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时发生夜间未察觉低血糖的情况及与睡前血糖或晚餐后血糖的关系。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07—2008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血糖达标后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低血糖(血糖≤3.9 mmol/L)发生率为79.5%,较严重的低血糖(血糖≤2.8 mmol/L)发生率为52.3%,其中86.0%的低血糖发生在夜间,患者均无诉不适。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列联系数rp=0.26,P<0.05),晚餐后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p=0.15,P>0.05);当睡前血糖处于4.0~9.9 mmol/L时,夜间低血糖或较严重低血糖的持续时间百分比并无差异(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未察觉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监测睡前血糖较晚餐后血糖更能反映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血糖4.0~9.9 mmol/L时,不主张通过刻意提高睡前血糖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症状低血糖发生时段的QT间期变异性(QTV)和变异指数(QTVI)的变化。方法选择胰岛素治疗有低血糖发作的2型糖尿病患者19例,同时进行动态血糖(CGMS)和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72 h。在V2或V3导联,测量其低血糖(血糖≤3.9 mmol/L)发生时段与血糖正常(血糖5~10 mmol/L)时段的各10次心率和其对应的QT间期分别计算出低血糖与血糖正常时QTV和QTVI;选择同期做过动态心电图健康成人19例做同样处理。比较三组QTV和QTVI的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时的QTV比血糖正常时、健康成人组均略增大(F=5.361,P <0.05),而、QTVI略增大无统计学意义(P> 0.05),心率变异性(HRV)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低血糖发作时可能提示心室复极变异性增加,心电活动不稳定性增大,可能更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3.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频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发生频率及特点.方法 选取近3个月有低血糖症史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n=240)和非老年组(<60岁,n=238),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72 h,记录血糖≤3.9 mmol/L时低血糖症的频率.结果 血糖在2.8~3.9 mmol/L之间,老年组无症状低血糖症频率为27.38次/患者年,症状性低血糖症频率7.10次/患者年,二者差异显著(P<0.01);无症状低血糖症频率老年组与非老年组(11.25次/患者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老年患者无症状低血糖症频率明显高于症状性低血糖症频率,老年患者比非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床边血糖监测系统回顾性分析住院T2DM患者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主要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稳步医院用(SureStep Flexx)床边血糖管理系统连续监测睡前及夜间血糖的2505例T2DM患者共14827次血糖数据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关系. 结果 (1)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0.8%(271/2505),总夜间低血糖事件393次,其中严重低血糖发生率15.3%(60/393),轻度低血糖84.7%(333/393).(2)睡前血糖<9.0 mmol/L时,预测夜间低血糖敏感性57.7%,特异性62.3%.(3)男性、≥60岁、胰岛素治疗且睡前血糖<9.0mmol/L的住院T2DM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P<0.05). 结论 住院T2DM患者睡前血糖<9.0 mmol/L时,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应重视睡前血糖监测,预防夜间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61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HbA1c<7.5%的2型糖尿病人进行连续(72±3)h的血糖监测.结果61例病人全天67.8%±19.3%(48%~89%)的时间在目标血糖(3.6~11.1)mmol/L范围内.53例(86.9%)餐后血糖最高值>11.1mmol/L,高峰时间在餐后(1.6±0.5)h.61例2型糖尿病人共发生临界低血糖事件224人次,其中无症状的108人次,占48.2%;低血糖事件117人次,其中无症状的48人次,占41.0%.16例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69.4%)与45例非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20.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夜间尤为明显(79.4%比28.5%,P<0.05).结论大多数HbA1c达标的2型糖尿病人血糖实际控制不理想,存在缺陷,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61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HbA1c<7.5%的2型糖尿病人进行连续(72±3)h的血糖监测.结果61例病人全天67.8%±19.3%(48%~89%)的时间在目标血糖(3.6~11.1)mmol/L范围内.53例(86.9%)餐后血糖最高值>11.1mmol/L,高峰时间在餐后(1.6±0.5)h.61例2型糖尿病人共发生临界低血糖事件224人次,其中无症状的108人次,占48.2%;低血糖事件117人次,其中无症状的48人次,占41.0%.16例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69.4%)与45例非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20.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夜间尤为明显(79.4%比28.5%,P<0.05).结论大多数HbA1c达标的2型糖尿病人血糖实际控制不理想,存在缺陷,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并探讨内科首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高血糖发生率及高血糖管理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病案查询系统检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2至2009年内科ICU住院患者病历,对所有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1)共纳入2 631例患者,2 16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测定血糖至少一次,高血糖发生率26.3%,其中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占12.9%,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占13.4%.