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的表达及PTR与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27名临床上确诊为PTR患者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应用PCR-SSP的方法检测其HPA-1~17基因分型。结果 27名PTR患者的HPA基因频率为HPA-1a(0.900),1b(0.100);HPA-2a(0.926),2b(0.074);HPA-3a(0.648),3b(0.352);HPA-4a(0.981),4b(0.019);HPA-5a(0.940),5b(0.060);HPA-6a(0.815),6b(0.185);HPA-7a~14a、16a、17a(1.000),7~14、16、17b(0.000);HPA-15a(0.463),15b(0.537);PTR患者的HPA抗原分布与健康献血者的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的27名PTR患者中,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阳性表达者占78%(21/27)、GPⅠa/Ⅱa抗体阳性占70%(19/27)。对3名PTR患者作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分析发现:患者产生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与HPA基因型密切相关,以抗-HPA-3b、-5b为常见。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无效的患者,应选择与其HPA基因型一致的血小板供者,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索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ITP)诊断特异和敏感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 (MAIPA技术 )并加以改进 ,对比检测血小板洗脱液和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结果 AITP患者血浆游离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38.89%(5 4例中 2 1例 ) ,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6 8.5 2 %(5 4例中 37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 χ2 =19.39,P <0 .0 0 5 )。原发AITP组血浆游离及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与继发性AIT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ITP患者血小板数量与自身抗体滴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MAIPA法检测血小板洗脱液中抗血小板糖蛋白抗体在AITP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高度特异性 ,且敏感性较血浆抗体检测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检测血清抗H_2A抗体的间接ELISA技术,探讨抗H_2A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意义。方法 RT-PCR扩增H_2A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对重组质粒H_2A/pET28a进行原核表达,经Western blot检测后,利用H_2A重组蛋白建立检测人血清中抗H_2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50例RA患者和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抗H_2A抗体水平。结果表达的H_2A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15 000,与预期大小相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组蛋白H_2A与抗H_2A抗体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经方法学评估,建立的ELISA法在特异性、可重复性方面均达到检测要求。RA组抗H_2A抗体水平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当cut-off值设为0.494时,RA患者血清抗H_2A抗体的阳性率为84%(42/50),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20%(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26,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血清抗H_2A抗体的间接ELISA技术。RA患者血清中抗H_2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抗H_2A抗体在RA患者血清中出现可能具有重要的致病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6名临床上确诊为PTR患者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应用PCR方法检测其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6,15基因分型。结果 56名PTR患者检出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8例表达阳性(占14.3%),包括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GPⅡb/Ⅲa阳性7例,GPⅠa/Ⅱa阳性1例、GPⅠb/Ⅰx阳性1例、GPⅣ阳性1例。结合8例患者的抗体检测反应格局和HPA抗原基因型结果分析抗体的特异性为:4例存在抗-HPA3b、3例存在抗-HPA3a、1例存在抗-HPA5b。结论反复输血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选择HPA抗原相匹配的血小板供者,以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与临床严重程度和临床疗效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a、GPIb)特异性自身抗体. 结果 ITP组(40例),10例为单一抗GPⅡ b Ⅲa抗体阳性.6例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20例为双抗体阳性,4例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抗GPⅡbⅢa抗体(b=-0.071,P<0.01)、抗GPlbα抗体(b=-0.092,P<0.01)均与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治疗后,双抗体阳性组8例治疗无效,单抗体阳性组(16例)1例治疗无效(χ2=6.09,P<0.05). 结论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特发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抗体种类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背景 输注血细胞成份的患者可能形成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同种异型抗体。研究设计和方法 收集252例输注血细胞成份的血液病和肿瘤患者的血清样本,研究血小板反应性抗体。血小板同种异型抗体的特异性用一组已定型的血小板来确定。结果 113例患者(252的44.8%)的血清检测血小板反应性抗体,108例患者(42.9%)的血清检测HLA抗体,20例患者(8%)的血清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鉴定了以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HPA-5b(n=10),抗-HPA-1b(n=4),抗-HPA-5a(n=2),抗-HPA-1a(n=1),抗-HPA-2b(n=1),抗-HPA  相似文献   

