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目的利用2002年全国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建立我国婴幼儿喂养指数,评价喂养情况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喂养方式,选择母乳喂养、是否用奶瓶喂养、膳食多样性、食物频率等变量,建立喂养指数评分体系,评价喂养指数评分与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和身长别体重(WHZ)关系。结果城乡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加,喂养指数评分显著增加(P<0.05),喂养指数得分与WAZ、HAZ和WHZ显著相关(P<0.05)。结论喂养指数可以作为一项综合判断婴幼儿喂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喂养人心理干预对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影响.方法 将99例6个月至3岁喂养困难婴幼儿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的婴儿喂养人接受常规营养教育及喂养指导方法,干预组(50例)的婴儿喂养人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评估干预前后婴幼儿的年龄体质量Z值(WAZ),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喂养人抑郁焦虑不良情绪及婴幼儿营养改善情况.结果 ①两组喂养人干预前抑郁和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抑郁评分为(43.64±7.10)分,低于对照组(51.80±6.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0,P<0.001);干预组焦虑评分为(43.32±6.42)分,低于对照组(49.32±6.51)分,差异有意义(t=4.462,P<0.001);②干预前两组喂养困难婴幼儿W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干预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49,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缓解喂养人焦虑和抑郁,有助于改善喂养困难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更好地评价贵阳市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建立一套更合适的喂养指数(ICFI)评分体系。方法:比较从国内外各选取的两套喂养指数评分体系,重新建立新评分体系,对6~24月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相关性分析。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城市婴幼儿的WAZ与方法 1、新评分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07、0.135,P为0.004、0.001;与方法 2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10,P值分别为0.003;而LAZ与新评分的喂养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13,P值为0.005。农村中,新评分喂养指数与LAZ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123,P值为0.03,但与WAZ则无相关性。结论:3种方法的喂养指数皆不同,新建立的评分体系可为本地婴幼儿喂养提供建议与指导,宣传正确的喂养知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武汉地区婴幼儿喂养指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城区和郊县随机抽取972名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婴幼儿的基本情况、喂养状况、出生状况、父母信息及家庭情况等内容,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9~11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指数和及其合格率明显高于12~24月龄组,母亲每日照顾时间≥10h、家庭居住人口数≥5人,其他看护人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对喂养指数logistic回归分析的OR值分别为1.04(95%CI:1.01~1.07),0.76(95%CI:0.62~0.94)和1.31(95%CI:1.05~1.63)。结论 12~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指数及其合格率较低,母亲照顾时间、家庭居住人口,其他看护人文化程度对喂养指数合格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2—7月在沧州市随机抽取3个区/县作为调查点,每个区/县抽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研究时间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免疫规划的婴幼儿的主要监护人进行婴幼儿喂养指数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喂养指数评分的因素。结果 1 450名婴幼儿中男童835名,占57.59%,女童615名,占42.41 %,顺产827名,占57.03%,剖宫产623名,占42.97%,足月1 009名,占69.59%,早产441例,占30.41%,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均值(8.31±2.0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多重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为城市(β'=0.233)、月龄12~24月(β'=0.316)、母亲学历为硕士及以上(β'=0.166)的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更高。结论 沧州市6~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需要加强该地区婴幼儿喂养的宣传,提高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为婴幼儿健康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喂养困难是存在于婴幼儿期的一种常见喂养问题,临床表现多样,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分类标准。引起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原因多样,涉及婴幼儿、喂养者和喂养环境及其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对婴幼儿喂养困难的评估应包括一个全面的,跨学科的评价。统一婴幼儿喂养困难的诊断分级、评估和治疗标准是婴幼儿喂养困难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舟曲6~24个月婴幼儿营养干预后家长喂养方式的变化。方法按婴幼儿人口比例随机抽样开展基线和终期调查。基线和终期分别抽取了252名和239名婴幼儿及家长,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在干预前后家长喂养行为变化情况。结果通过一年的干预,被调查婴幼儿的纯母乳喂养率由26.98%上升至39.33%,出生后一小时开奶率由17.06%上升至38.09%。配方奶粉的添加率由27.28%上升至61.51%,蔬菜类、肉类、豆类等辅食添加状况均有所改善。