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液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12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3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认知功能及血液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术后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液黏度,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表在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表能有效改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其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诺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诺肝素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术后3周,比较组间DVT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5.0%和2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和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功能指标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4±6.5)s vs.(28.5±7.6)s,(12.6±2.7)s vs.(12.8±2.5)s,(18.3±4.0)s vs.(18.1±3.8)s,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诺肝素能够有效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降低DVT发生率,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电针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常规预防DVT形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血栓通静脉滴注与电针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患者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3例,对照组为10例,P=0.039;观察组在治疗后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联合使用血栓通及电针治疗可以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全息影像辅助功能锻炼结合优质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单双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及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及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VR全息影像辅助功能锻炼。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血流速度及髋关节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D-Dimer, 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及血流峰度、平均血流速度、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D、FIB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流峰度、平均血流速度及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R全息影像辅助功能锻炼结合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提高其术后功能锻炼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9):1404-1405
目的探究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救治的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将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将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栓通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改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从而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活血灵方口服复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灵方,2组治疗周期均为14d,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凝血5项及患肢周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1d与术后1d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DVT发生率和DVT可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1d观察组患肢周径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术后21d患肢仍轻微肿胀。结论:活血灵方复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临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168例行骨外科手术治疗后的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DVT总发生率(5.95%)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D-D、Hcy、FIB、WBV及HT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发生,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联合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1日~2019年9月30日112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血栓弹力图联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疼痛情况、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长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的量少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方程K值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血栓弹力图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可改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修复术后凝血功能状态,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DVT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为1.82%,低于对照组的14.55%(P0.05)。观察组术后2周及4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时间为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预防下肢DVT形成,缩短恢复时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某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术后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内Harris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监测术前1 d、术后3 d 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DVT)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8.60%,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33%,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者术后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DVT发生率,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骨科常规护理的35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36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血糖水平、卧床时间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血糖水平、卧床时间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式压力泵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间歇式压力泵治疗。比较两组下肢肿胀程度及凝血指标水平,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下肢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L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给予间歇式压力泵治疗,可有效减轻其下肢肿胀程度,调节凝血指标水平,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将90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重要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麻醉前应用分级加压弹力袜对卵巢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卵巢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麻醉前应用分级加压弹力袜预防术后DVT;对照组不使用分级加压弹力袜,术中给予定时间断抬高和按摩患者双下肢。于麻醉前5 min、手术开始1 h、术毕1 h采集静脉血,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术后第7~10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DVT发生率。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1 h和术毕1 h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1 h和术毕1 h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卵巢癌根治术患者手术期间使用分级加压弹力袜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某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气压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束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下肢血流峰流速、平均流速。结果治疗后,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22%与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提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血流峰流速、平均流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下肢血流峰流速、平均流速均提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气压治疗结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凝血功能,提高血液流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在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100例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干预前后下肢周径变化、凝血相关指标、全血黏度以及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患肢与健肢相差周径均减少,但观察组减少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干预后凝血指标以及D-D水平较干预前均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避免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发生DVT,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术中止血带不同充气间断时间对老年高血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7例老年高血压行TKA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对TKA术中的患者间隔10 min再进行一次充气,观察组间隔15 min再进行一次充气。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49%低于对照组的36.76%(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D-二聚体及Fbg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充气间断时间为15 min应用于老年高血压行TKA术后患者,通过延长充气间断时间减少止血带的使用频率,减轻对血管及血小板的损伤,减少下肢血栓形成,对凝血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令治疗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观察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P选择素(P-selectio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由该院收治的144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和联合组7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华法令钠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下肢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术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及P-selection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DVT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3,P=0.020);治疗后联合组PT、APTT显著长于对照组,D-D、FIB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下肢周径为(20.14±3.52)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1.73±3.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7,P=0.007);对照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为4.17%,联合组为9.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9,P=0.190);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cy和P-selectio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血清Hcy和Pselectio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华法令治疗对于行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有利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流变性,减小下肢周径,降低患者术后血清Hcy和P-selection水平,而且不会增加抗凝治疗导致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收治的87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下肢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DVT相关知识及健康信念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血浆黏度(PV)、血小板黏附率(PAdT)及红细胞比积(HCT)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职血栓质控预防模式有助于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行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及预防信念,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