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清代医学大家叶天士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发展了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辨治方法。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失眠等多种慢性病日趋增多,这些疾病中不少证见胃阴虚证。故有必要对叶氏养胃阴方药作一分析,以期对临床处方用药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论叶桂养胃阴法及其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继承和发展东垣的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倡导脾胃分治,创立了胃阴学说,推动了脾胃学说的发展,并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作为养胃阴的基本原则,灵活地将养胃阴法运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其胃阴学说的探讨,从胃阴虚证治机理研究,探索一些新思路,论述胃阴虚的证候特点、施治、兼证的治疗以及治疗禁忌,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认为脾胃之治各有不同,脾喜刚燥而胃喜柔润,叶氏对东垣之说推崇倍至,但却不泥于此,并提出胃阴学说,以甘平、甘凉之法滋养胃阴,但其理论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合并它法并用于治疗肝、肾、肺、心等脏腑阴亏之证,扩大了胃阴学说的应用范围,使得脾胃学说之发展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清代医家叶天士治疗疾病脾胃分治,强调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剂以滋养胃阴,创立了胃阴学说,这都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今详细阅读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昊、朱丹溪的著作,发现其中不乏有涉及“胃阴”学说的内容,对后世胃阴学说的创立具有重大意义,同样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首篇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资生万物",以阐明脾胃是一身之坤,为论治之本的学术思想.张氏将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在治法和方药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张氏脾胃学说.现将张氏脾胃学术思想和遣方用药特色浅释如下.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对《脾胃论》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 ,精于外感内伤之治 ,善于化裁运用古方 ,对内外妇儿各科造诣颇深 ,受东垣学说影响 ,重视脾胃病证的辨证和治疗 ,强调脾胃分治 ,创立胃阴学说 ,倡导甘润养胃法 ,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7.
高欣铎 《河南中医》2003,23(7):20-21
叶桂继承并发展了李果的脾胃学说,在其《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述了治脾胃经验,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温中健脾法,理气和胃法,脾胃同治法,清养胃阴法,调肝治中法。  相似文献   

8.
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李东垣升脾阳法与叶天士养胃阴法对脾胃学说形成的贡献。参考李东垣与叶天士有关升脾阳和养胃阴论说以及其他医著,总结升脾阳法与养胃阴法的特点和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升脾阳和养胃阴都要考虑,以此可以更有效指导临床。叶天士养胃阴法补充了李东垣略于胃论述的缺陷,升脾阳法和养胃阴法融合,完善并形成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9.
金诚 《西部中医药》1998,11(2):18-19
叶桂养胃阴法及其临床应用金诚湖南省怀化铁路总公司怀化医院(418000)叶天士提出:“脾胃阴土,脾为脏,宜藏,喜刚燥”,强调脾胃分论,独创胃阴学说。下面就具体地谈谈叶氏的养胃阴方法。1甘凉养胃是指用甘寒、甘凉之品,濡润胃阴,清热救阴。主要用于燥证,或...  相似文献   

10.
朱春冬  张胜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73-207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提出了老年人的病理特点,一为气血不足,二为脾阳虚弱或胃阴亏虚,并结合病例分析了应用脾胃学说在老年病治疗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了老年病的治疗必须以顾护脾胃为本,以期促进中医老年病学的发展。运用脾胃学说,不仅能治疗老年人脾胃本身的疾病,还能治疗脾胃以外其他相关脏腑的疾病,为世界老年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到两汉是脾胃学说形成与奠基阶段,《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重点阐述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外感病重要法则。唐宋为发展时期,《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确立"春夏取冷太过",提出"温食",顾护脾阳。金元至明清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是充实、完善阶段,叶天士继承东垣补脾升阳,创立胃阴辨治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中梓重视脾、肾,提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浅述脾阴虚与胃阴虚之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谷 《河南中医》2010,30(1):17-20
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热病伤津所致。治疗上脾阴虚重养阴和营,胃阴虚重清热生津。脾胃阴虚者,脾胃的阳气也常常会被伤及,这是阴损及阳,所以对甘寒、甘凉、滋腻的药物都要掌握适度,一般以“平”为度,避免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4.
透邪法是临床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贯穿于整个温病的治疗体系,温病涉及范围广泛,由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可知病变部位和所属脏腑的病变等,其中脾胃系统的病变在温病中更是千变万化,湿邪是影响脾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温病的一种病理因素,故在温病中常见湿邪为患的脾胃病,透邪法中采用的药物多以轻清、辛芳之品为主,具有透达、散邪等功效,历代医家将透邪法寓于其他(清热、祛湿、扶正等)治法之中,在祛湿等法的基础之上佐以透邪之法,可以使邪出有路、邪出透彻,因此能够很好的治疗与脾胃相关的温病。临床上湿热证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为常见病之一,也是难治病。运用透邪法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时具有通畅气机、疏通表里、清轻透邪的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拓宽了思路。现简述透邪法在治疗湿热型脾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阴火"致病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李东垣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阴火致消"独创升阳散火法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意义深远。本文从李东垣治疗消渴方剂入手,就阴火理论对消渴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借鉴与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军瑞 《天津中医药》2011,28(5):407-409
针对中医脾病辨证中对脾阴的认识不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就脾阴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类证鉴别及治疗方药等加以阐述,旨在说明脾阴脾阳同等重要,脾阴虚与脾气虚、胃阴虚不可混淆,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脾阴虚的发生确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光耀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3,(12):1288-1290
王兴华教授认为,胃病有家族倾向,与遗传体质和后天失调相关,了解家庭成员以及直系亲属病谱,有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转归。辨证属于脾肾阳虚,中州失养,治以温补脾肾,健中助运;湿热内阻,胃气郁滞,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肝胃不和,气滞不通,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胃阴亏虚,中州失养,治以养阴益胃,健中助运;瘀血停滞,郁阻脉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护膜;寒邪客胃,凝滞不通,治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饮食积滞,脾胃不和,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相似文献   

18.
杨俊锋  裴晓华 《河南中医》2020,40(3):360-362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相似文献   

19.
小儿"阴常不足、脾常不足",小儿便秘多因脾阴不足所致,脾阴不足则脾之运化功能不足,使脾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的能力失调,水湿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使肠道干涩及肠道内容物艰涩难下而致便秘,同时脾主升清的功能失调,脾不升清则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之脾之运化功能不足,气机无力推动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行而致便秘。所谓治病求因,故小儿便秘当从"脾阴虚"论治。同样便秘的治疗也在于调理脾胃,脾健则便秘调。在临床中通过滋阴健脾、行气通便治疗小儿脾阴不足型便秘常常能收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症状变化复杂,中医证型是反映不同阶段病机特点的较好指标,主要为脾胃气虚、脾气虚兼胃阴虚;因患者体质差异随后表现为脾肾气(阳)虚,或肺胃阴虚、肝肾阴虚。治疗不宜过早补肾,以防滋腻碍于脾胃;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第一要务;因阴阳体质差异,证型会向不同方向转化,阴虚多转为肺胃阴虚、肝肾阴虚;阳虚易转为脾肾阳虚型。肺胃阴虚、肝肾阴虚抑制期较长,恢复较慢;阴虚体质,在脾胃和合后,尽快应用滋补肺胃之阴兼有清热药物;脾肾阳虚抑制期较短,恢复较快,可谓"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