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介绍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生物碱、多糖等;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增强免疫、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药理活性,同时又可引起肝毒性、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结论:建议开展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毒性及肝毒性的"量-时-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开展与之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建立其安全有效的治疗窗口,最终为其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豆根是临床上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近年来,有关服用山豆根出现中毒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加,急性发作多以神经损伤和肝脏损伤为主,治疗及时预后较好,但长期或大剂量服用者会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山豆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应该被重视起来。山豆根中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多糖类,还有少量蛋白质、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山豆根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物质。山豆根及其生物碱类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神经损伤、肝脏损伤、心血管损伤、肾脏损伤、生殖损伤和胃肠道反应,其不良反应物质基础主要是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包括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槐胺碱和莱曼碱等。国内外对山豆根不同提取物和生物碱成分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有关山豆根生物碱类成分的不良反应机制未见全面详细的报道,山豆根作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广泛,明确其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如何减轻不良反应以更好地投入临床应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有关山豆根生物碱的组成成分、山豆根提取物及生物碱类成分的不良反应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山...  相似文献   

3.
山豆根药理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影  陈两绵  仝燕  游云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3):2439-2442
山豆根为临床常用药,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抑菌、镇痛抗炎、抗肝损伤、抗氧化及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同时也会导致肝、神经、胃肠道及呼吸中枢等毒性反应。山豆根产生的药效及引起的毒性反应与提取工艺、使用剂量、给药时间有关。因此,探索合适的山豆根提取工艺、毒效剂量范围、毒性物质基础可以为山豆根减毒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山豆根的毒性问题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颇为棘手。对山豆根毒性的认知,从古至今经历了"无毒-小毒-有毒"的演变过程。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苦参碱毒性大于氧化苦参碱;山豆根传统加工方法存在着饮片质量和安全性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山豆根不同组分毒性有差异,其中水提组分毒性最大,而醇提组分其毒性相对最低;水提组分苦参碱含量高于醇提组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LD50相差约3倍。如果通过炮制能最大限度保留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从而可降低其毒性。为临床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山豆根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相关项目的研究奠定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苦参及山豆根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鹰爪豆碱、N-甲基金雀花碱、野靛碱等主要生物碱的镇痛及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等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化合物抗炎镇痛的活性.结果 苦参碱、槐定碱镇痛作用相对较强;氧化苦参碱、槐果碱、鹰爪豆碱对耳肿胀抑制明显;苦参碱、槐杲碱、槐定碱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结论 大部分苦参碱型生物碱具有一定程度的镇痛抗炎活性,而金雀花型及鹰爪豆型生物碱活性较弱,同时毒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山豆根在《中国药典》中记载为"有毒"。文献报道其毒性成分主要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毒性大于氧化苦参碱。通过对其干燥加工炮制方法及用法与毒性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提出直接用鲜山豆根切制饮片的思路并进行实践。鲜山豆根采挖后快速清洗,快速晾干表面水分,快速横切成5 mm厚片,快速干燥,其后检测发现苦参碱含量为0.031%,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和减少苦参碱含量以降低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HPLC法同时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文远  马丽娟 《中草药》2004,35(3):329-330
