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主觉验光法中应用针孔镜后视力的改变及其原因。方法 随机选取正视眼及各种类型屈光不正的人群583例1 111眼.先行常规视力及屈光检查.然后分别对其进行针孔镜测试。结果 正视跟77例154眼.加针孔镜后视力下降者88眼(57.14%).视力不变者66眼(42.86%).无视力提高者;近视眼251例191眼.加针孔镜后视力提高者483眼(98.37%).视力不变者仅8眼(1.63%).无视力下降者;远视眼72例141眼.加针孔镜后视力提高者65眼(46.10%).视力不变者42眼(29.79%).视力下降者34眼(21.11%);各类散光眼共183例325眼加针孔镜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针孔镜在主觉屈光检查时可以使屈光不正眼的视力提高.能快速鉴别视力低下是由屈光不正或是由其它眼病引起的。但不能准确预测屈光不正度数及验光后的视力。  相似文献   

2.
姜耀和 《吉林医学》2008,29(24):2320-2320
目的:探讨术前综合验光是与试镜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LASIK手术的患者30例60眼。其中女17人34眼,男13人26眼,平均年龄为28.29岁(18~45岁),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5.87D(-3.00D--16.00D),术前平均散光度为-1.30D(-0.50D~-3.75D),经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排队园锥角膜。术前同时进行电脑验光,综合验光,扩瞳检影验光,角膜地形图等多项检查,确定散光轴位及度数。结果:通过综合验光、试镜所得出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位。对指LASIK手术设计角膜切削数值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散光轴位的确定,散光度数的确定,术后视力均达到术前预期的效果,患者视觉质量均较为满意。结论:综合验光与试镜是LASIK术前检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散光的患者,做好术前综合验光与试镜是决定术后视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全自动手持式电脑验光仪对学龄前儿童弱视检出率的可靠性。方法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全自动手持式电脑验光仪检测小瞳状态的屈光度并筛选出弱视患者。部分病例散瞳验光,小瞳测得球镜2—3岁≥+3.5D、4—5岁≥+3.0D,6—7岁≥+2.5D,柱镜≥+1.0D为弱视致病因素;能配合测视力的,经散瞳瞳孔复原后矫正视力≤0.8,电脑验光球镜≥+3.5D拄镜≥+1.0D诊为弱视。结果593例3—7岁儿童中正常者426例(71.8%),异常者167例(28.2%),检出弱视致病因素患者和确诊弱视患者共47例(7.9%)斜视患者进行映光遮盖检查方法测定眼位。结论全自动手持式电脑验光仪在小瞳状态下对儿童屈光和弱视调壹的结果是可靠的,而且方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大面积幼儿视力筛壹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鲁齐  李纲  葛卫周  张鸣 《西部医学》2011,23(12):2391-2392,2395
目的评价医学验光在LASIK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医学验光后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例40眼作为医学验光组(实验组);以常规验光后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20例40眼作为普通验光组(对照组)。两组的术前屈光度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P〉0.05)。结果实验组病例术后95%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95%的病例感到舒适;对照组病例术后82%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82%病例感到舒适;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验光是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的前提和基础,医学验光较常规验光更有显著性的优越性,建议将其作为常规术前检验项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偏中心切削的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选取-1.00~-3.00D患者200例(400眼)行LASIK,术后1d根据检查结果选出偏中心切削>0.5mm共22眼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行电脑验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检查。结果屈光术后偏中心切削距离为0~0.5mm占94.5%,0.5~1.0mm占5.5%.偏中心距离>0.5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电脑验光结果,球镜度数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术前1d两两比较,P<0.01,柱镜度数术后6个月、12个月与术前1d两两比较,P<0.01。术后裸眼视力、偏中心距离6个月、12个月结果较术后1d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偏中心切削>0.5mm概率为5.5%,其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但随着时间推移,电脑验光结果逐渐变好,裸眼视力逐渐提升,偏中心距离逐渐减小,视觉质量慢慢提高,避免了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脑验光在招飞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3月和 7月份对 30 0名学生 60 0眼进行两次验光检查 ,3月份验光首先将瞳孔充分散大后再行电脑和检影验光 ;7月份验光均在小瞳孔下进行电脑验光。结果 散瞳后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结果相同 ,而小瞳孔下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则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在招飞体检中电脑验光可提高工作效率 ,但只适用首次对视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筛选 ,对视力达标而屈光在边缘者建议使用检影验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RGP在矫正LASEK或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52眼)LASIK术后4个月和LASEK术后6个月有3.0-6.0D的近视残留或回退同时伴有1.0D以上不规则散光,经综合验光无法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验配RGP后,分别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测量其矫正视力和配适情况及角膜结膜有无损伤和病变。结果 52眼配带RGP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37眼较术后综合验光结果视力提高3行,15眼提高2行。结论 配带RGP能有效矫正LAS1K或LASEK手术后的不规则散光问题,提高矫正视力,优化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视诱发电位在法医学鉴定中具有特殊意义。通过VEP验光及主觉插片验光比较,探讨及评价VEP验光技术在眼外伤鉴定中的医用价值。并为损伤程度和劳动能力的法医学损伤提供准确依据,将其VEP验光用于眼外伤后视力的客观评定。方法选取裸眼视力0.1~0.4,矫正视力0.6~1.0,外伤1月~1年。40人73只眼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分别对其进行主觉插片验光及VEP功能做验光。比较两种验光方法所测屈光度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VEP验光测屈光度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外伤鉴定中,VEP验光可为视出客在与主览插片验光所观评定。其是一种客观、定量定位评定视功能及屈光不正的方法。并可以对眼外伤损伤程度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散光患者后对在视力、术后散光、有无眩光、角膜地形图等方面的观察。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20例40只近视散光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术治疗者20例4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后第1天和3个月两组的裸眼视力、残留散光有无眩光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裸眼视力1.2以上者术后第1天分别为38眼和32眼(u=2.88,P〈0.