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白燕慧  张明昌 《山东医药》2011,51(50):25-26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常规LASIK治疗近视后术眼6mm瞳孔直径下球差的变化情况。方法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36例(71眼,试验组),行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36例(71眼,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6mm瞳孔直径下术眼的球差。结果术前及术后1、3个月球差均方根值(RMS)试验组分别为0.13±0.11、0.30±0.05、0.32±0.01,对照组分别为0.14±0.12、0.38±0.09、0.41±0.01,两组术前比较P〉0.05,各组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术后比较P〈0.05。结论LASIK术后术眼球差持续上升,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比常规LASIK在减少球差上升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QUATRIX(crom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对比研究与零球差非球面IOL植入术后的视功能差异,以期为非球面IOL的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1例60眼,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5例30眼,植入-0.22μm球差QUATRIX非球面IOL,对照组26例30眼,植入零球差akreos AO(BaushLomb)非球面IOL。术后3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最佳矫正视力、5 mm瞳孔直径下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全眼球差及慧差、总高阶像差,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月,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对比敏感度在12、18周/度空间频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光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全眼球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慧差、总高阶像差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QUATRIX非球面IOL安全、植入方便,临床效果好,较零球差非球面IOL早期视觉质量好。如术前能明确患者角膜像差,个性化选择不同球差的非球面IOL,将更能有效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高阶像差分布的特点,探讨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年龄等因素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6~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38例(138只眼),使用IOL Master测量138例患者138只眼的眼轴长度,使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记录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前表面的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分别以角膜前表面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像差为因变量,将年龄、角膜Q值、角膜散光、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根据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将患者分为3组和两组,分别比较组间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角膜前表面彗差、球差和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P<0.05);角膜前表面球差和平均角膜曲率呈正相关(P<0.05);年龄与角膜前表面彗差、球差、三叶草像差均呈正相关(P<0.05);短眼轴低曲率组角膜前表面球差明显高于中眼轴组和长眼轴组(P<0.005);低曲率组与高曲率组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多种因素相关,术前需根据患者的角膜光学特性合理及个性化地选择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明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眼波前像差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行透明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2个月以上的28例远视眼患者及未行手术治疗的23例远视眼患者进行了波前像差和角膜地形图的检测,比较分析了4.2mm和6mm瞳孔直径者3~6阶(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和Zernike4阶球面像差的变化。结果:手术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比对照组增高40%。手术组全眼、角膜和眼内部(包括晶体和角膜后面)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和球面像差与矫正的屈光度无关。结论:透明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术增加了术眼的波前像差,降低了眼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G-FS-LASIK)治疗低度无散光近视患者术后的早期视觉质量。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中心行SMILE治疗的患者15例(30眼,SMILE组),行WG-FS-LASIK治疗的患者15例(30眼,WG-FS-LASIK组)。所有患者术前无散光且最佳矫正视力所需最低球镜度数均≤-3.00 D。于术前和术后1 d、1周、1个月测量视力、全眼像差(慧差、三叶草像差和球差)、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R)、可预测对比度视力(PVA)(包括PVA 100%、PVA 20%、PVA 9%)。比较两组观察指标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术后等效球镜、视力情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SI、SR、PVA 9%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WG-FS-LASIK组在术后1 d、1周、1个月的OSI水平均显著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角膜非球面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2008-03~07来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25例近视患者(共49只眼),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9~36岁;屈光度-0.50~-10.50 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BausE-Lomb公司生产的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对所有患者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测,收集每位患者常规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的角膜前表面Q值.将Q值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s-Howell法比较三组间Q值的差异.结果 近视患者LASIK术后1周的Q值与1个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但术前Q值与术后1周、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LASIK手术可使近视患者的角膜前表面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并角膜规则散光1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7例(158眼)分为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Toric组69例(92眼)联合植入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对照组48例(66眼)联合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视力、全眼散光、客观视觉质量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5.2月。