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高血糖的患者中,93.2%住院期间给予了降糖治疗,降糖方案以口服药物(53.0%)和皮下注射胰岛素(24.9%)为主;在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中,84.4%的患者住院期间没有给予任何降糖治疗;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合并的高血糖组相比,该组死亡率明显升高(30.4%对13.9%,P<0.01).(2)在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组中,与组内血糖≤7.0 mmol/L亚组相比,血糖>10 mmol/L亚组的死亡率升高(20.5%对9.9%,P<0.05);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高血糖患者,当血糖>7.0 mmol/L时,则死亡率就开始升高(P<0.01).(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平均血糖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结论 内科ICU住院患者高血糖发生率高,其血糖管理及治疗须引起重视;危重患者高血糖水平可能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 mmol/L组(n=8)、1.0 mmol/L2.0 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 mmol/L组、1.0 mmol/L2.0 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 (P<0.05)。结论 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 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 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安全控制血糖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住院的≥75岁患者,安装连续血糖监测的T2DM患者共310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降糖方案。分析患者血糖波动特点、发生低血糖时间分布规律,根据平均血糖波动(MAGF)进行分组,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找出MAGF与低血糖的相关因素。结果 (1) 310例患者中,男性139例,女性171例,平均年龄(80.4±4.1)岁。(2)凌晨3点为全天血糖最低点,76例(24.5%)共发生低血糖145例次,平均0.23次/例/d,在0~3点发生低血糖最多(35.9%)。(3)高MAGF组男性比例、糖化白蛋白、餐后2 h血糖、强化胰岛素比例高于低MAGF组[(51.0%vs 39.2%、(26.5±7.7)%vs (23.8±7.9)%、(11.6±4.0) mmol/L vs (10.3±3.3) mmol/L、26.1%vs 11.8%,P均<0.05)];C肽和糖苷酶抑制剂(AGI)比例低于低MAGF组[1.5 (0.7~2.5) ng/mL vs 2.0(1.0~2.9) ng/mL、43.3%vs 62.1%,P均<0.05]。(4)回归分析显示,餐后2 h血糖与MAGF呈正相关,女性、AGI应用与MAGF呈负相关;入院时糖化白蛋白越高,越容易发生低血糖(P均<0.05)。结论高龄住院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多,血糖波动大。建议在无禁忌下增加AGI的应用,对于男性及糖化白蛋白高的患者需进一步加强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胰岛素注射护理,实验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给予胰岛素注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入院时和出院时血糖水平、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相关知识、注射技术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49 d±3.08 d v s 14.41 d±3.66 d、11036.85元±3166.15元vs 14438.22元±4057.12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05 mmol/L±0.86 mmol/L vs 7.66 mmol/L±0.98 mmol/L、9.36 mmol/L±1.34 mmol/L vs 10.48 mmol/L±1.59 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77%v s 15.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胰岛素相关知识及注射技术掌握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0.57%vs75.47%、94.34%vs 81.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23%vs 8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胰岛素相关知识和注射技术掌握度以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对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及动态心电监测(Holter)系统,进行动态血糖及心电的同步监测,观察无症状低血糖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了237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CGMS共记录了477次无症状低血糖(血糖<3.9mmol/l)发作,糖尿病组患者平均血糖(10.6±2.3mmol/l vs. 6.7±1.1 mmol/l)、血糖最高值(15.9±3.5mmol/l vs.10.9±3.1 mmol/l)、MAGE(3.9±1.1mmol/l vs.2.8±1.6 mmol/l)、SDBG(2.5±1.3mmol/l vs. 1.3±0.7 mmol/l)、平均低血糖发作次数(2.7±3.2mmol/l vs. 1.7±1.8mmol/l)均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此外,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均好发于夜间。与非低血糖组患者相比,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及非持续性室速发生次数更多(P<0.05)。结论: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是普遍存在的,且好发于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和室性心律失常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参数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207例。剔除夜间有症状低血糖患者19例,根据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将剩余患者分为夜间血糖正常组(137例)和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生化指标、HRV参数〔低频功率归一化值(LFnu)、高频功率归一化值(HFnu)、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SDNN中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占总R-R间期个数的百分比(PNN5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HRV参数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预测价值。结果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夜间血糖正常组(P<0.05)。