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宾川县食物中毒原因,分析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宾川县2007-2009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09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946人,死亡5人,病死率为0.53%。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3、4季度发生的起数占70.21%;中毒就餐场所以家庭和宴席较多,占总起数的63.83%;中毒原因以植物性中毒为主,共31起,占总起数的65.96%;中毒人数最多,影响面大的食物中毒事件是微生物性中毒,8起中毒655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9.24%;致死人的中毒事件是草乌中毒(2人)、毒蘑菇(2人)和沙门菌(1人)。结论误食有毒植物和植物加工不当是该县食物中毒发生频率高的原因,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草乌中毒和误食毒蘑菇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00-2009年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预防和控制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减少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危害,保护群众健康。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中毒原因、年度分布等方面,探索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结果 2000-2009年254篇文献报告全国27个省市共报道亚硝酸盐食物中毒201起,中毒人数2406人,死亡人数29人,病死率1.21%。卤肉作坊过量使用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误作为调味品使用中毒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93%,其中误用导致的中毒占43.6%,误用导致的死亡人数是总死亡人数的84.6%。2004年以后,全国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中山东省发生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首位。江苏、四川、山西、河南次之。结论亚硝酸盐过量使用、误用现象较普遍,是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食物中毒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四川省共报告食物中毒115起,总病例3 092人,死亡23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占63.48%,微生物性危害导致的食物中毒占39.13%。结论家庭及餐饮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危害在较长时间内将仍然是四川省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14-2018年武汉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武汉市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网络报告中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武汉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8起,中毒人数905人,死亡2例,食物中毒五年发病率为0.17次/万人年。食物中毒以不明原因为主,占41.67%。查明原因的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占29.17%。发病最高为7月、9月,占14.58%,2月无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集体食堂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占68.75%。中心城区食物中毒合计发病率高于远城区。结论 不明原因中毒是武汉市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蘑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集体食堂是主要场所。应加强武汉市主动监测,在高发场所进行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省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预防控制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河南省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3年河南省共上报食物中毒事件40起,中毒1 914人,死亡10人;第二、三季度是食物中毒事件高发季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物质和野生毒蘑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物质。结论有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农药、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对群众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以减少和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昭通市近10年来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昭通市2000-2009年食物中毒统计报表、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48起,中毒人数1 056人,死亡50例,病死率为4.74%,中毒发生以夏秋季为主,占87.50%。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占47.92%,发生场所以农村散发、集体食堂为主。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加大卫生监管力度,广泛宣传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有效地减少本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2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年深圳市食物中毒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15起,中毒病例167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1.28/10万。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6月和10-12月,共报告12起(占80.00%),涉及中毒病例132例(占79.04%)。多发生在集体食堂及饮食单位,共13起(占86.67%),涉及161例中毒病例(占96.41%);中毒食品以肉与肉制品、水产品为主,共计7起(占46.67%),涉及110例中毒病例(占65.87%)。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6起、99例),以沙门菌食物中毒最多(3起、61例)。结论应加强对市民、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宣教,加大监督、监管力度,提高处置能力,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游仙区食物中毒。方法对游仙区2008-06/2009-12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间、地域、责任单位、致病因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2008-06/2009-12游仙区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0起,中毒人数112人,无死亡病例;二、三季度为高发季节;中毒责任单位以农村饮食服务单位为主,占总数的60%;中毒致病因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率低,仅为40%;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现象较普遍。结论加强农村饮食单位的监管力度,规范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管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营口地区食物中毒发生变化趋势及发生原因,为制订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营口地区2002-2006年食物中毒资料,对营口地区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趋势、中毒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06年营口地区共发生食物中毒26起,中毒315人,死亡6人.第3季度食物中毒发生率占69.23%.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9起,中毒160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占61.54%.死亡病例中发生在农村家庭的占83.33%.结论 营口地区食物中毒以第3季度为高发季节,集体食堂和餐饮单位发生的起数和中毒人数为多,死亡病例以农村家庭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2002-2006年全省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湖南省2002-2006年食物中毒发生时间、地域、原因、引发事件的食物种类、致病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6年全省共发生食物中毒312起,中毒8231人,死亡52人,2003-2006年食物中毒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三季度为湖南省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发生原因以误食有毒物品为主;食物中毒高发区域在农村,占83.01%。结论建立和完善食物中毒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卫生监督,进一步提高公众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为制订食物中毒事件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4年广西各地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分布情况及致病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广西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98起、发病2 446人、死亡35人,年均发病率1.04/10万人、病死率1.43%。