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最合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事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最合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最合适.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观察周围神经刺激仪在临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80例(ASAⅠ-Ⅱ)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n=40),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操作定位;Ⅱ组(n=49), 按常规阻滞方法进行操作。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但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并不增加。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仪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吉林医学》2016,(11)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20 min后测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手术开始麻醉效果评价。结果:A组在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上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效果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同样是具有安全有效,镇痛阻滞完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可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丛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I~Ⅱ级,年龄2~75岁上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神经丛刺激仪组(N组),和普通肌间沟组(C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阻滞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N组镇痛良好率94%与C组(82%)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神经丛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比普通肌间沟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李志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28(1):37-39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拟行上臂远端、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当刺激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时分别予以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均采用垂直锁骨下入路,局麻药均为0.3%罗哌卡因。结果Ⅰ组对尺神经阻滞的有效率及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短于Ⅱ组(P〈0.05)。两组在实施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刺激仪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拟行腋路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I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0.4ml/kg.结果 Ⅰ组4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38例(成功率为95%),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P<0.01).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经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ISBPB)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经神经刺激仪引导ISBPB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提供确切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经神经刺激仪引导ISBPB,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传统找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注入1.5%利多卡因15 ml,0.33%左布比卡因15 ml.观察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完全阻滞、不全阻滞、未阻滞发生例数,操作时间,出现气胸、血肿、局麻药中毒、霍纳氏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操作时间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浓度、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尺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大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盲探法操作时间缩短、臂丛神经阻滞完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苏河平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4):72-73
锁骨上斜角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在肌间沟的高低位置。穿刺针口斜面方向、推药速度进行阻滞。此法有适用范围广、麻醉效果确定、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依据体表定位穿刺,以患者的神经异感确定进针深度与角度,阻滞效果不理想,成功率在50%~94%,术中常需复合其他麻醉药[1],同时容易误伤颈部大血管及造成臂丛神经损伤,为此,目前国内外有人主张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2-4],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0.5 h,均给予鲁米那和阿托品进行肌内注射,手术进行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鼻导管给氧,建立静脉通道。两组患者均采取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刺激仪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引出终点运动反应顺利完成注药;对照组患者有7例找不到异感,采取了突破感或者是第6颈椎横突后进行注药。观察组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4558,P=0.014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800,P=0.0153)。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达到准确定位,减少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麻醉质量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作者采用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锁骨近端骨折4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男33例,女7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Ⅰ组为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 相似文献
18.
1资科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患者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5~65岁.均为上肢手术:手外伤32例,尺桡骨骨折19例,肱骨骨折11例,桡神经探查6例.肌间沟入路法45例,腋路法2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刺激电流的不同设定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间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40例拟行择期骨科手术(上臂部位)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神经刺激仪刺激电流由1mA~0.4mA逐步降低,Ⅱ组则固定刺激电流于0.5mA。局部麻醉药的配伍为1.2%利多卡因+0.2%布比卡因,0.5ml/kg。各组患者肌间沟阻滞的时间被记录,术中麻醉效果采用VAS评分、是否追加镇痛药或改全麻等指标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指标无显著差异,Ⅰ组和Ⅱ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时间分别为6.5±1.2分和2.2±1.0分,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Ⅱ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中始终将刺激电流固定于0.5mA,在其操作时间显著缩短的情况下也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60例,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传统方法(盲探法)即联合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配比(2%利多卡因20ml + 1%罗哌卡因10ml +生理盐水10ml)一致.结果 A组神经阻滞满意度为100%,B组为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7, P<0.05) A组并发症率为6.6%,B组为23.3%,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联合臂丛阻滞优于传统方式,且不良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