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38眼和34眼(u=2.12,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残留散光(0.24±0.19)D,对照组残留散光(0.51±0.39)D(u=5.879,P〈0.01);术后3个月无眩光试验组20例,对照组16例(u=2.1,P〈0.05);术后3个月角膜地形图分析均称型试验组为40眼和对照组为36眼(u=2.899,P〈0.005)。结论对于近视散光,角膜地形图引导的LASIK术较常规LASIK术治疗效果更好,具有视力恢复更快、术后视力更好、残留散光更少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更均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验光方法的屈光度差异及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21例(242眼),术前用自动电脑验光、主觉验光、散瞳检影验光三种不同验光方法检查近视屈光度,并根据年龄、程度分组,以散瞳检影验光的屈光数为参数,另外两种方法与其进行比较,〉0.75D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自动电脑验光与散瞳检影验光差异比率是71.07%,主觉验光与散瞳检影验光差异比率是61.16%。差异受年龄、瞳孔、调节因素影响。结论不同验光方法所获得的近视屈光度是有差异的,角膜屈光手术前应避免单种验光手段所带来屈光误差,根据综合验光结果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对称多焦点激光原位屈光性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近视合并老视患者22例(44眼),平均年龄51岁。主视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7.25±2.18)D,非主视眼术前屈光度等值球镜为-(7.22±2.12)D。对所有患者施行双眼不对称矫正的多焦点LASIK术,主视眼预矫正目标为-0.25 D,非主视眼预矫正目标为-0.75 D。使用的设备为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结果:手术6个月后,主视眼屈光度等值球镜为-(0.61±0.47)D,82%的术眼裸眼远视力达到0.8或以上,41%的术眼裸眼近视力达到0.8或以上。非主视眼屈光度等值球镜为-(1.05±0.45)D,41%的术眼裸眼远视力达到0.8或以上,73%的术眼裸眼近视力达到0.8或以上。术后100%的患者双眼裸眼远视力达到0.8或以上,77%的患者双眼裸眼近视力达到0.8或以上。所有眼均未丧失1行以上的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不对称多焦点LASIK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近视合并老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在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不同时间泪膜及泪液分泌功能减弱的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82例(164眼)轻中度近视患者,54例(108眼)高度近视患者在行LASIK术后1周、1、3、6月作BUT及SchirmerⅠ泪液分泌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患者在行LASIK术后6个月内泪膜稳定性下降的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内泪液分泌功能减弱的发生率均较轻中度近视患者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的发生率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在LASIK术后泪膜稳定性及泪液分泌功能降低持续时间较长,但最终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time course of Q value after myopic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and preliminarily evaluat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difference of Q valu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LASIK.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n patients undergoing wavefront optimized LASIK therapy for emmetropization.A total of 418 eyes from 222 cases were examined preoperatively,and partly followed up at one week(172 eyes),one month(134 eyes) and three months(51 eyes) after surgery.The horizontal,vertical and total Q values of cornea were calculated from eccentricity measured at the central 6-mm corneal zones respectively.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the change of Q value were analyzed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Results The mean Q value was-0.17±0.13 preoperatively,and 0.99±0.70,0.97±0.66,and 0.86±0.41 one week,one and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respectively.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asurements made before surgery and at all postoperative times(at one week,one and three months;all P<0.0001,Bonferroni post hoc),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postoperative group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Q values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eridians were found before surgery and at all postoperative times(all P<0.0001).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hange of Q valu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anifest refraction spherical equivalent(r=0.116,P<0.0001) and axial length(r=0.264,P<0.0001).Conclusions Over the study period,the primary changes in Q value occur within 1 week after surgery,and then become slightly decreased and nearly stable.Manifest refraction spherical equivalent and axial length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hange of postoperative Q valu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点扩散函数变化规律。方法抽取2008-03~07到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共70只眼),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常规LASIK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数据。将点扩散函数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六组间点扩散函数值的差异。