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HFnu、SDANN、RMSSD、PNN50低于夜间血糖正常组,LF/HF高于夜间血糖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Fnu、LF/HF、SDANN、RMSSD、PNN50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Fnu、LF/HF、SDANN、RMSSD、PNN50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分别为0.768〔95%CI(0.680,0.856)〕、0.776〔95%CI(0.693,0.859)〕、0.769〔95%CI(0.693,0.845)〕、0.767〔95%CI(0.698,0.836)〕、0.770〔95%CI(0.695,0.84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8.38 Hz、1.91、52.31 ms、22.23 ms、6.14 ms,灵敏度分别为81.80%、74.50%、74.50%、70.80%、73.70%;特异度分别为66.70%、72.30%、72.50%、72.50%、74.50%。HFnu、LF/HF、SDANN、RMSSD、PNN50联合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为0.936〔95%CI(0.892,0.980)〕,灵敏度为70.60%,特异度为98.50%。HRV参数联合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分别大于HFnu、LF/HF、SDANN、RMSSD、PNN50单独预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324、3.341、3.688、4.035、3.737,P值均<0.05)。结论HRV参数中的HFnu、LF/HF、SDANN、RMSSD、PNN50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而其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其有望成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新型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新诊断2型糖尿病应用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诊治的7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甘精胰岛素,研究组予以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方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安全性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6.42±0.76)%、空腹血糖(FPG)(6.11±0.73)mmol/L及餐后2 h血糖(2 hPG)(10.19±1.16)mmol/L等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77.18±5.3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三酰甘油(TG)(1.80±0.23)mmol/L、总胆固醇(TC)(3.23±0.35)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91±0.62)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头晕等不良反应17.14%与对照组的1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在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的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糖监测方式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其中实施传统定点血糖监测的患者为参照组,实施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的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血糖平稳时间、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低血糖总发生率为26.25%低于参照组的4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3,P<0.05);研究组患者血糖平稳时间长于参照组,空腹血糖波动范围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进行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能够有效了解患者血糖,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快使血糖达标,减少空腹血糖波动,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祝恒山  方汉军  漆秦  席晓 《心脏杂志》2016,28(3):302-304
目的 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对临床疗效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来咸阳医院就诊的1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按患者血糖水平,将其分为3组:非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7.0 mmol/L,n=30〕、糖尿病低血糖组(8.0 mmol/L>FPG≥7.0 mmol/L,n=50)和糖尿病高血糖组(FPG≥8.0 mmol/L,n=40)。记录临床资料以及分析生化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水平、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尿酸(UA)水平〕,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高血糖组TC、LDL-C、载脂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水平分别为(4.9±1.4)mmol/L、(3.3±0.9)mmol/L、(1.6±0.5)mmol/L和(55±7)mm,显著高于糖尿病低血糖组的(4.1±0.8)mmol/L、(2.7±0.5)mmol/L、(1.1±0.4)mmol/L、(51±8)mm (均P<0.05),糖尿病低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3.7±1.2)mmol/L、(2.2±0.6)mmol/L、(0.7±0.1)mmol/L和(44±7)mm(均P<0.05)。3组TG、Fib以及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AMI并发心衰以及病死率分别为:13%、10%、10%和3%;糖尿病低血糖组为:24%、26%、24%和8%。糖尿病高血糖组为30%、32%、30%和12%。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低血糖组和糖尿病高血糖组相应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糖尿病高血糖组指标水平较糖尿病低血糖组高(均P<0.05)。经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血糖的OR值(95%CI)为4.6(0.8~21.7),P<0.05,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按照是否发生严重低血糖将其分为非低血糖组(102例)和低血糖组(34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住院时间、体重指数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二甲双胍使用比例明显低于非低血糖组(P<0.05),心脑血管疾病药物联用比例、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比例明显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血糖组低血钾症发生率和肾功能相关指标明显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血糖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明显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程>10年、果糖胺<2.5mmol/L、使用胰岛素及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用、肾功能受损、白细胞升高均与严重低血糖相关。