部分辅食的早添加率有少量下降。结论通过一年营养知识的干预,舟曲县婴幼儿家长的喂养行为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喂养问题。需要加大干预力度,制定与实施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实现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喂养因素并探讨相应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徐州市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营养门诊就诊的喂养困难的0~36个月婴幼儿(排除疾病因素)54例,并按照同性别、年龄及家长文化程度等设立对照组,按照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对两组婴幼儿的主要喂养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婴幼儿喂养困难好发年龄段,喂养者的喂养知识、行为对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影响.结果 6~24月龄的婴幼儿为喂养困难的好发年龄(占81.48%);喂养困难组的(外)祖父母为主要喂养者(53.70%)高于对照组(33.33%),喂养困难组喂养者的喂养知识正确率(31.48%)低于对照组(59.30%),不正确的喂养行为比例,如不合理提供辅食(χ2=15.753)、催食、吓食、逼食(χ2=15.621)等均高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主要喂养者进行喂养知识、喂养行为指导,提高喂养者的喂养能力可帮助婴幼儿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减少喂养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喂养困难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喂养问题,病因繁杂,症状多样,但因喂养困难影响深远,因此早期合理喂养意义重大.目前其诊断标准、干预措施尚缺乏共识,现本文就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影响因素、评估及干预作一综述,旨在明晰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贫困县 6~23 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为解决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本数据来自2010 - 201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选取某贫困县监测点221名6~23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月龄分为6 ~8、9~11和12~23月龄组;采用问卷调查与体格测量的方法收集婴幼儿及其母亲的基本信息、婴幼儿喂养行为和辅食添加等情况;应用喂养指数评价喂养状况,喂养指数体系建立参照ICFI评分标准。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21名,ICFI平均得分为(10.6±3.6)分,ICFI合格率为 24.9 %;6~8月、9~11月和12~23月龄组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 90.3 %、84.5 % 和29.5 %;奶瓶喂养率分别为80.6 %、74.6 % 和 80.7 %;24 h辅食添加种类得分率分别为66.1 %、97.1 % 和 73.9 %;24小时辅食添加次数得分率分别为67.8 %、95.8 % 和 46.6 %。三个月龄组间ICFI合格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 = 58.532,P<0.001),不同性别婴幼儿ICFI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55,P>0.05),其中6~8月龄和12~23月龄组ICFI合格率分别为22.6 %和2.3 %,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婴幼儿喂养合格率较低,缺乏正确辅食喂养的观念,且断乳后添加配方奶以及膳食多样性差是该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个性化综合干预对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为早产儿喂养困难的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困难的早产儿106例,根据是否进行个性化综合干预分为对照组(n= 52)和观察组(n= 54).两组均接受非营养性吸吮训练;观察组在非营养性吸吮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营养包对陕西宁强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干预6个月的效果。 【方法】 对宁强县所有6~24月龄婴幼儿每天补充1包富含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包,在干预开始前和干预6个月后共抽取634名婴幼儿进行身长、体重测量和指血血红蛋白检测。 【结果】 营养包干预6个月后,婴幼儿平均血红蛋白、身长、体重、年龄别体重(WAZ)、身高别体重(WHZ)分别提高7.4 g/L、3.3 cm、1.2 kg、0.6分、0.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χ2检验,干预后比干预前贫血患病率下降25.1%(P<0.01),生长迟缓率下降1.0%,低体重率下降5.4%(P<0.01),消瘦率下降4.0%(P<0.01)。 【结论】 给6~24月龄婴幼儿补充营养包6个月后可以显著降低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了解甘肃省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与喂养困难的状况,探索解决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问题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 6~36个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喂养行为及喂养困难。结果 1)喂养人喂养方式与喂养行为方面突出的问题是:50.6%将纯牛奶或纯羊奶作为母乳的替代物;56.5%在 6~12月完全断母乳;51.2%和15.8% 分别到7~8月和>9月开始添加辅食;72.9%对新添加的食物让婴儿尝试的次数<5次。2)不合理喂养与喂养困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有:完全断母乳时间<6月;给婴儿吃剩饭;对不好的饮食习惯不矫正。结论 西部贫困地区婴幼儿喂养的问题在起步阶段就出现一些不正确的喂养观念与行为,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及早的向抚养人宣传科学喂养的理念及方法是丞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新生儿抚触、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90例喂养困难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均给予保暖、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疗程3~5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日静脉泵入,疗程3~5 d。