术后3个月时,Toric组的全眼散光(0.65±0.38)D明显小于对照组(1.84±0.46)D,Toric组的裸眼视力(0.80±0.23)明显高于对照组(0.59±0.14),Toric组对比敏感度、MTF cut off值、100%对比度下视力、20%对比度下视力及患者主观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Toric组在末次随访时人工晶状体旋转(7.1±4.2)°。结论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可以为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主观、客观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 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波前像差数据.将波前像差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Game-Howell方法(方差不齐)或LSD法(方差齐性)比较六组间波前像差成份的差异.结果 总像差:(1)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不相同(P=0.000);(2)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彗差:(1)术前与术后1 d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及术后1 d分别与术后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球差:(1)术前与术后1天、1周、6个月无差异;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两间比较均无差异;(2)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术后1 d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在术前、术后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常规LASIK可明显减少总像差,但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总像差维持相对稳定,仅球差和彗差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 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并行二次手术的有69眼,按屈光度分为A组(-3.0D以下)、B组(-3.0~-6.0D)、C组(-6.0~-9.0D)、D组(-9.0以上)4组,将4组患者两次治疗前后的屈光度、间隔时间、激光切削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等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A、B、C、D各组回退发生率分别为0.21%、 0.61%、1.47%、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屈光回退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屈光不正度数越大,术后屈光回退程度就越高。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的屈光度回退与术前屈光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白内障患者植入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视觉质量,为人工晶状体的个性化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例(31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12例(12眼):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Rayner 620H Spherical);B组19例(19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Rayner 920H Aspheric)。随诊1个月,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眼球差(SA)、总高阶像差(tHOA)、总彗差(TC)、总三叶草差(TT)、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结果两组术后UCVA、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两组术后全眼SA-均方根(R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OA-RMS、TC-RMS、TT-R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mm瞳孔直径下,两组术后SR、MTF(15~20 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m瞳孔直径下,两组术后SR、MTF(5~60 c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人群角膜球面像差情况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岁以上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8例,按年龄分为:A组(60~69岁)141例、B组(70~79岁)240例及C组(80~90岁)117例。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入选患者白内障手术前的角膜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Zernike分析计算中心为角膜顶点,直径为6 mm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总角膜球面像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498例患者的右眼为研究对象,其中495只眼(99.39%)的角膜前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为正值,3只眼(0.61%)为负值;494只眼的(99.19%)的后表面球差值为负值,4只眼(0.81%)为正值;单样本K-S检验,前表面膜球差、后表面膜球差、总角膜球差均呈正态分布;三组角膜屈光力值、后表面屈光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差异显著(P<0.05);年龄与角膜屈光力值、后表面屈光力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403例双眼入选患者的左右眼之间后表面屈光力值之间差异显著(P<0.01);两眼间各参数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60岁以上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人群的角膜球面像差均值大于普通人群,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前表面及总角膜球差逐渐增大,后表面负性球差逐渐减小,各角膜球面像差参数在双眼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屈光度与高阶像差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8~2010-02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60例(120眼),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8~40(21.2±7.4)岁。使用美国AMO公司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采集每位患者双眼的波前像差数据,将屈光参差患者双眼数据分别列入高屈光度数眼组[等效球镜为(-4.81±1.79)DS]和低屈光度数眼组[等效球镜为(-2.44±1.78)DS]。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别对高屈光度数眼组和低屈光度数眼组的屈光度和其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HOA)、彗差(Coma)、三叶草像差(Trefoil)、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屈光度数组与低屈光度数组的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37±0.15)μm、(0.37±0.14)μm;彗差分别为(0.21±0.14)μm、(0.19±0.11)μm;三叶草像差分别为(0.16±0.10)μm、(0.17±0.12)μm;球差分别为(0.11±0.14)μm、(0.12±0.17)μm。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提示:仅高度数眼组的屈光度与其总高阶像差存在相关性(r=-0.275,P0.033),其余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的高度数眼与其总高阶像差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张泳  褚仁远 《山东医药》2011,51(50):94-95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仪Zyvave与角膜地形图OrbscanⅡ于暗光下测量瞳孔直径的结果。