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评价国产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坎地沙坦酯16 mg/氢氯噻嗪12.5 mg)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2周清洗期后,进入坎地沙坦酯片8 mg单药治疗期,对4周后坐位血压未达标者(达标为血压<140/90 mmHg),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分别服用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复方坎地沙坦酯组,28例)或16 mg坎地沙坦酯片(坎地沙坦酯组,27例)治疗8周.比较两组服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变化.观察组内与组间服药前后的不同时段的血压变化,谷峰比值及血压平滑指数.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动态血压监测,两组基础指标比较无差异.复方坎地沙坦酯组与坎地沙坦酯组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全日平均值(24小时)、日间平均值(600~2200)、夜间平均值(2200~600)均明显下降,与同组基线值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复方坎地沙坦酯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全日平均值(24小时)、日间平均值(600~2200)、夜间平均值(2200~600)的降低幅度与坎地沙坦酯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服药谷峰比值(SBP/DBP)复方坎地沙坦酯组分别为99.36%(19.16/19.28 mmHg)和87.36%(10.14/11.61 mmHg),复方坎地沙坦酯组分别为54.42%(7.30/13.41 mmHg)和64.86%(6.43/9.91 mmHg).血压平滑指数(SBP/DBP)在复方坎地沙坦酯组为4.53/3.91,坎地沙坦酯组为1.29/1.52.结论复方坎地沙坦酯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复方制剂比单药降压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动态血压平均下降幅度日间>全天>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复方坎地沙坦酯控制血压更平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顿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和厄贝沙坦150mg;分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或厄贝沙坦150mg,晚7:00服用厄贝沙坦150mg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结果:服药4周后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24h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大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平均动脉压下降值显著大于顿服组(均P0.01);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h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1)。治疗后分服组有18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顿服组的4例(P0.01)。结论: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早晚分次给药与早晨顿服相比,降压效果更好、降压更加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坎地沙坦治疗,每天4mg。但A组患者早晨7:30服药,B组晚间7:30服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24h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比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均得到改善,B组夜间血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夜服用坎地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血压昼夜节律调节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同服药方法的降压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服药方法分为分服组与顿服组,各30例。顿服组给予80 mg/d代文、30 mg拜新同服用,服用时间为早7:00;分服组患者早、晚7:00各给予80 mg代文或者30 mg拜新同服用。治疗之前与治疗28天后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选取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分服组患者治疗28天后24 h平均动脉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24 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变化均优于顿服组患者;分服组患者治疗28天后夜间平均动脉压、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变化均优于顿服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晚分次给药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早间顿服,降压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降压药物种类和数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坎地沙坦的服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将157例经非洛地平和氢氯噻嗪治疗4周后复查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血压仍控制不理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于早晨加用坎地沙坦,B组于夜间睡前加用坎地沙坦;治疗随访8周后复查ABPM。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B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A组(均P0.01);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的变化幅度[(3.2±7.1)%比(-2.5±6.4)%]、夜间舒张压下降率的变化幅度[(5.9±7.2)%比(-0.5±6.8)%]高于A组(均P0.05)。B组非杓型血压比例下降38.8%,而A组增加7.2%(P0.01)。结论夜间服用坎地沙坦可更有效地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及24h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 mmHg和/或舒张压≥100 mmHg)60例,分别给予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A组)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B组)治疗,每组各30例,共治疗8周。监测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衰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均下降(P<0.05)。两组间相比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P<0.05),两组间相比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P<0.01);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内均无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组的降压疗效相当;奥美沙坦酯加氨氯地平组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奥美沙坦酯加氢氯噻嗪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于非杓型高血压的需要药物治疗的1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早晨7:00服药)和B组(晚上7:00服药)。两组均选用坎地沙坦4mg,用药8周后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问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比A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或夜间服用坎地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但夜间服药组在控制夜间收缩压和纠正血压昼夜节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服药方法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有效性和平稳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服药方法 对于高血压治疗有效性和平稳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对90例2级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晨服用非洛地平和缬沙坦组(A组30例,男15例,女15例),早晨服用缬沙坦晚上服非济地平组(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早晨服用非洛地平晚上服缬沙坦组(C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2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求得平滑指数等指标.结果 服药2周后,各组夜间时段及24 h的平均收缩压的下降值依此为:19.3、28.8、30.5、22.9、28.3及29.1 mm Hg(1 mm Hg=0.133 kPa).组间比较,A组0.05).夜间及24 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符组依次为:2.43,3.12,3.22及1.92,2.49,2.27,组间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A组0.05).结论 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显著,早晚分次服药较早晨顿服两种药物能更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早晚分次服药使夜间及24 h血压下降更平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轻-中度高血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利沙坦酯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监测诊室血压(CBP)、心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2周结束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治疗12周末,两组的诊室血压,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及夜间下降率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阿利沙坦酯降低白昼及诊室收缩压(SBP)和降低24 h、白昼、诊室收缩压幅度优于缬沙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舒张压(DBP)平均降压幅度、血压达标率、谷峰比值(T/P)及平滑指数(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均能自行缓解,但在引起转氨酶升高方面比较,阿利沙坦酯更安全。结论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坎地沙坦与福辛普利对高血压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前瞻性评估坎地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服用坎地沙坦4~8mg或福辛普利10~20mg共20周,服药前后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24h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谷峰比值、下一次给药前6h血压变化、降压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坎地沙坦和福辛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20周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和73%(P>0.05),坎地沙坦谷峰比值较福辛普利高(SBP:79%VS63%,P<0.05;DBP:79%vs62%P<0.05;),且较福辛普利具有更强的减低清晨2:00~8:00血压的作用(P<0.05)。坎地沙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结论坎地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可持续24h理想的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联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降压疗效及对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20例进行研究,采用系统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坎地沙坦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坎地沙坦联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峰值流速(PV)、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及超声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水平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MT及PV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MT及PV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IMT及P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T-ProBNP水平及超声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水平及部分超声检测结果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T-ProBNP、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E/A水平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较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进行治疗,降压效果显著,对心脏重构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睡前和晨起服药降压药物对糖尿病伴夜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48例,要求夜间收缩压≥120mm Hg(1mm Hg=0.133k Pa),随机分为两组,A组晨起服用降压药,B组睡前服药,治疗8周后转换至另外一组继续服药8周,评价治疗前后院内血压、动态血压,同时测量血肌酐、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收集尿样测量尿白蛋白、肌酐、钠、钾和渗透压。结果:睡前服药时夜间收缩压、24h收缩压、夜间舒张压、24h舒张压、夜间脉压差、24h脉压差、夜间平均动脉压、24h平均动脉压和院内脉压差均低于晨起服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前服药时CRP、尿肌酐和尿渗透压低于晨起服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纤维蛋白原、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尿钠、尿钾、尿蛋白/肌酐比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降压药时夜间血压、24h血压和CRP低于晨起服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对患者血压水平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的作用,探讨患者最佳服药方式。方法选择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睡前服药组,晨起服药组7∶00,睡前服药组晚8∶00早给予雷米普利5 mg/d口服,分别于6个月、12个月复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血压变化、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情况及晨峰血压。结果两组用药后24 h平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低于用药前(P0.05),但睡前服药组较晨起服药组晨峰血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均能达到降压效果,但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有利于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控制血压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14.
