甘草饮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炙甘草饮片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对7个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确认,并以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部分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区分优质饮片与统货饮片;建立了多成分一测多评定量方法,以甘草苷(S1)、甘草酸(S2)为内参物,得到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1/a)平均值为0.502、芹糖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A)平均值为0.578、芹糖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B)平均值为0.252,甘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S2/C)平均值为0.257,为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新生化颗粒原料炙甘草饮片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甘草及其3种炮制品中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炮制前后5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色谱柱,乙腈-3%乙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6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5℃,对甘草、炙甘草、蜜润甘草、清炒甘草中的5种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分别在0.47~15.04μg(r=0.9996),0.13~4.16μg(r=0.9995),0.11~3.52μg(r=0.9999),0.13~4.16μg(r=0.9998),0.53~16.96μg(r=0.9990)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100.8%,99.7%,100.5%和99.6%,RSD分别为0.4%,1.8%,1.5%,2.1%,1.9%。测定甘草及其3种炮制品中5种活性成分的结果表明,除甘草苷含量蜜炙甘草高于蜜润甘草外,5种成分在4种样品中的含量依次为清炒甘草>生甘草>蜜润甘草>蜜炙甘草。结论炮制对甘草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影响;本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甘草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贾梦楠  李天娇  包永睿  王帅  韩凌  韩晓妮  孟宪生 《中草药》2023,54(22):7306-7312
目的 建立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的定性和不依赖多种对照品定量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药材“质-量”双标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HPLC技术,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建立甘草特征图谱,通过Q-TOF-MS技术,鉴定共有峰的化学成分,以对照药材和供试药材特征峰的相似度,明确药材真伪,即“质”;对内标成分“甘草酸”进行准确定量,以内标成分计,计算不同批次供试品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取“平均数-标准差”作为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于内标物质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下限,依据特征峰相对含量下限明确甘草药材优劣,即“量”。结果 建立的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确定了10个共有色谱峰,鉴定出了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各甘草供试药材与甘草对照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0;规定了甘草药材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下限。结论 该方法不依赖多种对照品,能清晰、快速地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甘草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依据国内甘草种质主要的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收集移植于同一地点的42份多年生甘草种质的12个地上部分性状和5种化学成分含量,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种化学成分中,甘草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异甘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9.50%,甘草苷含量与异甘草苷含量呈中度相关关系;在12个形态性状中,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8,实际果序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09%,果型和株型性状的变异大于叶型性状;聚类分析将42份种质分为3类,第II类群种质品质较优;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简化为6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2.96%,因子6为代表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的因子。结论甘草种质主要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筛选出V08、V10、V17、V34、V36、V38共6个品质优异的甘草种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甘草中4种糖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鉴别3种正品甘草。方法 以甘草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RP-HPLC,建立同时测定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和芒柄花苷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测定了55份法定3种甘草样品,并从化学成分含量的角度鉴别3种正品甘草。结果 以这4种成分含量及其比值作为鉴别3种正品甘草药材的依据,鉴别甘草的准确率达到100%,区分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的准确率达到94.7%。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稳定性、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所确定的指标适用于3种正品甘草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建立HPLC双波长条件下炒甘草饮片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Thermo AcclaimTM 120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7,360 nm;柱温30℃。15批炒甘草饮片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849,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6个成分,其中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5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9%~3.058%,0.227%~0.389%,0.070%~0.439%,0.038%~0.173%,1.381%~4.252%。聚类分析将15批饮片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630%,说明主成分可包含原有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PLS-DA法标记出饮片中的6个差异性成分。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炒甘草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2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与独立接种对田间栽培多年生乌拉尔甘草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长短期效应。方法:选取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与根内根孢囊霉Rhiaophagus intraradices 2种丛枝菌根真菌菌种,在大田条件下对乌拉尔甘草进行单菌种与复合菌种接种处理,分别于栽培的第1年和第2年采集乌拉尔甘草样品,分析其形态指标和有效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含量。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接种和摩西斗管囊霉单接种均对乌拉尔甘草中甘草酸与甘草苷含量有提升作用,其中复合接种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摩西斗管囊霉单接种,根内根孢囊霉单接种处理无显著提升作用。接种处理组乌拉尔甘草种苗的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甘草苷含量与甘草酸含量的比值,接种组甘草苷、甘草酸的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揭示了大田条件下复合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的长期效应,发现摩西斗管囊霉与根内根孢囊霉复合接种可以提高大田栽培乌拉尔甘草的品质,并对甘草苷与甘草酸的含量比例有调节作用,为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试验拟在人工模拟的高甘草酸含量环境下,探寻甘草中次生代谢产物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筛选出与甘草酸含量明显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根部浸泡甘草酸铵溶液,分析浸泡后72 h内甘草根中4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成分与甘草酸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浓度1.0mmol· L-1甘草酸的根部浸泡对于在甘草中模拟高甘草酸含量环境是切实可行的,且在短时外源甘草酸刺激时,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外源甘草酸刺激对甘草植株体内甘草酸的合成积累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甘草酸的积累与甘草苷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