方法符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条件的近视患者94例,近视球镜(-5.53±2.30)D,散光(-0.87±0.53)D。分别采用Zywave和OrbscanⅡ于暗光下测量瞳孔直径。结果Zywave测量的瞳孔直径为(6.20±1.01)mm,OrbscanⅡ测量瞳孔直径为(4.71±0.87)mm,两种结果相比,P〈0.05。结论与角膜地形图相比,暗光下波前像差仪Zywave对瞳孔直径的测量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波前像差特征.方法 抽取2008-03~07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105例近视患者,其中男54例,女51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的波前像差数据.将近视患者按低、中、高度近视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三组间波前像差的差异.结果 低、中、高度近视三组问的总像差两两之间均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44,P<0.01),并且近视程度越高,总像差越大.而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彗差、球差等四项数据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近视组波前像差成分中,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彗差、球差这四项指标的数值在各组中均呈依次降低.结论 近视患者的总像差随着近视程度而增大,但高阶像差具有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对366例667眼中、低度近视及散光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3.86±1.27D(-1.50~-6.00D),散光-1.13±0.72D(-0.25~-2.50D).术后对患者的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K值、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内压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98.50%眼裸眼视力≥1.0,100%眼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屈光度球镜+0.49±0.31D(-0.25~+1.00D),散光-0.45±0.21D(0~-0.75D);角膜屈光力K值较术前平均下降4.23±1.85D;角膜中央厚度比术前平均薄38.51±19.32μm;眼内压读数较术前平均下降0.52±0.12kPa.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屈光度稳定.认为LASIK是治疗中低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点扩散函数变化规律.方法 抽取2008-03~07到广西视光中心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35例近视患者(共70只眼),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6~36岁;屈光度-0.50~-10.50DS(等效球镜).采用美国VISX公司生产的WaveScan波前像差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波前像差检测,收集每位患者常规LASIK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共六个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数据.将点扩散函数数据按检测时间分组后,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比较六组间点扩散函数值的差异.结果 35例近视患者术后早期的波前像差检测结果 显示,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检测时间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点扩散函数值在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点扩散函数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ASIK手术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术后早期近视患者的点扩散函数值维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比飞秒激光手术和板层刀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远期疗效。方法选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组病例各200例,分析术后6个月后的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角膜板层刀组有效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为(0.98±0.20),飞秒激光组有效指数为(1.02±0.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角膜板层刀组为(0.44±0.22)D,飞秒激光组为(0.14±0.22)D,两组间的等效球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像差变化对比,飞秒激光组总像差为0.50,球差为0.56,慧差为0.16,三叶草为0.12;角膜板层刀组总像差为0.43,球差为0.48,慧差为0.19,三叶草为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LASIK术后的远期视觉质量良好,都是主流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 5 6例 10 2眼行 L ASIK治疗近视 ,术前屈光度 - 6 .0 2± 2 .85 D(- 1.5 0~ - 9.5 0 D) ,散光 - 0 .48±0 .19D(0~ - 0 .75 D)。随机分为两组 , 组角膜瓣蒂部位于鼻侧 , 组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术后 3个月与术前相比 ,角膜散光均发生改变 (P<0 .0 1) , 组中原循规性角膜散光值下降 0 .2 2± 0 .10 D, 组中原循规性角膜散光值增加 0 .2 5± 0 .13D,散光轴无显著性改变。认为角膜瓣蒂部位置影响 L ASIK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蒂部位于上方时有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的趋势 ,位于鼻侧时有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LASIK治疗老视眼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庆文  秦涛  张桂菊  赵冉  韩数 《山东医药》2003,43(12):18-19
为探讨利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技术(LASIK)治疗老视眼的可行性,对9例(10眼)老视眼先采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然后应用准分子激光在角膜周边做光区大于5.5mm的远视切削,紧接着在角膜中央做光区为4.0mm的近视切削,以重塑角膜形状使之形成双焦点。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的近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手术前相比有权显著性差异(P<0.001);而远视力手术前后则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LASIK治疗老视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Q值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86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86例(172眼),其中右眼(观察组)行Q值引导一个体化LASIK切削程序,左眼(对照组)行标准LASIK切削程序,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Q值及视觉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Q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视觉生活质量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Q值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具有安全稳定、预测性强、患者视觉质量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