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与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6年3月在高安市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289例HR-HPV或TCT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病理活检术。以病理活检为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金标准,分析HR-HPV、TCT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结果 1289例HR-HPV或TCT阳性患者,宫颈活检显示正常/宫颈炎10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53例、CINⅡ级55例、CINⅢ级63例、宫颈癌13例。2HR-HPV阳性患者共244例,其中HPV单一感染219例、HPV多重感染25例,单一感染以HPV16型最为常见、HPV18型次之,多重感染以HPV16/18型最为常见。宫颈活检显示正常或慢性宫颈炎8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41例、CINⅡ级52例、CINⅢ级59例、宫颈癌12例。3TCT阳性患者共251例,其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155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49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42例、鳞状细胞癌(SCC)5例。宫颈活检显示正常/宫颈炎101例、CINⅠ级51例、CINⅡ级45例、CINⅢ级49例、宫颈癌5例。4HR-HPV对CINⅠ级检出率显著低于TCT,对CINⅡ级、CINⅢ级、宫颈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TCT,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R-HPV与TCT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各有所长,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及以上患者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CINⅡ级及以上的57例绝经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HPV感染型别与年龄、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结果异常的关系,以及不同高危HPV型别在CINII及以上级别患者中分布情况。结果 HPV16为绝经后妇女高级别CIN及宫颈癌中最常见的感染型别。不同年龄组中,虽不同型别构成比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高危HPV型别在不同TCT类型组中数值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高危HPV感染组在不同病理诊断组中构成比不同,经两两比较,HPV16单独感染组和其他类型高危HPV感染组无统计学差异,其均在CIN III组中占比最高,而其均与HPV16伴其他高危HPV感染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绝经后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中,HPV16相关感染率最高,与不同年龄分组、不同TCT结果无相关性。对于绝经后妇女,直接对HPV16进行筛查,可能将更早期发现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及宫颈细胞学检查[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或液基细胞学检测(LCT)]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为宫颈疾病筛查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进行宫颈疾病诊治筛查结果出现阳性的553例患者,分析其高危型HPV DNA、宫颈TCT或LCT及组织病理结果,并以组织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比较。结果高危型HPV DNA检测与宫颈病变相关,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其方法敏感性高(94.34%),特异性低(11.06%)。TCT或LCT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方法敏感性为62.58%,特异性为72.34%。2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 DNA检测病毒载量分析显示,良性及炎症改变或疣性改变病毒载量较低,与鳞状上皮病变病毒载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类型间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25岁以下病例,高危型HPV DNA阳性者组织病理没有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病变(LSIL)以上病例。结论采用高危型HPV DNA检测进行宫颈疾病筛查,其敏感性高,能够减少腺癌的漏诊。25岁以下者可不进行HPV筛查。应用高危HPV DNA检测进行宫颈疾病诊断应结合TCT或LCT结果及临床分析,对检测阳性者应采用病毒分型技术进一步分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方法于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随机选择宫颈病变患者1 007例,对高危型HP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007例宫颈病变患者中,检出高危型HPV阳性429例,感染率为42.6%。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CINⅠ、子宫颈炎患者(P0.05)。不同年龄段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PV病毒载量平均值逐渐升高,但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感染者病毒载量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和高危型HPV感染相关,高危型HPV感染率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筛查宫颈癌、判断癌前病变及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均应重视高危型HPV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924例妇女进行21种HPV基因型检测,同期进行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按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成6组:宫颈鳞癌组2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78例;CINⅡ组61例;CINⅠ组153例;宫颈湿疣组40例;正常或炎症组305例。结果⑴503例检测到HPV感染,阳性率为54.4%。所有标本共检测到19种HPV基因型,未检测到HPV43、44型。不同病变组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与宫颈湿疣组HPV阳性率显著高于CINⅢ组(P<0.05),CINⅢ组HPV阳性率显著高于CINⅡ组与CINⅠ组(P<0.05),CINⅡ组与CINⅠ组HPV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或炎症组(P<0.05)。⑵不同病变组HPV多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CINⅢ组、CINⅡ组、CINⅠ组HPV多重感染率显著高于湿疣组与正常或炎症组(P<0.05)。结论不同类型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率、HPV感染型别有着一定的关系,HPV多重感染可能是宫颈鳞癌以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液基细胞学(TCT)检测结果比较,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妇科接受TCT检查的140例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5个组:炎性/良性组(3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44例),INⅡ组(38例),CINⅢ组(17例),宫颈癌组(9例)。比较各组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 CIN异型程度增高,HPV E6/E7 mRNA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均呈增加趋势,不同CIN分级患者的阳性率和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CT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高危型HPV E6/E7 mRNA可以作为惠州地区宫颈癌筛查手段之一,联合HPV E6/E7 mRNA及TCT检测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叶酸缺乏和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型感染在宫颈癌变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渭南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炎症(CI)患者80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患者55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Ⅱ/Ⅲ)患者55例,以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患者64例;比较分析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HPV16感染率、血清叶酸及红细胞叶酸水平,并分析叶酸缺乏和HPV16感染在宫颈癌变中的相互作用。