结果35例近视患者术后早期的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显示,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检测时间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LASIK手术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点扩散函数值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的患者97人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Zyoptix组49人(98眼)采用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Planoscan组48人(96眼)采用传统LASIK治疗,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数据,比较两种手术对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mm区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RMS)、高阶像差RMS、三阶彗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R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观察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两组间比较柱镜度,瞳孔直径6mm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和四阶球差的RMS,Zyoptix组均小于Planosc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度、瞳孔直径6mm去四阶球差总体高阶像差和三阶彗差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识别定位下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眼术后降低波前像差效果要优于传统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动、静态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对2002年2月~2002年6月在我院接受LASIK手术的37例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共73眼)进行了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视力,裂隙灯,散瞳眼底,散瞳检影验光,角膜地形图,动、静态对比敏感度0.7、1.4、2.7、5.5、11、22频率段的观察。结果LASIK术后1个月动态对比敏感度和静态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普遍下降,静态对比敏感度在2.7、5.5、11(P<0.01)和22cpd(P<0.05)有显著性下降,11cpd最敏感;而动态对比敏感度则在5.5(P<0.01)、11cps(P<0.05)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1cps最敏感;≥6.25D近视组和≥2DC散光组下降更明显。术后3个月,动、静态对比敏感度各频率段逐渐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术后6个月继续提高。静态对比敏感度所有频率段均超过术前水平(P<0.01),而动态对比敏感度在2.7、5.5、11cps(P<0.01)超过术前水平,≤6.0D近视组和<2.0DC散光组提高更明显。频率越高,提高率越大,以22cpd和22cps最明显。而≥2DC的散光组,动态对比敏感度在术后6个月无显著提高,且1.4cps段还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LASIK术后病例确实有暂时的对比敏感度下降,但是在术后3个月可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术后6个月有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前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对视网膜裂孔、变性区进行视网膜光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对556例(共1 097眼)明确以"入伍"为目的要求行LASIK手术的患者散瞳进行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记录视网膜裂孔、变性的部位及变性类型,对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进行视网膜光凝。术后2周对裂孔及变性区已确认被视网膜光斑封闭、矫正视力正常者予以行LASIK术。结果赤道前或周边部单纯的视网膜霜样变性或蜗牛样变性45眼,暂不予以预防性光凝。格子样变性27眼,干性裂孔或伴格子样变性15眼,均予以激光光凝;裂孔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先试行分次激光光凝,光凝斑能成功包绕脱离区,使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的4眼;光凝失败者3眼则改行巩膜外垫压、巩膜环扎术,放弃LASIK手术。LASIK术后视力均≥1.0。结论入伍之前要求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术前散瞳检查眼底能及时发现视网膜变性或裂孔并给予视网膜光凝,防止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屈光手术后测算人工晶体(IOL)屈光度时不需要其术前资料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对97例(193眼)接受LASIK屈光手术的病人,记录其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等效球镜以及由IOLMaster测量的平均角膜曲率(Km)和术后平均角膜曲率半径(rm),并应用临床病史法计算出术后3个月时的实际角膜曲率(Kchm),建立Kchm对Km的回归公式。研究的第二部分选取另外67例(132眼)拟接受LASIK屈光手术病人,在LASIK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将等效球镜设定为目标屈光度,应用在研究第一部分中建立的回归公式来矫正LASIK术后角膜曲率,应用IOLmaster不同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计算测算IOL屈光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研究的第一部分中建立Kchm对Km的的回归模型为:Kchm=1.033×post-Km-2.192,模型可决系数R2=0.916。研究的第二部分分析比较将由此回归公式矫正的术后角膜曲率输入不同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对于选定的三种IOL类型,与术前“等值人工晶体屈光度”差别在±1.0D内者,应用Holladay I 和SRK-T公式的准确性优于Haigis、Hoffer-Q、Haigis-L公式,将矫正的术后角膜曲率输入Haigis公式计算LASIK术后IOL屈光度与专用于近视眼LASIK/PRK/LASEK术后IOL屈光度计算的Haigis-L公式效能几乎相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需要术前数据的矫正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回归公式,这将对以后该类病人因白内障需要行人工晶体植入而又缺失LASIK术前数据时会有用。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术后测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时不需要其术前资料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对97例(193眼)接受近视眼LASIK手术的病人,记录其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等效球镜以及由IOLMaster测量的平均角膜曲率(Km),并应用临床病史法计算出术后3个月时的实际角膜曲率(Kchm),建立Kchm对术后平均角膜曲率(Km-post)的回归公式.研究的第二部分是选取另外67例(132眼)拟接受近视眼LASIK手术的病人,在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将等效球镜设定为目标屈光度,应用在研究第一部分中建立的回归公式来矫正LASIK术后角膜曲率,应用IOLmaster自带的不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计算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建立Kchm对Km-post的的回归模型为:Kchm=1.033×Km-post-2.192,模型决定系数R2=0.916.在研究的第二部分中,分析比较由回归公式矫正的术后角膜曲率输入不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对于选定的3种人工晶状体类型,与术前等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差值在±1.0D内者,应用Holladay I和SRK-T公式的准确性优于Haigis、Hoffer-Q公式.[结论]建立了不需要术前数据的矫正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回归公式,将对该类病人因白内障需要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而又缺失LASIK术前数据时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