【结果】 两组患儿在疗程、呕吐情况、胃残余量、日增加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抚触治疗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疗效相当,临床可提倡新生儿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减少药物对早产儿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随着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不断提高,其喂养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喂养困难在低出生体重儿中高发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儿童本身、照养者、照养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困难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河北省城乡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并应用婴幼儿喂养指数(infant and child feeding index,ICFI)评价城乡地区不同月龄组婴幼儿的喂养行为,为指导婴幼儿喂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选取6~24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ICFI对喂养行为(24 h母乳喂养、24 h奶瓶喂养、24 h膳食种类、1周辅食添加天数)进行评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婴幼儿861名,ICFI平均得分为(10.58±3.18)分,不同月龄组间ICFI平均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119,P=0.000),在6~8月龄组中,城市ICFI平均得分为(7.61±3.15)分,显著高于农村的(5.44±3.04)分(F=11.859,P=0.001)。喂养总合格率为54.94%(473/861),各月龄组的喂养合格率分别为14.16%、38.78%、66.56%,不同月龄组间喂养合格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81,P=0.000)。婴幼儿辅食添加满分率较高的为蛋类、谷薯类、水果、蔬菜,较低的为豆类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 结论 河北省农村地区的低月龄婴幼儿喂养较差,建议加强对辅食添加时间、种类及添加频率等方面婴幼儿喂养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7.
Yan L  Zeng G  Sun Y  Li Z  Dong W  Pan L  Wang Y  Lai J 《卫生研究》2012,41(2):209-214
目的建立6~24月龄中国婴幼儿喂养指数,为综合评价婴幼儿喂养提供有效的工具。方法以2002年Ruel和Menon提出的喂养指数概念为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喂养建议和中国0~6岁儿童膳食指南,建立喂养指数确定各变量分类及分值,利用四川、河北、黑龙江三地区城乡6~24月龄共1738名婴幼儿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和身长别体重(WHZ),分析喂养指数与婴幼儿Z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喂养指数由持续母乳喂养、奶瓶使用、过去24小时膳食摄入种类和膳食摄入频率、过去一周辅食添加天数、配方奶首添时间、除配方奶外其他辅食首添时间7部分组成;城市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农村(P<0.05);城市6~8月龄组婴幼儿喂养指数得分低于9~24月龄组婴幼儿(P<0.05);城市婴幼儿喂养指数与WAZ、WHZ显著负相关(P<0.05),农村喂养指数与HAZ显著正相关(P<0.05),与WHZ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喂养指数可有效评价我国6~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湖北省6~23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状况及出生因素和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及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PPS抽样方法,调查湖北省贫困地区6县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以WHO性别月龄别BMI为超重肥胖的标准。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 667人,其中男童1 438人(53.92%),女童1 229人(46.08%);超重209人(7.84%), 肥胖151人(5.66%)。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婴幼儿超重率较高,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剖腹产的婴幼儿肥胖率较高,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婴幼儿肥胖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男童、剖腹产出生、出生后前6个月为非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需积极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贫血情况,以及出生后0~6个月的喂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对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信息,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58.2%,男童贫血患病率(61.0%)趋势高于女童(5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月龄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5.206,P<0.01),6月龄开始婴幼儿血红蛋白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到12月龄时最低,从15月龄开始血红蛋白水平随月龄的增长开始逐渐升高。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贫血患病率是一致的,6!月龄婴儿的贫血患病率较高,12~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到最高,12~月龄后随月龄的增长患病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和贫血患病率有显著差异(χ2=9.245,P<0.05),人工喂养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混合喂养儿和母乳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χ2=8.529和7.173,P<0.05)。家庭经济状况与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F=0.637,P值均P>0.05);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贫血患病率趋于较低(χ2=1.666,P>0.05)。结论婴儿12月龄!时血红蛋白含量最低和贫血率最高,人工喂养儿贫血患病率显著低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家庭经济状况对贫血患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提示应关注和改善6月龄以上婴幼儿的铁营养状况和贫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