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40例不同级别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PCNA表达与肿瘤组织内MVD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Ⅱ~Ⅲ级组PCNA表达明显于高于巨细胞瘤的P53骨巨细胞瘤1级组(P〈0.05),且骨巨细胞癌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MVD〈  相似文献   

2.
乙军  施鑫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Z):10-12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常见骨肿瘤,由于其高复发率和强侵袭性,备受临床骨科工作者的关注。骨巨细胞瘤血管生成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降解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肿瘤细胞的分化凋亡障碍与无限增殖能力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骨巨细胞瘤生物大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判断GCT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钙反应性反式激活因子( CREST)在各级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骨巨细胞瘤标本中CREST的表达变化。结果 CREST定位于细胞核,表达于大多数骨巨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中。随着肿瘤组织临床病理分级增高, CREST表达率增高,CREST的表达在骨巨细胞瘤率Ⅰ级和骨巨细胞瘤Ⅲ级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骨巨细胞瘤其他各分级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CREST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40例不同级别骨巨细胞瘤的p53蛋白、PCNA表达与肿瘤组织内MVD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Ⅱ~Ⅲ级组PCNA表达明显高于骨巨细胞瘤I级组(P<0.05),且骨巨细胞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MVD<5的肿瘤组织(P<0.05);骨肉瘤MVD≥5的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MVD<5组(P<0.05)。p53蛋白阳性率虽骨巨细胞瘤Ⅱ~Ⅲ级、骨肉瘤均高于骨巨细胞瘤1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蛋白、PCNA过度表达与MVD有密切关系,p53、PCNA及MVD可作为评估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预后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软组织巨细胞肿瘤(Giant cell tumour of soft tissue,GCT-ST)是一种原发于软组织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类似于骨巨细胞瘤的一类肿瘤,非常罕见,而发生在乳腺的GCT-ST更是极为罕见。查阅国内外文献,类似报道不足10例,现将作者遇见的1例乳腺GCT-ST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骨巨细胞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7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OPN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指标骨巨细胞瘤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OPN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6.6%,而在正常骨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侵袭性骨巨细胞瘤OP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骨巨细胞瘤,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95.5% vs 69.1%, P=0.013).OPN在不同Campanacci分级的肿瘤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且随着分级的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不同分级间阳性表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9).OPN阳性表达率与复发与否、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程长短、发病部位等临床特征无显著相关.结论:骨巨细胞瘤OPN高表达,且与肿瘤侵袭性及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常见骨肿瘤,由于其高复发率和强侵袭性,备受临床骨科工作者的关注。骨巨细胞瘤血管生成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降解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肿瘤细胞的分化凋亡障碍与无限增殖能力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骨巨细胞瘤生物大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判断GCT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70年至1993年共放射治疗骨巨细胞瘤22例。单纯放疗3例,术后放疗14例,术后复发放疗5例。肿瘤剂量<48Gy6例,40~50Gy13例,>50Gy3例。全组5年生存率95.%(20/21),10年生存率87.5%的(14/16)。2例分别于放疗后半年及7年死于肿瘤肺转移。20例至今健在,最长者已存活26年,均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发现恶变成照射区内第二恶性肿瘤发生。我们认为对不能手术、手术不彻底、术后复发及病理分级商的骨巨细胞瘤思考。放射治疗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C-erbB_2和ras癌基因蛋白产物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状况,了解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50例骨巨细胞瘤进行p~(53)、C-erbB_2和p~(21)检测。结果50例骨巨细胞瘤均不表达p~(53)和C-erbB_2;ras癌基因蛋白产物p~(21)仅在部分骨巨细胞瘤病例中表达,阳性率为26%(13/50)。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可能与ras癌基因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吴伟  倪型灏  张谷  胡锦林  杨世锋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5):372-373,375,F0003
目的探讨以巨细胞瘤为特征的原发性涎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男性以巨细胞瘤为特征的原发性涎腺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切除标本示实性结节状肿块,灰白、灰红色,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肿瘤主要表现为成片卵圆形单核间质细胞背景中散在均匀分布着大的破骨样巨细胞,周围见典型的涎腺导管癌成分。免疫表型:破骨样巨细胞、单核间质细胞均表达CD68,VIM,部分单核间质细胞还表达CK、CK5/6、CK7和EMA,涎腺导管癌除了表达上皮标记CK、EMA、CK7、CK8还表达C-erbB-2和GCDFP-15。结论以巨细胞瘤为特征的原发性涎腺癌极为罕见,是涎腺一种特殊类型的癌,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生物学行为上其侵袭性比骨的巨细胞瘤高。  相似文献   

