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腺肌瘤病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临床上较少见,弥漫型者更为罕见。我院自1988年至1990年注意对本病的观察,发现5例,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具有典型X 线表现.本文报道其中2例弥漫型胆囊腺肌瘤病如下:  相似文献   

2.
胆囊腺肌症又称胆囊腺肌瘤病,依超声表现分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其中弥漫型及节段型较容易区分。而局限型患者虽较常见,但和胆囊癌容易混淆。本文对本院自2006年3月收治经手术证实的26例的声像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其超声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2006年3月~2011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证实的26例患者,其中男性8名,女性18名,年龄28~73岁。其中11例  相似文献   

3.
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放射科开展了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今年5月初收治 1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患者 ,获得满意疗效。现予报道。患者 36岁 ,因月经过多 ,经后腹痛 1年余 ,近期加重 ,伴中度贫血入院。入院前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经保守治疗 ,效果不佳。入院后化验检查 :血红蛋白 6 7g/L。B超检查见子宫增大 ,前后经约 5 .2cm ,宫壁回声不均匀 ,以后壁明显。前壁内见一约 4 .0cm× 3.6cm之稍强回声团块 ,边界清楚。经反复观察讨论 ,最后确定诊断为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症。遂作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诉小腹酸胀疼痛 ,无…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41岁。10天前因食用油腻性食物后右上腹不适,呈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并有低热、恶心,未呕吐。巩膜黄染,但无皮肤黄染及瘙痒,在当地对症治疗黄疸消退后来我院就医。1-体检:发育正常,急性病容,体温、脉搏正常,巩膜肤色正常。右上腹有触痛,腹肌张力高。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53-1m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25-2mmol/L;胆红素总量:28-6μmol/L。2-B超检查: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约11-0cm×4-3cm大小,形状尚存,颈部囊壁显示不清,体部壁不齐,腔内回…  相似文献   

5.
6.
胆囊腺肌瘤病是胆囊壁非炎症性亦非肿瘤性病变。其发病率低,又容易误诊或漏诊。笔者遇到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女,53岁,4年来右上腹部常无明显诱因的间歇性疼痛,疼痛向腰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厌油,食欲尚可,痛时无发热,无黄疸史。  相似文献   

7.
男,45岁。因右上腹钝痛向右背部放射1年余,伴食欲下降、厌油、消瘦,于1987年3月来我院门诊。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未扪及胆囊或肿物。实验室检查:肝功、转肽酶、黄疸指数、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淡。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囊体近颈部有一个2×3cm大小的低密度区,表面和边缘呈小结节状,边界清楚,位置固定(图1),诊断为胆囊内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其中8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3例仅行CT平扫.结果 术前CT正确诊断8例,其中6例不同程度显示罗-阿氏窦.CT表现: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部分囊腔外侧面毛糙,增强后动脉期病变区黏膜及部分黏膜下层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向粘膜下肌层及浆膜层扩展,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部分增厚的胆囊壁内见大小不等且无强化的罗-阿氏窦,此为本病的特征性CT征象.结论 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胆囊壁内有罗-阿氏窦显示时可作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胆囊腺肌增生症,其它的命名有腺体增生性胆囊炎等,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疾患,有的作者认为,是由于胆囊的扭曲、隔膜,引起部分性梗阻,使囊腔内压力升高所致。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胆囊壁的增生。组织学检查显示为肌层增厚和粘膜的增生,而粘膜向肌层内突出则形成壁内憩室,即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es),其发生率高达86%。多年来此病的诊断,主要靠口服胆囊造  相似文献   

10.
胆囊腺肌增生症通名胆囊腺肌瘤病,比较少见,其发生率为胆囊造影检查的2.8-5%(1,2),此病胆囊造影变化细微,易被忽略,我院自1976年重视此症X线征后,到1983确诊为本病者11例,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余3例具有典型的罗-阿氏窦,现将11例进行X线分析并结合文献昨习以提高对本病认识。  相似文献   