第二季度(30起,占30.61%;806人,占32.95%)及4月份(13起,占13.27%;406人,占16.60%)事件数、中毒人数最多,第四季度(2.46%)及12月份(12.50%)病死率最高;县乡镇、学校分别是中毒高发的地区和场所,中毒例数分别为806例(39.69%)和1 177例(48.12%);微生物类为最主要致病因素,导致1 483例食物中毒(60.63%),动物类因素病死率最高,达28.57%。 结论 广西食物中毒事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应针对高发时段、多发地区、易发场所和高危致病因子实施重点监管,综合施策,进一步遏制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暴发监测网络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5起,发病2 735例,死亡14例。第二、三季度是食物中毒事件和发病人数的高发季节。细菌性中的副溶血弧性菌和沙门氏菌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占总死亡人数的64.3%;其中发生在家庭内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数的78.6%。发病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餐饮服务单位,分别占总数的45.2%和48.4%。结论 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是在夏秋季节;细菌性致病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因素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地点在餐饮服务单位。针对以上我省食物中毒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04-2012年四川省食物中毒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4-2012年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以及影响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的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收集的2004-2012年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的原因以细菌性为主占31.0%,其次是有毒动植物性占28.4%,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病死率最高为7.9%;细菌性、有毒动植物和化学性食物中毒都是发生在夏秋季节,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率为78.8%,原因查明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四川省2004-2012年食物中毒的原因呈多样性,以夏秋季为多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四川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整理2015 - 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病例相关资料,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 - 2018年,四川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8 566例,死亡7例。6 - 10月是毒蕈中毒高发期,该期中毒例数、死亡例数分别占总数的90.96%(7 792/8 566)、100.00%(7/7)。报告中毒例数排前5位的市(州)依次为凉山州、成都市、宜宾市、泸州市、攀枝花市,以上5个市(州)合计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48.37%(4 143/8 566)。农民是毒蕈中毒主要人群,占比为55.99%(4 796/8 566)。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92.91%(7 959/8 566)的中毒病例发生于家庭。中毒病例临床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比为72.52%(6 212/8 566);7例死亡病例均为肝肾损伤型。结论 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重点地区食源性疾病监管、监测;提高相关专业机构对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及对毒蕈中毒病例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几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食物中毒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7年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按照中毒发生季节、发生场所、中毒食物种类、中毒原因等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共发生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80起,年均发生4~19起,中毒人数1727人,死亡23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53.5%;中毒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菜豆,共发生63起,占78.8%;毒蘑菇中毒引起人员死亡比例最高,占69.6%,其次为河豚鱼,占13.0%;中毒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集体食堂,所有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家庭。结论根据广州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高发人群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宣教,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方法 对2005-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大理州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20年大理州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1起,中毒4 096例,死亡37例,罹患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1.05%和0.90%。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无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12,P=0.150),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和11月。报告中毒人数最多的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占65.04%。主要致病因素为沙门氏菌,占28.17%。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分别占47.89%和96.40%。主要致病因素为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分别占16.90%和14.08%。群体性聚餐和家庭为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分别占36.62%和32.39%。结论 大理州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家庭是高发场所,病死率高,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是主要致死因素,应强化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做好宣教、监测、预警与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01—2006年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南省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2001—2006年湖南省食物中毒报表资料中,收集有关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全部个案报表按年度分布、季节分布、城乡分布、场所分布、中毒因子及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1—2006年湖南省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129起,中毒3249人,死亡34人,分别占湖南省同期食物中毒报告总数的37.83%、35.69%和58.62%,且病死率(1.05%)显著高于同期食物中毒总体病死率(0.62%)水平(P〈0.05)。主要中毒因子是有机磷(占39.53%)和毒鼠强(占37.98%);中毒场所以家庭为主(占51.94%),其次是集体食堂(占31.01%);误食(占58.14%)和人为投毒(占32.56%)是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农村发生中毒的起数(占83.72%)远高于城市;2003—2006年中毒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进一步加强对有关剧毒化学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道德法制观念、卫生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了解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10-2012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时间、发生场所、中毒原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深圳市2010-2012年共发生食物中毒54起,中毒人数610人,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二、三季度,共发生38起,占总起数的70.37%。以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占总起数的88.89%。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59.26%。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占75.0%。结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应加强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把食物中毒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上,并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