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214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组)与277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术中与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中转开腹14例(6.5%)。术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与3.6%(X^2=0.446,P〉0.05)。腹腔镜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出血、系膜出血、腹膜后气肿、吻合口破裂、直肠镜检并肠穿孔、阴道损伤及膈肌损伤各1例,直肠残端裂开2例;有7例予以中转开腹处理,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开腹手术组出现骶前大出血5例,直肠残端裂开与吻合口破裂各2例,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5%与36.8%(X^2=9.598,P〈0.01),其中并发肠梗阻分别为3.5%与6.5%(X^2=2.102,P〉0.05);吻合口瘘分别为2.0%与3.0%(X^2=0.089,P〉0.05);吻合口出血分别为5.8%与3.5%(X^2=1.064,P〉0.05);乳糜瘘分别为1.5%与2.5%(X^2=0.201,P〉0.05);肺部感染分别为7.0%与9.0%(X^2=0.635,P〉0.05);切口感染分别为5.5%与14.1%(X^2=4.978,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无异,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91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434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中转开腹48例(5.3%,48/910),其中36例(75.0%,36/48)系因肥胖或骨盆狭窄致手术操作及显露困难。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3%(185/910)和25.3%(110/434)(X^2=4.316,P〈0.05);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1%(3/145)和2.2%(2/93)(X^2=0.002,P〉0.05),吻合1:3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5/145)和4.3%(4/93)(X^2=0.113,P〉0.05),未造口亚组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1%(22/699)和1.0%(3/301)(X^2=3.993,P〈0.05),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6%(11/699)和2.3%(7/301)(X^2=0.673,P〉0.05);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3.4%(31/910)和5.8%(25/434)(X^2=4.077,P〈0.05);乳糜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8%(53/910)和3.7%(16/434)(X^2=2.757,P〉0.05,);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1.5%(14/910)和1.6%(7/434)(X^2=0.011,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20/910)和4.6%(20/434)(X^2=5.913,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6.4%(58/910)和10.6%(46/434)(X^2=7.349,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特别是前者术后肠梗阻、切VI感染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肿瘤切除完整性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1184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104例)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108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远切缘距离、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15.5枚/例比14.4枚/例)、远切缘平均距离(2.5 cm比2.1 cm)及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9%(2/104)比1.9%(20/10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0%和69.3%,开腹组分别为78.0%和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5%和81.2%,开腹组分别为87.6%和80.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腹腔镜手术肿瘤切除完整性和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4.
全直肠系膜切除并自主神经保留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Wang JP  Huang MJ  Song XM  Huang YH  Lan P  Cai GF  Zhou J  Tang YZ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3):1500-1502
目的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并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性功能、复发和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04年6月共105例行TME并保留自主神经的男性直肠癌患者(保留自主神经组)术后的随访资料,并与同期110例TME不保留自主神经的男性直肠癌患者(不保留自主神经组)术后的性功能、复发和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勃起障碍保留自主神经组33.3%(35/105),不保留自主神经组63.2%(68/1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466,P〈0.001)。射精障碍保留自主神经组43.8%(46/105),不保留自主神经组70.0%(77/1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15.053,P〈0.001)。保留自主神经组局部复发率7.6%(8/105),不保留自主神经组局部复发率5.5%(6/1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3,P=0.520)。5年生存率保留自主神经组为63.4%,不保留自主神经组为59.7%(P〉0.05)。结论TME并PANP的直肠癌根治术既能保证手术根治,同时术后性功能障碍率低,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直肠癌全直肠膜切除术(TME)与传统直肠癌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南方医院102例行TME手术治疗病人(TME组)和104例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病人(传统手术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TME组102例,其中75例行Dixon术,27例行Miles术;传统手术组104例,其中74例行Dixon术,30例行Miles术。TME组和传统手术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2%(10/98)和25.5%(75/98)(P<0.01),1年生存率分别为96.0%(96/100)和92.2%(94/102)(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6/988)和87.8%(86/98)(P<0.05)。两组的泌尿功能障碍分别为2.0%(2/98)和36.7%(36/98),性功能减退分别为7.1%(7/98)和46.9%(46/98),勃起障碍分别为2.8%(2/71)和61.4%(43/70),射精障碍分别为2.8%(2/71)和64.3%(45/70),阴道疼痛分别为10.3%(3/29)和86.2%(25/2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与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相比,TME可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6.
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位Ⅰ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低位Ⅰ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根治性手术138例,均按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手术原则进行;其中93例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45例行保肛手术;肿瘤局部切除术28例。局部复发率根治性手术者为5.1%(7/138),其中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为6.5%(6/93),保肛术组为2.2%(1/45);局部切除术组为17.9%(5/28)。X^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9)和手术方式(P=0.039)与局部复发相关。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组5年生存率为90.4%,保肛术组为95.5%。局部切除术组为82.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0)和局部复发(P=0.000)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00)。结论低位Ⅰ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复发率低、预后好。局部切除术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7.
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3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其中全胃切除术(TG组)326例,近侧胃大部切除术(PG组)187例。对2组患者的5、10年生存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TG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3.6%、24.5%,明显高于。PG组的33.9%、14.1%,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4.421、P<0.05,X^2=5.726、P<0.05)。TG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4.7%、3.1%,PG组分别为10.2%、2.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796、P>0.05,X^2=0.082、P>0.05)。结论对于肿瘤大于3.0cm或有淋巴结转移的Ⅲ期胃底贲门癌患者,应施行全胃切除术,以提高远期疗效。全胃切除术不但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能有效地防止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测量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49例中低位直肠癌标本的肿瘤浸润深度及直肠系膜厚度,计算直肠系膜浸润程度;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2.2%(6/49),远处转移率为26.5%(13/49)。直肠癌直肠系膜浸润程度Ⅰ度20例(40.8%),Ⅱ度13例(26.5%),Ⅲ度16例(32.7%),Ⅰ、Ⅱ、Ⅲ度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7.7%和31.3%(X^2=7.357,P=0.01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23.1%和50%(X^2=7.405,P=0.025);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0.9%、69.2%和28.6%(p=0.013)。直肠系膜浸润程度与肿瘤直径(X^2=6.849,P=0.033)、T分期(X^2=34.845,P=0.000)、N分期(X^2=17.266,P=0.002)有关。结论直肠系膜浸润程度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指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2年我院行局部切除术治疗42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结果:42例中有Tis期6例,T1期20例,T2期16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零,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随访中7例(16.7%)局部复发,包括T1期2例和T2期5例。χ^2检验显示,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直径、T分期与术后复发相关(P〈0.05)。本组总体5年生存率为83.3%,Tis、T1、T2期病变分别为100%、90.0%、68.8%。结论:早期(Tis、T1期)高中分化癌、具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无淋巴、血管浸润的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术可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案。T2期及以上的肿瘤应首选根治性手术。对不能忍受根治术者或拒行腹壁人工肛门者,无耐时,可考虑行姑息性局部切除术后加行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