山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柔枝槐(越南槐、广豆根)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及根茎,是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功能清火解毒、消肿止痛。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作用。山豆根主要有效成分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均属喹诺里西啶生物碱,具有广泛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管萼山豆根中生物碱的薄层色谱(TLC)分析方法,并以此法制备其中的两种生物碱。方法:对管萼山豆根氯仿层总生物碱的TLC展开剂及显色方法等进行研究,采用制备薄层色谱(PTLC)法制备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并用HPLC检测。结果:TLC展开剂为:V(石油醚)∶V(氯仿)∶V(甲醇)=5∶3∶2(氨水饱和0.5h),碘蒸气显色,斑点清晰,不拖尾。用PTLC制备得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结论:建立了管萼山豆根中生物碱的TLC快速分析分离方法,不仅可作为检测、分离及药材鉴定的依据,而且可为柱层析的洗脱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氧化苦参碱属于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为中药苦参、山豆根和苦豆子等植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临床可用于多种肝炎的治疗。氧化苦参碱具有抗乙肝、丙肝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改善肝脂沉积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氧化苦参碱的肝脏药理作用,同时总结其潜在的毒理作用。氧化苦参碱为含有多种肝脏药理活性的单体药物,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傅月朦  余登香  王淑娜  杨丽雅  邓中平 《中草药》2022,53(19):6234-6244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生物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发挥药效及毒性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除生物碱外,黄酮类成分也是山豆根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及抗氧化、抗菌及抗病毒、抗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主要对山豆根黄酮类成分的化学特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山豆根黄酮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山豆根不同组分抗炎及伴随毒副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并比较山豆根不同组分发挥抗炎药效剂量下的伴随毒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阐释有毒中药"毒性-药效"相关性。方法:运用小鼠耳肿胀和肉芽肿模型,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山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观察其在发挥药效作用时的伴随毒副作用,同时检测血清ALT,AST的活性,SOD,MDA,PEG2,NO,NOS,Cr,BUN,GSH,TG,Gn含量的变化及脏器指数。结果:药效剂量的山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对巴豆油小鼠耳肿胀和琼脂肉芽肿均有一定的肿胀抑制作用,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药后3 d和药后8 d山豆根可使血清ALT,AST活性升高,SOD,MDA,PEG2,NO,NOS,GSH,TG,Gn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结论:药效剂量的山豆根水提和醇提组分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同时会产生伴随副作用和肝毒性,不同组分之间作用强度有异。不同组分抗炎作用机制与其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抑制过氧化损伤有关;山豆根抗炎同时产生一定的肝毒性,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其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吴茱萸毒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筛选得到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芳樟醇、1-甲基-2-戊烷基-4(1H)喹诺酮、辛弗林、柠檬烯等147个潜在毒性成分,涉及靶点F2、PIM1、MMP13、MAOB等49个,经建立网络连接,细胞代谢、催化活性、刺激反应等通路可能与肝毒性作用相关。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吴茱萸中的多种潜在毒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与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通路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肝毒性,为后续进一步深入验证吴茱萸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3.
李晓宇  孙蓉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838-3844
目的 :对吴茱萸挥发油在胃寒证小鼠模型上镇痛作用的药效剂量范围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伴随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的相关性,为阐明其"功效-证候-毒性"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制备胃寒证小鼠模型,采用经典的小鼠热板法,灌胃不同剂量吴茱萸挥发油,观察其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及肝脏ALT,AST;并通过相关的毒性反应积分表,记录小鼠的伴随毒性症状。 结果 :吴茱萸挥发油在给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0 min达到峰效应,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血中和肝内ALT和AST水平升高,血中PGE2,MDA,NO,NOS水平增高,SOD,GSH,GSH-Px水平下降,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指数增加,肾脏比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 :吴茱萸挥发油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过氧化损伤及NO损伤有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毒性机制主要为氧化损伤,呈现与肝毒性损伤相并行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14.
袁文琳  黄峥蕊  肖思佳  张卫东  沈云亨 《中草药》2021,52(10):2978-2986
目的利用体外细胞毒模型结合模式生物斑马鱼急性毒性模型,筛选和评价山豆根提取物、组分及重要单体成分的细胞毒性及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期发现山豆根潜在的毒性成分。方法考察山豆根提取物、组分及主要单体成分对人心肌细胞AC16、人正常肝细胞L-02、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毒性,筛选山豆根中具有较强细胞毒性的组分及主要单体成分,评价其对模式生物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计算斑马鱼的最大非致死浓度(maximun non-lethal concentration,MNLC)、10%致死浓度(10%lethal concentration,LC10)和半数致死浓度(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给予山豆根酮(1/9MNLC、1/3MNLC、MNLC、LC10)进行干预,观察斑马鱼器官形态学结构的畸形变化、运动情况的异常变化和死亡数量等毒性表型,计算畸形变化率,并考察斑马鱼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山豆根酮对AC16、L-02、HK-2和SH-SY5Y4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在斑马鱼急性毒性模型中,山豆根酮组斑马鱼毒性明显,主要表现为肝毒...  相似文献   

15.