结果 CINⅠ、CINⅡ/Ⅲ及SCC组HPV16感染阳性率均高于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感染率随宫颈癌变进展而升高;红细胞叶酸和血清叶酸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红细胞叶酸和血清叶酸水平呈正相关。在CIN各组和SCC组中,红细胞叶酸缺乏与HPV16感染均存在正相加作用;在CINⅡ/Ⅲ及SCC组中,血清叶酸缺乏与HPV16感染均存在正相加作用。结论叶酸缺乏可能会导致宫颈癌变风险的增加,且可能与HPV16感染存在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及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在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危型HPV检查及TCT对1 248例宫颈癌筛查对象的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及联合应用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组织学CINⅠ期组、CINⅡ期组、CINⅢ期组、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及TCT阳性率与正常及炎症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INⅠ-Ⅲ期及宫颈癌组高危型HPV感染率、TCT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及炎症组;高危型HPV检测与TCT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灵敏度(92.2%),正确诊断指数(0.71)、阴性预测值(99.6%)及阳性预测值(40.2%)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高危型HPV检测与TCT联合对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与HPV基因型别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该院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1 132例,所有患者均行病理组织检查+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观察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中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CIN)1级及其以上等级患者的HPV阳性表达率,观察病理组织中所检出的不同HPV基因型别及其比例。结果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正常或炎症为569例(50.3%),CIN1为240例(21.2%),CIN2为249例(22.0%),CIN3为53例(4.7%),宫颈鳞状细胞癌(SCC)为21例(1.9%)。正常或炎症患者569例中HPV阳性175例(30.8%),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中CIN1级及其以上等级患者共563例,其中HPV阳性409例(72.6%)。584例HPV阳性患者中,CIN组、SCC组感染高危HPV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或炎症组(P0.05);CIN组、SCC组感染低危型HPV的比例显著低于正常或炎症组(P0.05)。结论不同HPV基因型别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在临床诊断及评估宫颈癌患者预后过程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病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状况和分布规律;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64例临床宫颈有病变、HPV-DNA分型检测阳性患者,按病理检查结果分为3组:慢性炎症组(n=22)、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组(n=73)和宫颈癌组(n=69)。采集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样本,用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检测方法作HPV基因分型检测,分析HPV感染状况及HPV基因型在各组疾病中的分布。结果 164例HPV阳性标本中,21种亚型有20种亚型被检测到,未被检出是低危型HPV42型;HPV单一感染者117例(71.3%),多重感染47例(28.7%)。慢性炎症组的阳性率13.4%,常见HPV基因型为16、52、58、18、33、53;宫颈上皮内瘤变组阳性率为44.5%,常见HPV基因型为16、18、33、52、58、31;宫颈癌组阳性率为42.1%,常见HPV基因型为16、18、33、31、58、52。结论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病变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其次是33、52、58、31型。因此,HPV-DNA分型检测对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疫苗的研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和巨细胞病毒协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FQ-PCR)同时检测两种病毒的感染率。结果38例宫颈癌中检出HPV16/18型35例(阳性率92.11%),CMV11例(阳性率28.95%)。32例宫颈癌前病变(CIN)中检出HPV16/18型20例(阳性率62.50%),CMV7例(阳性率21.87%)。30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检出HPV16/18型5例(阳性率16.67%),未检出CMV。结论宫颈脱落细胞HPV16/18型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CM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MV仅是协同HPV16/18型感染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以及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方法 对278名患者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的21个分型,除58例宫颈膜式超薄细胞学检查正常者外,其余均行阴道镜下组织活检,分析HPV检测结果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结果 278例患者HPV阳性率61.2%,以高危型感染最多见,感染率前6位依次为:HPV16,58,52,31,68,11。对照组(正常或炎症组)的HPV感染率明显低于各宫颈病变组;除宫颈癌组外,对照组多重HPV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宫颈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和宫颈癌组的16型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 结论 结合HPV分型检测可提高宫颈病变的筛查能力,HPV尤其是高危16型的感染与宫颈恶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筛查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0例年龄18~65岁液基细胞学检查异常者进行常规阴道镜检查与活检,并应用流式荧光杂交法筛查高危型HPV。结果 CIN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为47.60%。高危型HPV亚型出现频率较高的为HPV16、HPV18、HPV31、HPV33、HPV56、HPV58。CINⅠ、CINⅡ~Ⅲ级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HPV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宫颈炎患者。CINⅠ、CINⅡ~Ⅲ和宫颈癌高危型HPV阳性率明显增高,阳性率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存在明显相关性,高危型HPV筛查可以为CIN、宫颈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针对以上亚型研发单价或多价HPV疫苗,对预防及降低宫颈癌及CIN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p16蛋白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和分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91例宫颈各类病变中的p16蛋白表达;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中104例HPV16/18型及6/11型DNA感染率.