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一军 《医学信息》2010,23(2):400-40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08例(126个椎间盘)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结果 108例均能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随访,按Nakai标准评定,优90例,良6例,优良率为94.4%,有2例出现神经根损伤,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无大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晦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手术适应证及评估其疗效。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其中中后外侧突出型82例,中央突出型2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78例。手术经后入路进行,采用椎间盘镜完成椎管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等减压步骤。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依据Machnab标准:优62例、良31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达87.7%,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椎体滑脱。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及并发症小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3.
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4月~2010年3月,我科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2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4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6.4岁.结果 1例因术中操作困难改为开放手术,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参照Macnab疗效评价标准,优27例,良13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95.2%.结论 MED具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手术适应证及评估其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其中中后外侧突出型82例,中央突出型2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78例.手术经后入路进行,采用椎间盘镜完成椎管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等减压步骤.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依据Machnab标准:优62例、良31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达87.7%,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椎体滑脱.结论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疗效好、恢复快及并发症小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治疗老年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椎间盘镜对49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行髓核摘除术,记录术前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AS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12±84个月)。随访最近一次VAS评分(3.02±1.10)(P〈0.01),疼痛较术前明显减轻。ODI指数:优良率为87.7%。结论利用椎间盘镜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良好,由于损伤小,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镜与常规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镜(MED)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其中400例患者采用MED治疗,200例患者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一年。结果MED治疗优良率在97%左右,常规开放手术治疗优良率在85%左右。结论MED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比常规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椎间盘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术前术后2周VAS评分及术后1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IL-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近(P>0.05),其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均<0.05),其血清LDH、CK、IL-6、CRP、ESR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种腰椎间盘微创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胶原酶注射、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PLD)等不同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3~12月随访,总优良率91%。结论 根据各自的适应症及个体化因素选择治疗方法,疗效肯定,且微创治疗安全、不破坏脊柱的稳定、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种腰椎间盘微创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胶原酶注射、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PLD)等不同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3~12月随访,总优良率91%.结论根据各自的适应症及个体化因素选择治疗方法,疗效肯定,且微创治疗安全、不破坏脊柱的稳定、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柳霞 《医学信息》2010,23(3):744-74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6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经临床观察、出院随访,患者1个月后可恢复基本生活,3-6个月后可恢复体力,优良率93%。结论运用科学的护理措施,正确的健康指导,早期的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联合治疗组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器(PLIF)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传统常规开窗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CT检查、Macnab评分,判定该2种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术后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同时住院时间少于常规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后路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提高优良率和骨性融合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种微创手术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120例,其中小切口开窗60例,微创通道30例,椎间孔镜30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腰腿痛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进行比较,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6、12月定期随访,各组病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病例腰腿痛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而言,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等优势,但设备及技术要求高。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医院条件及医师技术选择适当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36例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8岁。病变节段:L3/4 7例,L4/5 19例,L5/S1 1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 mL,术中平均X线机透视3次。患者术后腰腿痛,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腰痛VAS分别为(5.8±1.2)、(1.8±0.8)、(1.2±0.6)、(0.6±0.3)和(0.5±0.3)分,腿痛评分分别为(7.8±1.2)、(2.8±0.6)、(1.7±0.4)、(0.7±0.2)和(0.6±0.1)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ODI分别为52.57%±9.21%, 34.27%±7.58%, 24.45%±6.78%和12.56%±5.21%;术前与术后各时点腰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4%(34/36)。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融合手术对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Modic改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中心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119例合并Modic改变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于术后1月,半年及1年的时候对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了术后即刻改善,随访12~72月,腰、腿痛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4%及84%,ODI指数从术前的(39.5±1.56)改善至术后的(12.04±1.51),改善率69%。按Modic分型,I型、II型之间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终板损伤的患者,无论I型、II型,髓核摘除+后路椎间融合均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ETD或PEID治疗的2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85例、PETD组65例和PEID组7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观察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的腿痛VAS、ODI、生活质量状况(SF-36)评分、肌酸激酶水平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和PEID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MS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6和12个月MSLD组VAS分别为(7.0±1.8)、(2.4±1.5)、 (2.3±1.1)和(1.6±0.7),ODI 为33.6%±7.9%、11.3%±2.6%、7.0%±2.5%和4.8%±2.4%,SF-36 评分为( 47.6±19.5)、(50.2±19.8)、(51.3±20.2)和(54.3±19.4)分;PETD 组VAS分别为(7.2±2.2)、(2.2±1.3)、(2.1±1.3)和(1.5±0.5)分,ODI为32.3%±8.6%、10.8%±3.6%、6.6%±2.6%和4.7%±3.5%,SF-36 评分为(48.4±20.0)、(51.3±20.2)、(51.3±21.9)和(53.4±18.6)分;PEID组VAS分别为(6.9±1.7)、( 2.0±1.4)、(2.0±1.4)和(1.5±0.9)分,ODI为32.6%±9.7%、10.6%±2.7%、6.2%±1.9%和4.7%±2.8%, SF-36评分(47.4±18.24)、(52.4±22.91)、(52.2±19.9)和(54.0±20.9)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VAS、ODI及SF-36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和48 h,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SLD组术后复发2例,PETD组6例,PEID组8例,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 P<0.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SLD组优65例、良8例、中7例、差5例,PETD组优50例、良6例、中6例、差3例,PEID组优58例、良8例、中7例、差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 P>0.05)。结论 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外科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2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进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手术,椎间斜行置入单枚椎间融合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围手术期指标、融合率,并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4.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56.3±36.4)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86.2±82.5)ml,平均术后引流量(101.8±43.6)ml,平均下地时间(4.2±1.4)天,平均住院天数(9.3±2.2)天。并发症:2例暂时性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囊撕裂。融合情况:融合14例(43.8%),可能融合18例(56.2%),无非融合病例。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随访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可靠的融合和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5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双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研究组27例则采用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治疗后观察并随访上述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VAS与ODI评分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组内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通过Mac-Nab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天数少、节约医疗费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同时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本科收治的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患者40例。其中,治疗组21例,应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行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19例,行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单纯髓核摘除术。40例均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1年的随访,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患者的术前、术后1 d、1个月、1年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评分及冠状位Cobb角的变化,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JOA评分等方面相比于术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冠状位Cobb角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治疗合并腰椎侧凸的老年人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近,但前者恢复更快,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及腰椎畸形恢复更佳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MIS-TLIF治疗的2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1.4岁(33~71岁)。其中L4/513例,L5/S112例,初次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14例,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11例,复发时间为24.4月(7~72月),记录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临床结果,末次随访时行腰椎X线片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25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术中出血平均为(310±50)m L,术后引流量平均为(85±15)m L。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8±2.4)分和(0.9±0.2)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6±1.2)分和(1.1±0.3),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12.25及=26.3,0.05)。术前及末次随访ODI评分分别为(44.2±4.7)分和(12.3±1.4)分,差异有显著性(=32.58,0.05)。末次随访椎间融合均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发生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撕裂1例,对侧一过性下肢疼痛1例。结论对于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短期随访疗效肯定,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及长时间随访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02月应用小切口单节段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32例病例资料, L4/5 11例,L3/4 15例,L2/3 6例。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角,活动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46±15) min;术中出血量(65±38) ml。VAS评分、0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背侧和腹侧高度增加3.8 mm和4.4 mm,融合节段前凸角为12.4°,节段活动度为2.15°和2.35 mm。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在随访过程中得到完全缓解。 结论 对于退行性腰椎不稳,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固定作为一种微创脊柱融合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