陈园  刘慧敏  钱文秀  马宁  宋丽丽  李遇伯 《中草药》2024,55(7):2332-2342
目的 基于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分析探讨中药致心脏毒性的作用特点及规律,为中药增效减毒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毒理学数据库收录的252味中药,汇总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研究探讨中药致心脏毒性的作用特点,采用频数算法分析致心脏毒性中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级及毒性成分,总结分布规律。结果 筛选并纳入致心脏毒性药物共74味,同时具有其他脏器毒性的中药共65味,其中兼有肝毒性的中药最多,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次之。祛风湿药占比最高(除其他类),活血化瘀药、外用药次之;药味以苦为主,辛、甘次之;药性以温为主,寒、平次之;归经主入肝、肺、脾经;毒性以中毒为主。致心脏毒性的活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其次为甾体类、萜类。结论 中药致心脏毒性临床病理表现主要为心肌细胞损伤;临床毒性表现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机制研究多以细胞能量代谢、离子通道为主;减毒方法包括炮制、配伍、针刺等;致心脏毒性中药多性温,味苦,归肝、肺、脾经,毒性等级多为中毒;心脏毒性物质基础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致死剂量醋甘遂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及毒性可逆性,并验证斑马鱼模型用于中药毒性快速评价的可行性。方法:用索氏提取器以不同极性溶剂依次提取样品,制备不同提取物。将健康斑马鱼成鱼配对产卵,以正常发育受精后3 d的斑马鱼幼鱼为模型,用醋甘遂不同极性提取物处理斑马鱼幼鱼,统计给药72 h死亡率,对毒性最强的提取部位观察评价其对斑马鱼心血管系统、肝脏、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肾脏及其他脏器系统的毒性特征及可逆性。结果:醋甘遂不同溶剂提取物毒性顺序依次为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与空白组比较,石油醚提取部位处理后的幼鱼给药组肝区相对光强度随给药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肝脏颜色变暗(P0.01);肝脏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石油醚提取部位0.054 mg·L~(-1)给药组中有轻微的肝损伤,在恢复组中肝损伤明显好转。与空白组和石油醚提取部位0.004 mg·L~(-1)组比较,肠道尼罗红排泄实验显示残留率在石油醚提取部位0.012,0.036,0.054 mg·L~(-1)组中显著下降(P0.01),胃肠道被促进排空。其他系统毒性特征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醋甘遂的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中,石油醚提取物毒性最大,且主要毒性为肝毒性和胃肠道刺激性,肝毒性造成肝变性,具有可逆性。斑马鱼模型快速评价中药毒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仇慧鑫  张淑敏  舒乐新  李遇伯 《中草药》2023,54(18):6150-6158
柴胡Bupleuri Radix辛、苦,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在产生药效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并且逐渐引起重视,其中所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毒性。通过查阅柴胡有关毒性的文献,对柴胡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毒性成分、影响毒副作用的因素、毒性原因辨析、减毒策略等方面进行整理总结,为柴胡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肉豆蔻麸煨炮制前后对大鼠长期毒性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探讨肉豆蔻麸煨炮制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尿液代谢组学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肉豆蔻生品组(剂量10 g·kg~(-1))和麸煨品组(剂量10 g·kg~(-1)),灌胃给药12周后,采集各组大鼠24 h的尿样,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鉴别各组代谢物谱的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发现并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由PLS-DA得分可知,生品组与正常组完全分离,麸煨品组位于二者之间,接近于正常组。鉴定了17个与肉豆蔻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与正常组比较,生品组中与肾毒性相关的肌酐含量显著降低,与肝毒性相关的尿中泛酸、肉毒碱C2∶0和氨基酸代谢异常,麸煨品组对肌酐、泛酸、肉毒碱C2∶0和氨基酸代谢均有向正常组显著回调的作用。结论:肉豆蔻生品长期应用有致肝、肾毒性,而麸煨炮制可降低该毒性。  相似文献   

19.
贾旭晨  许妍妍  李遇伯 《中草药》2023,54(24):8282-8289
复方青黛丸(胶囊、片)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国家基本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治疗之中。尽管复方青黛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优势,但因该制剂所引起的如胃肠道不适、肝损伤等不良反应正在引起关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通报了复方青黛制剂造成的不良反应。通过文献检索和总结发现复方青黛制剂中单味药青黛、绵马贯众、白鲜皮具有一定的胃肠毒性和肝毒性。因此,从药味组成、不良反应、毒性成分及毒性机制等方面对复方青黛制剂进行综述,为该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