结论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行降糖治疗时应认真评估上述各危险因素,以避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T-CGMS)在白族糖尿病合并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白族糖尿病合并MODSE、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15分的患者112例。患者分为2组,RT-CGMS组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组,每组56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糖波动指标、低血糖发生率、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与观察第2天相比,SMBG组患者第3天的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显著降低[(3.2±1.1)和(2.9±1.0)mmol/L;P<0.05],RT-CGMS组患者第3天的平均血糖水平[MBG,(10.8±2.5)和(8.8±1.9)mmol/L;SDBG,(2.8±0.8)和(1.8±0.7)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8.9±3.6)和(7.2±1.6)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6.3±1.0)和(5.0±0.4)mmol/L]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第2天,与SMBG组患者相比,RT-CGMS组患者SDBG显著降低[(2.8±0.8)和(3.2±1.1)mmol/L;P<0.05];观察第3天,与SMBG组患者相比,RT-CGMS组患者MBG[(8.8±1.9)和(10.9±2.8)mmol/L]、SDBG[(1.8±0.7)和(2.9±1.0)mmol/L]、LAGE[(7.2±1.6)和(9.6±3.1)mmol/L]均显著降低(P<0.05)。与SMBG组相比,RT-CGMS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16.1%和3.6%)、平均每日胰岛素量[(38.2±6.8)和(32.1±5.4)IU/d]、住院时间[(14.6±4.2)和(12.1±4.0)d]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RT-CGMS的应用可降低糖尿病合并MODSE患者的血糖波动,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延长生存期及减少平均住院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用SureStepFlexx床边血糖管理系统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3634例住院不同糖尿病分型的患者共203802次血糖监测数据中的低血糖发生的特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两组或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列联表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3634例(男/女:1805/1829例)。平均年龄为(59±15)岁。血糖监测共203802次,监测密度最大为早餐前(33567/203802,16.5%),最小在凌晨(17701/203802,8.7%),午餐前(21271/203802,10.4%)亦较低。共发生低血糖事件2453次,发生密度为1.2%。凌晨(506/2453,20.6%)及午餐前(406/2453,16.5%)低血糖发生率最高。有近1/3患者(1127/3634,31.0%)住院期间发生过低血糖,其中单次低血糖占52.4%(590/1127),2~3次低血糖为32.8%(370/1127),4次以上者达14.8%(167/1127)。以逐步筛选法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低血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1型糖尿病(OR:2.478,95%CI:1.067~5.754)、多次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泵:2.254(1.283~3.959)、三或四段胰岛素:2.307(1.310~4.065)、预混胰岛素:2.119(1.179~3.808)、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2.008(1.560~2.583)]。结论住院期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最多发生在凌晨,其次到午餐前,恰是血糖监测密度最少时段,关注凌晨及午餐前血糖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低血糖。对于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及HbAlc〈7.0%患者在控制血糖达标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胰岛素泵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69.4±6.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应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记录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第3 d和第15 d各时段血糖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3 d时,治疗组的各时段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分别为空腹血糖[(6.3±1.2)mmol/L vs.(8.6±2.0)mmol/L],早餐后2 h血糖[(8.0±2.0)mmol/L vs.(9.5±2.2)mmol/L],晚餐前0.5 h血糖[(6.2±1.6)mmol/L vs.(8.3±2.1)mmol/L],睡前血糖[(6.9±1.4)mmol/L vs.(9.0±2.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治疗第15 d时两组各时段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胰岛素泵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血糖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且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寻求最大程度降低老年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的方法。方法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于我科住院的血糖控制平稳的33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72~80 h连续血糖监测。结果 78例(23.1%)患者发生低血糖,其中,无症状低血糖者49例(14.5%),夜间低血糖者38例(11.2%),22:00~03:00是低血糖的高发时间段。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最高(36.2%),口服非胰岛素促泌剂的患者无低血糖发生。日平均血糖与低血糖发生率呈负相关(r=-0.393),日平均血糖控制目标为9.4~11.8 mmol/L。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治疗需个体化且降糖水平需温和,尽量避免选用胰岛素治疗,尤其是预混胰岛素,同时应加强夜间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