结果 191例标本中,p16蛋白表达率为73.3%,其中75%呈带状,25%呈点状.CINⅠ级p16蛋白表达率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明显增加(P<0.01);CIN Ⅱ~Ⅲ级p16蛋白表达率较CINⅠ明显增加(P<0.01).104例HPV DNA检测病例中,HPV16/18型检出率为49%(51/104),HPV6/11型检出率为9.6%(10/104).CIN Ⅰ级HPV16/18型检出率较鳞化伴增生组明显增加(P<0.05);CINⅡ~Ⅲ级HPV16/18型检出率同CIN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16可以作为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与CIN Ⅰ级、CIN Ⅰ级与CINⅡ~Ⅲ级间鉴别诊断的标记物;HPV16/18感染与p16蛋白带状表达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临床表达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6年4月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各118例,另选同期宫颈炎患者4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宫颈癌组内不同类型HR-HPV感染率及CIN组与对照组HR-HPV载量。结果:鳞癌HR-HPV感染率94.92%(56/59)高于腺癌59.57%(28/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HR-HPV感染率59.57%(28/47)高于其他类型8.33%(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级HR-HPV载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级HR-HPV载量多于CINⅠ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级HR-HPV载量多于CINⅡ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病毒载量多少与癌前病变严重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筛查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受宫颈癌筛查的23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自愿接受高危型HPV检测与TCT检查,最终以阴道镜病理组织活检为诊断依据,分析高危型HPV检测联合TCT的筛查结果。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至宫颈癌患者的TCT阳性率显著高于宫颈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Ⅲ)至宫颈癌患者的HPV感染率显著高于宫颈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与高危型HPV阳性率呈明显正相关(P<0.05);高危型HPV与TCT联合检查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高危型HPV与TCT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HPV检测联合TCT检查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诊断效能较高,值得在宫颈癌筛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门诊行常规妇科检查、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HC2 HPV定量检查发现异常,并进一步行电子阴道镜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CIN的患者193例,行CKC治疗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CKC治疗的高危型HPV感染的CIN患者,术后高危型HPV感染得到清除(P<0.01),术后CIN复发率低,无一例发展成宫颈癌。结论有效的宫颈疾病筛查和及时的CKC术,是治疗高危型HPV感染CIN有效方案,能阻断CIN向宫颈癌发展,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亚型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在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妇科就诊患者8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宫颈细胞进行HPV基因检测并实施宫颈病理活检,组织切片取样行病理学检查,比较HPV基因亚型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64例患者中,正常或炎症宫颈6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58例,CINⅡ级36例,CINⅢ级88例,宫颈癌62例。HPV阳性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不断加重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病情不断发展,HPV 16型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在宫颈癌患者中同样也是HPV 16型阳性检出优势明显,为77.4%(48/62)。HPV多重感染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检出情况:正常及炎症11.3%,CINⅠ级17.2%,CINⅡ级27.8%,CINⅢ级29.5%,宫颈癌9.7%;宫颈癌中HPV多重感染占比明显更少,更多的是单一HPV基因型感染,且感染类型全部为高危型。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程度不断加重,HPV阳性检出率随之逐渐升高;宫颈癌中HPV基因亚型主要包括:HPV 16、33、52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DNA的病毒载量检测在亚临床型女性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拟设计4条分别针对HPV16,18,33,58与人β-球蛋白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建立一种新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541例亚临床型女性宫颈组织细胞进行HPV型别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541例样本中β-球蛋白结果阳性的标本521例,其中56例HPV DNA阳性.HPV16,HPV18型以及多重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6.42%(26/56),23.21%(13/56),30.36%(17/56);感染的最低病毒载量分别为≥103拷贝/"细胞",≥104拷贝/"细胞",≥102拷贝/"细胞";单一型别HPV感染的病毒载量高于多重感染的病毒载量,且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16,HPV18是亚临床女性感染HPV的主要型别,HPV DNA病毒载量的检测为宫颈癌的常规筛查提供了一个动态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宫颈活检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原位杂交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对诊断宫颈HPV感染的意义,加强人们对宫颈HPV感染的认识.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经妇科细胞学检查的患者4 500例,对TCT筛查阳性的患者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对宫颈活检提示异常的患者进行HPV-DNA原位杂交检测,比较宫颈活检病例的病理诊断与HPV原位杂交及细胞学诊断结果.结果 4 500例TCT制片TBS分类法细胞学诊断HPV感染435例,占总数的9.7%.435例细胞学诊断HPV感染中有398例取活检,病理诊断HPV感染366例,细胞学诊断HPV感染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0%.对366例中的306例进行HPV-DNA原位杂交检测,显示鳞状细胞癌(SCC)的HPV感染率为100%;慢性炎症伴鳞状上皮组织增生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以HPV6/11亚型感染为主,CINⅡ~Ⅲ及SCC以高危型HPV16/18亚型感染为主,且HPV16/18亚型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呈上升趋势:3.7%→16.8%→52.4%→100.0%(P<0.05).结论 TCT制片TBS分类法对宫颈HPV感染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细胞学为重度炎症反应性和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以上病变患者行阴道镜下活检和HPV-DNA原位杂交检测,可提高其早期诊断率;且原位杂交具有细胞阳性定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