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1-2]。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关系密切。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是血小板及巨核细胞主要的膜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是ITP患者自身抗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目前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微球法[3]、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 MAIPA)[4],我们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减少患者及正常人血小板GPⅡb/ⅢRa的变化,探讨FCM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在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方法,并对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包被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Ⅱb、Ⅲa、Ⅱb/Ⅲa单克隆抗体的微球捕获与血小板GP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加入FITC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种单抗荧光强度比值与非ITP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若将ITP组患者4种单抗荧光强度比值分别大于正常对照组上限1.37、1.24、1.48和1.19判断为阳性,则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94.3%;4种单抗联合检测总体敏感性明显高于改良间接单抗特异的血小板抗原固定试验(MAIPA)(P<0.05),且大于各单个抗体检测敏感性。结论流式微球技术可以简便、快捷地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对于ITP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自身免疫抗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与HCV-RNA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V感染经RT-PCR证实。HCV基因型的检测采用Simmonds基因分型法。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SG)和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LMA)采用ELISA检测。结果 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54例(87.75%)为Ⅰ型HCV感染,其中Ⅰa型4例(6.45%),Ⅰb型38例(61.27%),Ⅰc型12例(19.35%);4例(6.45%)为Ⅱa型;1例(1.63%)为混合型(Ⅰb型+Ⅱa型);2例(3.25%)为未分型。同时检测出Ⅰ型HCV感染的54例中有21例检出自身抗体阳性(38.9%),Ⅱa型HCV感染的4例中有1例检出自身抗体阳性(25%)。Ⅰb型和Ⅱa型混合感染的1例及未分型的2例均为阴性。62例HCV感染者中自身抗体阳性者共22例(35.48%),其中男7例(24.14%),女15例(44.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5.67±6.75)岁明显高于阴性患者(40.21±7.5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该地区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基因型分布以Ⅰb型为主。HC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与年龄及性别有明显关系,但与HCV基因型无明显相关。基因Ⅰ型HC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可诱发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但它是一过性的现象,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后部分自身抗体可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针对超嗜热古菌组蛋白HPhA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 以重组纯化蛋白HPhA为抗原。用聚乙二醇(PEG)法制备杂交瘤细胞,ELISA检测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效价和类型,Western blotting分析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HPh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3株单克隆抗体1A12、3C11、384分别属于IgG1、IgM和IgG2b亚类。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单克隆抗体3B4能特异性结合HPhA及PEA-HPhA重组蛋白。结论 抗HPhA单克隆抗体可用于HPhA和PEA-HPhA检测。  相似文献   

11.
Xia WJ  Ye X  Deng J  Chen YK  Xu XZ  Ding HQ  Luo GP  Fu YS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9):594-59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同种抗原或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5例临床确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血小板洗脱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应用HLA抗体特异性检测试剂盒,对组合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的患者进行HLA抗体特异性分析;用HPA分型试剂盒检测8个血小板同种抗原系统HPA-1、2、3、4、5、6、9、15;用HLA分型试剂盒对HLA-A/B抗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65例患者HLA-A/B抗原,HPA-1、2、4、5、6、9、15抗原的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献血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A-3a、3b抗原频率分别为0.65、0.35,与健康献血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中HLA抗体单独阳性24例(36.9%),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14例(21.5%);HLA抗体和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6例(9.2%),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阳性13例(20%),HLA抗体、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及血小板洗脱液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共同阳性4例(6.2%);HLA-A/B特异性抗体中,HLA-A*9抗体占全部抗体的46.2%,HLA-B*40抗体占33.6%.血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以GPⅡb/Ⅲa为主(26.2%),其次为GP Ⅰa/Ⅱa(21.5%),血小板洗脱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以GPⅡb/Ⅲa和GP Ⅰb/Ⅸ为主(41.5%).对2例患者进行了遗传学调查,发现产生的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和HLA抗体与父母血小板抗原及HLA抗原不相合呈密切相关.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HLA抗体占主要地位,其次为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抗体.  相似文献   

