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呼吸机清除气体上的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6例。观察组应用呼吸机清除气体上的滞留物;对照组应用简易呼吸机清除气体上的滞留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呼吸机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优于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呼吸科I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8例,根据入住顺序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气道管理的基础上行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观察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血气分析结果、生命体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时间、VAP总发生率、VAP 1周内发生率、病死率、滞留物潜血(OB)试验阳性结果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时间(14.1±5.2)d、VAP总发生率33.3%、VAP 1周内发生率7.4%、OB试验阳性率16.7%、病死率7.4%,对照组分别为(8.9±3.8)d、37.0%、27.8%、3.7%、13.0%,两组VAP发生时间、VAP 1周内发生率、OB试验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33,χ^2=7.728、4.960,均P<0.05);两组血气分析结果、生命体征、VAP总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行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以延缓VAP的发生时间,降低VAP 1周内发生率,为患者抢救治疗创造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气囊上方持续低负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气囊上方持续低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q4h生理盐水5 ml冲洗引流,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气囊上冲洗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A组):常规吸痰,对气囊滞留物不做处理;囊上吸引组(B组):对气囊滞留物进行吸引,8h1次;记录2组患者3、6、9、12、15d气管切开气囊上和气囊下滞留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细菌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9d后,A组发生VAP的例数为4、6、9例,B组为0、1、2例。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囊上冲洗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护理效果。方法将ICU144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两组患者均收集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48h后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护理。方法:本文通过评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发生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空气净化与消毒、正规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加强人员管理等;积极有效的护理:呼吸机环路的消毒、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术、管饲护理、口腔护理等。结果: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发病率和降低病死率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曹李瑶  王丹阳 《中国医药》2011,6(12):1500-1501
目的 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28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的患者完全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1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吸痰技术,观察2组机械通气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VAP 24例,发生率为15.8%;对照组发生VAP 72例,发生率为52.9%.观察组VAP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90例E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呼吸机肺炎发生率为4.4%,对照组发生率为22.2%,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8.3±4.7)d,对照组为(11.8±6.1)d,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E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患者的呼吸道疾病、机械通气时间及留置鼻胃管相关(P<0.05)。结论 EICU机械通气患者长时间机械通气、留置鼻胃管等,均为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促使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何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7):141-142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的良好方法,以达到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的目的。方法将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0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行护理管理干预、体位护理干预、口腔护理干预、气道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危险因素分析,尽早给予护理干预,使呼吸机并发症的发生率由60%降至33%。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对机械通气>5d患者,效果明显。结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良好的预防及护理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原因,以便于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96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人工气道确诊为VAP的患者气囊上、气囊下滞留物(下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进行培养.2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护理方法及抗感染治疗方案,而试验组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用头皮针管做吸管吸净气囊上部滞留物并用0.2%呋喃西林溶液进行气囊上低压冲洗,至冲洗液清澈为止.观察2组病情变化及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对照组48例,发生VAP 15例,发生率31.25%;试验组48例中,仅5例(10.42%)发生VAP.2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口咽部、气囊上、下呼吸道各培养出22、21、15株细菌,试验组则分别为13、16、3株.结论 口腔、咽部气囊上分泌物是引起VAP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囊上分泌物中的细菌大多来源于口腔、咽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持续声门下吸引在ICU预防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是否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入住ICU行MV超过48 h患者分为观察组(持续声门下吸引组)和对照组(常规人工气道组),分析2组患者VAP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8.12%和48.39%,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6.9 d和9.7 d,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9 d和2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有效的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MV治疗时间,减少ICU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张淑清  秦志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4,(22):111-113,1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法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去除各种干扰因素,观察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所占比例、发生VAP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将分泌物留取1∽2 ml做隐血试验,记录两组隐血试验的阳性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对照组的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优于实验组。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均能有效防治VAP的发生,持续声门下吸引能保证分泌物被及时被抽吸出来,但容易导致气道黏膜的损伤出血,影响局部血供,间断声门下吸引对气道黏膜刺激较小,且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管理中使用间断声门下吸引法优于持续声门下吸引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ICU收治的9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0.12%洗必泰溶液配合可冲洗式牙刷刷洗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先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再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长。结果 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4.35%、18.28%,意向性分析(ITT)显示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8.33%、25.00%,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7.41±2.86)d、(11.24±3.18)d,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9.98±3.45)d、(12.96±4.0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联合气流冲击法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长。  相似文献   

14.
唐丽玲  袁莉萍  张鹏  吴郊峰  王箴 《安徽医药》2017,21(6):1062-1064
目的 比较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吸引法、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的病人4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气流冲击组和灌洗组.气流冲击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气流冲击的方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灌洗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声门下灌洗的方法,两组每日记录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情况,并在人工气道建立1、3、7 d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和声门下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病人1周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结果 灌洗组与气流组病人比较中3 d VAP发生率分别为15%、5%(P>0.05)、7 d VAP发生率分别为30%、15%(P>0.05),气囊上吸引量分别为(85.30±33.50)、(84.80±35.58) mL·d-1(P>0.05),呛咳发生次数分别为(6.36±1.33)、(4.60±1.83)次(P<0.01)、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5%、5%(P<0.05).结论 气管切开病人使用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法较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可以降低病人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研究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再插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23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气管插管采用带声门下吸引管气管导管,插管后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至拔管;对照组未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直至拔管。观察两组的5 d内脱机病例数及其VAP发生率、24 h内再插管率;5天以上脱机病例数及其VAP发生率、24 h内再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组的5 d内脱机患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5 d内脱机患者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5 d内脱机患者的24 h内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5 d以上脱机患者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5 d以上脱机患者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5 d以上脱机患者的24 h内再插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能降低VAP发生风险,但可能因气道损伤增高再插管率,尤其是对需机械通气较长时间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高危因素、致病菌及药敏特点,观察IVIG疗效,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机械通气时间≥48h的75例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上机时间与VAP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组与对照组对VAP治疗预后的影响。采用气道分泌物培养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VAP的发生率为81.3%,VAP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VAP组,差异有显著性;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VAP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2周、出生质量〉1500g的早产儿,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应用IVIG的VAP患儿治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缩短上机时间,应用IVIG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17.
魏君 《哈尔滨医药》2012,32(1):23-24
目的 比较不同口腔护理法对在ICU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42例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48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实验组采用改良口腔护理法(口腔刷洗法+口腔冲洗法)行口腔护理,观察两组机械通气2周后VAP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2周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口腔护理法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李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27-3028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89例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机械通气时间及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与VAP发生率的关系;对病原学分析采用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结果:有51例患儿发生VAP,发生率为57.3%。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7.1%,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不动杆菌为多见。VAP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VAP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能降低VAP的发生率。结论:VAP是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治VAP应重视消毒和无菌操作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