11.
时燕  姜锋  卜今  卢红 《重庆医学》2015,(33):4690-469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3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MMP‐7、MM P‐9、TIMP‐3和 CD34在骨巨细胞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对其在肿瘤非复发组和复发组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MMP‐7、MM P‐9和 TIMP‐3在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6%、100.0%和92.8%。 MM P‐7、MMP‐9的表达和 MVD 在骨巨细胞瘤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MMP‐7、MMP‐9表达与 MVD 存在正相关性(均 P<0.05);TIMP‐3的表达在骨巨细胞瘤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MVD 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MMP‐7、MMP‐9和 TIM P‐3在骨巨细胞瘤中高度表达,MMP‐7、MMP‐9表达失衡可能会加速肿瘤血管形成并影响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D44v5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5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和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CD44v5在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8.9%,但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无关;在Jaffe分级中Ⅱ级、Ⅲ级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级,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复发组的CD44v5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9.4)。结论CD44v5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关系,CD44v5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本院诊治的56例骨巨细胞瘤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并对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大小、病理骨折、Campanicci’s影像学分级、WHO病理新分类及手术方式等临床病理相关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例骨巨细胞瘤中9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6.1%。恶性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100%)和Campanicci’s Ⅲ级复发率(31.8%)较对照组高。而4种手术方式治疗中,单纯刮除术后局部复发率最高,为35%。肺部转移3例,均为恶性巨细胞瘤。结论WHO病理新分类、Campanicci’s分级和外科手术方式与骨巨细胞瘤复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D105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与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用CD105单抗标记并检测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其MVD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值与放射学分级相关。浸润型肿瘤的MVD值明显高于静止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的骨巨细胞瘤其MVD值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CD105标记的MVD值与组织学分级无关,与放射学分级和肿瘤复发有关,CD105标记的MVD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浆细胞肿瘤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按照WHO分类,浆细胞肿瘤被分为浆细胞骨髓瘤(MM)、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of-bone,SPB)和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1J。髓外浆细胞瘤指原发于骨髓造血组织以外的浆细胞肿瘤,是恶性单克隆浆细胞病变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占全部浆细胞肿瘤的5%~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6~2008年辽宁省人民医院36例骨巨细胞瘤手术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K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Enneking分期和复发的关系。结果ILK的阳性表达率为47.2%,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等因素无关。在Jaffe分级中随着级别的增高,阳性表达率也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Enneking分期Ⅱ、Ⅲ期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差异有显著性学(P〈0.05);复发组的IL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LK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ILK可作为评价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66例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着重X线诊断的分析探讨。男41例,女25例。平均年龄31.5岁。发病部位分布广泛,66例分布于23个骨部位。跟骨巨细胞瘤有单房和多房两种基本表现形式。脊椎巨细胞瘤具有明显的侵袭性,有的肿瘤表现颇似脊椎结核。巨细胞瘤易跨越关节。文中深入地分析了肱骨、股骨颈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对16例骨包壳进行了详细观察,认为骨壳不是骨皮质膨胀变薄,而是肿瘤刺激骨膜形成的反应性新生骨。  相似文献   

18.
茹欢孟  吴利江 《浙江医学》2007,29(8):880-881
骨巨细胞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占骨肿瘤的第1、2位。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局灶性骨质破坏性病变,起源于骨髓结缔组织的间充质细胞,因含有巨细胞而得名。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10%的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现在对本院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19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作一分析,以探讨MRI对骨巨细胞瘤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之一,来源尚不清楚;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端,呈偏心性生长,但很少穿过关节面,瘤细胞生长活跃、骨质侵蚀性强、破坏迅速,被归类于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骨巨细胞瘤易复发及恶变,很难一次性治愈,2010-2013年我院收治骨巨细胞瘤患者25例,本文就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四肢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再次手术方式选择对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该院收治26例四肢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总结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本组中2例为股骨颈骨巨细胞瘤,行肿瘤瘤段切除人工半髋关节置换.腓骨上端4例行肿瘤瘤段切除术.桡骨远端4例和股骨下端6例行肿瘤瘤段切除术,行自体或者异体移植.股骨下端2例、胫骨上端6例、肱骨近端1例肿瘤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全部病例均随访时间2~10年,平均4.5年.无远处转移或死亡病例.结果 对四肢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肿瘤瘤段切除和功能重建手术,可有效控制局部复发和防止肺部转移,同时又可以保存一定的关节功能.结论 肱骨上端、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可选人工关节置换;股骨上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可选人工半髋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桡骨近端、腓骨小头、尺骨远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可选肿瘤瘤段切除;桡骨下段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可选腓骨上段移植术;已恶变或者局部广泛浸润无法彻底切除的病例可选截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