11.
1病历简介 患儿,男,9岁。因巨脾收住我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牌大达脐下3指,内侧超越中线,质硬。肝脏肋下未触及,腹水征阴性。B超检查:应用ALOKA-SSD63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为3.5MHz(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胆囊不大,约 5.8cm x 2.2cm,但囊壁增厚约 0 6~1.0cm,壁内可见多个小的囊状液性暗区,胆囊腔内可见细密光点回声,总胆管 0.8cm,走行扭曲,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肝脏大小正常,肝实质回声均匀。脾厚:7.0cm,下极至脐下 4.0cm。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弥漫型子宫腺肌症10例,结合带弥漫性均匀或不均匀增宽,内均可见斑点状等T1长T2信号影,其中4例还可见斑点状短T1信号影;局限型腺肌症13例,结合带局限性增宽,11例可见斑点状等、短T1长T2信号影,2例信号均匀。3例行增强检查,病灶强化程度同结合带相近,强化不均匀,内可见斑点状低强化区。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价值,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患者,女,59岁,因绝经8年,反复阴道流血6年于2010-02-22入院。既往下肢截瘫30年,高血压病史2年。妇检:子宫增大,如孕16周大小。妇科超声:子宫体大小13.5cm×10.3 cm×9.3 cm,形态规则,内膜厚0.8 cm,宫腔线前移,肌层回声不均匀,后壁可见10 cm×7.9 cm不均质实性增强回声。入院诊断:绝经后阴道出血待查。入院行诊断性刮宫,病理:子宫内膜呈复杂性非典型性增生,局部呈复杂性乳头分枝状结构,有不典型性,不除外癌变。于2010-03-  相似文献   

15.
46例子宫腺肌症的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子宫腺肌症的MRI主要表现:①T2WI和翻转恢复序列图像显示结合带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12 mm),或者外肌层内见信号类似结合带的边界欠清的肿块;②T2WI病灶内出现点状或斑片状高信号灶,有时T1WI时也可出现;③T1WI增强扫描示病灶强化程度近似结合带;④子宫体积增大,轮廓光整;⑤T2WI和翻转恢复序列图像有时显示子宫带状分层结构(内膜、结合带)变形。结论:MRI对子宫腺肌症的定性和定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的磁共振(MRI)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病例的MRI成像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3例患者中,弥漫型子宫腺肌症26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症17例;其中21例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17例合并盆腔内巧克力囊肿,15例合并卵巢囊肿.弥漫型子宫腺肌症的MRI成像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壁结合带弥漫性增厚,结合带与肌层分界不清;在T1WI上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混杂有散在多发点状高信号灶,宫腔受压变小.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局限型子宫腺肌症的MRI成像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相应部位见结合带增厚,与肌层分界不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略低信号,病灶信号可不均匀,中央部可有多发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结合带轻度强化,与强化的子宫肌相比信号略低.MRI同时很好地显示了子宫肌瘤、盆腔内巧克力囊肿和卵巢囊肿等并发症.结论 子宫腺肌症以子宫结合带增厚为特征,MRI能全面显示腺肌症的类型,病变范围和并发症,是评价子宫腺肌症的有效无创伤性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MRI特征性表现,评价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结果:25例子宫体部均不同程度增大,其中弥漫性子宫腺肌症11例,T2WI显示子宫结合带弥漫性增厚,且厚度均大于12mm,其中9例T2WI显示病灶内可见散在小囊状高信号;局限性子宫腺肌症14例,T2WI表现为子宫体出现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低信号肿块,多发生于子宫后壁,边界不清,且信号欠均匀,其中12例T2WI显示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高信号,病理证实小囊状高信号为异位的内膜岛。小囊状高信号为子宫腺肌症的特征性表现,也是其与子宫肌瘤的重要鉴别点之一。结论: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子宫腺肌症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入性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在宫腔镜手术中的介入性超声研究,提高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材料和方法:采用超声双项对比法观察宫腔镜手术中子宫腺肌症的声像图特征。结果:介入性超声显示:(1)灌流液渗入肌壁;(2)气体随灌流液进入肌壁在子宫前壁形成云雾状强回声;(3)子宫内壁在电热作用下形成的强回声光带迅速消失。结论:介入性超声的应用可提高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准确率、防止子宫穿孔并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9.
黄潘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2):967-967
患者 男 ,30岁。因左下胸背部疼痛 6个多月而于 1 999年 1 2月行CT检查。患者自述 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胸背部剧烈疼痛 ,呈持续性刺痛 ,并放射至左下腹 ,服用一般止痛药无效。查体 :左胸背部T1 0 水平软组织稍肿胀 ,局部压痛 ,质地中等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扫描 :示T9、1 0 水平左侧脊椎旁沟有一约 8.4cm×4 .4cm大小、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 ,密度欠均匀 ,CT值 2 6~40HU。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 ,CT值 64~ 75HU ,肿块经左侧椎间孔向椎管内伸延 ,左侧椎间孔扩大 ,左侧背侧相邻肌群肿胀 ,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病例的MRI资料,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3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MRI表现:①弥漫型子宫腺肌症21例,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轮廓光滑,结合带弥漫性增厚,与肌层分界不清,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9例内见点状高信号,在T2WI上呈低信号,内见散在点状高信号.②局限型子宫腺肌症11例,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相应部位结合带增厚,共发现18个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5例内见点状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与结合带信号相近的肿块影,7例内见点状高信号.③有12例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其中子宫肌瘤9例,卵巢囊肿3例.结论 MRI能对子宫腺肌症作出明确诊断,在其定性、定位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