12.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是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的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原结合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已经证实一些CITP患者的自身抗体是抗GPⅡb/Ⅲa复合体和GPⅠb,为了确定其中抗GPⅡb/Ⅲa复合体的自身抗体所识别的抗原位点,作者用四种识别GPⅡb/Ⅲa复合体上不同抗原位点的抗GPⅡb/Ⅲa单克隆抗体,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了这四种单克隆抗体对9例CITP患者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的封闭能力,从而确定这些CITP患者自身抗体所识别的抗原位点。结果表明这些单克隆抗体对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有着程度不同的封闭作用,从无作用到完全封闭,提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血清中的HNA抗体,进而评估白细胞抗体阳性受血者对TRALI诱发的风险。方法运用HNA抗体的Luminex筛选试剂盒及HNA-SSP试剂盒,对2016年1—12月期间在广州血液中心多次申请血小板的84名患者的血清进行HNA抗体检测,并对抗体阳性的标本进行抗原分型,分析其抗体存在情况。结果经与HNA抗原的基因分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在该84名多次申请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中共发现HNA抗体阳性患者7人,占8.3%(7/84)。其中有2例抗-HNA1a阳性(2.3%),1例抗-HNA1b阳性(1.2%),1例抗-HNA3a阳性(1.2%)、3例抗-HNA3b阳性(3.6%)、1例抗-HNA5b阳性(1.2%)。结论对于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而言,患者其血清中存在的HNA抗体同样可以诱导免疫性TRALI的发生,因此对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HNA抗体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的变化及CD5^ 和CD5^-B细胞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以识别致病B细胞亚群。方法:应用双色流式细胞仪检测8例慢性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选择4例血浆抗GPⅡb/Ⅲa和抗GP Ⅰb/Ⅸ抗体双阳性ITP切脾患者,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及花环形成分离法分离脾脏B淋巴细胞,继而采用镝产珠分选法分选、纯化CD5^ B细胞和CD5^-B细胞,并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改良MAIPA法检测血浆和细胞培养上清液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结果:ITP患者脾脏CD5^ B细胞水平圈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略有增高,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 B细胞水平与患者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4例血浆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另外1例CD5^ 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阴性,抗GPⅠb/Ⅸ抗体阳性;CD5^-B细胞培养液抗GPⅡb/Ⅲa抗体和抗GPⅠb/Ⅸ抗体双阳性。结论:脾脏CD5^ 和CD5^-B细胞 均可产生血小板GP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产生种类和滴度无明显差异。提示二者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体,评价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敏感度为8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为63.3%。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检测抗GPⅡb/Ⅲa和GPⅠb/Ⅸ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中的敏感度分别为53.3%和3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中除1例GPⅠb/Ⅸ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敏感度虽较低,但特异性较高,可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偶联血小板GPIIIa重组表达片段的Luminex xMAP荧光微球,检测血小板抗HPA-1a和-1b抗体。方法:以倍比稀释成12个浓度(原液~1/2048)的抗HPA-1a WHO国际标准品,比较MAIPA和Luminex xMAP技术检测抗HPA-1a的灵敏度。以8份抗HPA-1a/b阴、阳性对照,36份WHO血小板抗体质控盲样,评估流式荧光微球技术检测抗HPA-1a和-1b的特异性。结果:MAIPA检测抗HPA-1a的灵敏度为滴度1/64(抗体浓度1.56 IU/ml),流式荧光微球检测的灵敏度远高于滴度1/2048(抗体浓度0.049 IU/ml)。微球分析法能特异性鉴别抗HPA-1a和-1b阴、阳性对照。36份盲样中,有1份样本,在高浓度对偶抗体的影响下,产生抗HPA-1b假阳性结果。其余样本的微球分析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能准确检出抗HPA-1a和-1b抗体,而且与HLA和ABO抗体以及其它的血小板抗体(包括抗HPA-3b、-5b、-15b、-GPIb/IX和非HPA-1特异性的抗-GPIIb/IIIa)未发生交叉反应。结论:基于重组偶联血小板GPIIIa的流式荧光微球技术可灵敏、特异性检测血小板HPA-1系统抗体,适合于临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抗体特异性鉴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别建立针对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a、HPA-3a、HPA-5b 3种抗体的定量血小板(PLT)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MAIPA)方法。方法采用MAIP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标准或参比HPA-1a、HPA-3a、HPA-5b抗血清,优化实验条件,在检测范围内绘制线性曲线,并分别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结果针对HPA-1a、HPA-3a、HPA-5b 3种抗体的MAIPA定量检测方法得到了优化,检测范围分别为0~4 IU、0~20 AU、0~20 AU,准确性(回收率)分别为96.20%~103.10%、97.90%~103.10%、100.20%~106.10%。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分别为1.3%~3.6%、2.7%~5.2%和4.7%~5.3%,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4.0%~5.6%、4.4%~5.9%和3.2%~6.3%,检测人源抗体抗A、抗B、抗I、抗P均无明显阳性,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建立的针对HPA-1a、HPA-3a、HPA-5b抗体的MAIPA定量检测体系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PLT安全输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建立解决临床上不相容性输血的免疫控制策略。方法血清学检测2名拟输血的患者(分别为丙肝肝硬化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ABO、Rh、Kidd、Lewis、Duffy血型;同时对其做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与鉴定;采用基因分型的方法检测患者稀有血型抗原;通过采取不同的免疫控制策略,即主动免疫控制(为患者提供配血试验相合以及抗原相同的血液)及被动免疫控制(提供最低不相合的血液),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结果患者1血型为O、RhC-c+D+E+e-、Jk(a-b+)、Le(a+b-)、Fy(a+b+),存在IgG抗-Ce、IgG抗-Jk~a;患者2为B、RhC+c+D+E-e+、Jk(a+b-)、Le(a+b-)、Fy(a+b+),基因分型Kp(a-b+),Lu(a-b+),Di(a-b+),Wr(a-b+),Yt(a+b-),Co(a+b-),Kn(a+b-),Do(a-b+),除了有IgM抗-E、IgG抗-E外,还存在特异性不明的抗高频抗原抗体;采取免疫控制策略制定不同的输血方案,取得了良好的输血治疗效果。结论当临床遇到交叉配血不相合但需紧急输血的患者时,采取不同的免疫控制措施后输注相应的血液,可以在提高输血疗效的同时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及时、安全、有效的输血目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 HPA系统携带β3整合素,HPA—1a(Zw(a),P1(A1))是HPA1b纯合子(HPA-1b1b)的免疫个体的免疫原。调查的365名妊娠妇女中,有1例形成抗-HPA-1a,该抗体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为1/1000。需要建立可靠的、低成本的自动化检测方法,检测女性产生HPA-1a抗体的风险和筛查供者以获得HPA-1a阴性血小板。研究设计与方法针对第一个抗HPA-1a片段的基因密码,建立具有HPA-1a×D和IgG1抗HPA-1a双特异性的试验,采用这些试剂,检测两种互补的HPA-1a表型。结果运用简单的凝集反应技术检测EDTA抗凝血浆中可溶性糖蛋白Ⅱb/Ⅲa水平上的HPA-1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