背景H型高血压是我国较为常见的高血压类型之一,占原发性高血压病的75%,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导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而伴随的高龄、基础疾病等使单一降压药物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高龄患者治疗需要考虑血压波动、血压节律变化等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时间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阿利沙坦酯和维生素B_(6)对高龄男性非杓型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高龄男性非杓型H型高血压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晨药组(n=53)和夜药组(n=53)。晨药组于每日上午8:00服用240 mg阿利沙坦酯联合10 mg维生素B_(6),夜药组于每日晚上20:00服用240 mg阿利沙坦酯联合10 mg维生素B_(6),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昼间(凌晨6:00至晚上20:00)、夜间(晚上20:00至次日凌晨6:00)、24 h收缩压、舒张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杓型高血压转变率,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FMD、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药组患者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血清Hcy水平低于晨药组(P<0.05)。治疗后夜药组出现杓型高血压29例(54.7%),晨药组出现杓型高血压13例(24.5%),夜药组患者杓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晨药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IVST、LVPWT、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间服用阿利沙坦酯联合维生素B6可有效纠正高龄男性非杓型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昼夜节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不会加重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  相似文献   

15.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与尿中微量白蛋白(mAIb)的关系,探讨早期肾功能 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例.测量24 h动态血压各参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尿mAIb后,根据24 h平均脉压分为A、B两组.A组68例,24 h平均脉压40~60 mm Hg(1 mm Hg=0.133kPa);B组72例,24 h平均脉压≥60 mm Hg.对两组动态血压、hs-CRP、血脂、病程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 析.结果 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昼问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尿mAIb、hs-CRP、LDL-C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尿mAIb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hs-CRP、LDL-C呈显著正相关.经病程校正后,尿mAIb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hs-CRP仍存在相关性(P<0.05), 与其他变量无相关性.结论 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可作为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降压平稳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收治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6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沙坦钾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治疗后血压平滑指数,并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24 h脉压、白昼SBP、白昼DBP、白昼脉压、夜间SBP、夜间DBP及夜间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DBP、24 h脉压、白昼DBP、夜间SBP及夜间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白昼SBP、白昼脉压及夜间DBP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白昼SBP、白昼DBP及夜间SBP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24 h SBP、白昼DBP、白昼脉压、夜间SBP及夜间脉压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BP平滑指数和DBP平滑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逊于氯沙坦钾片,但其能有效降低白昼脉压和夜间脉压,且降压作用更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盐酸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不同时间给药时降压疗效的差别。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将120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分为三组,分别为早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A组41例,男21例,女20例);早晨服用盐酸贝那普利晚上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组(B组39例,男20例,女19例);早晨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组(C组40例,男22例,女18例)。三组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15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平滑指数等指标。结果服药15天后,三组治疗前后比较,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24hSBP、24hDBP、24hMABP、dSBP、dDBP、dMABP、nDBP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B组nSBP、nMA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间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间nSBP、n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与C组间nMA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间应用ACEI类药物较早晨顿服两种药物及晨服ACEI类药物能更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且使夜间及24h血压下降更平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病人的降压疗效和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2例高血压伴IR的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坎地沙坦酯和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给予坎地沙坦酯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服药后餐后2h血糖、餐后2h胰岛素均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服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但治疗组收缩压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坎地沙坦酯和二甲双胍治疗高血压伴IR病人,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奥美沙坦治疗高血压晨峰血压(MBPS)的疗效。方法:103例原发性高血压MBPS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奥美沙坦(53例,20 mg/d)和苯磺酸氨氯地平(50例,5 mg/d)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做24 h动态血压监测,调整药物剂量和观测服药前后清晨血压变化。结果:2组药物治疗8周,24 h、白天、夜间及最后2~4 h平均血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奥美沙坦组最后2~4 h舒张压(DBP)的降低幅度大于氨氯地平组(19.3±11.8 vs 9.0±6.6 mmHg,P=0.031)。2组降晨峰血压(MBPS)的幅度相近,△收缩压(15.8±6.7 vs 17.0±6.8 mmHg,P0.05);△舒张压(12.8±5.9 vs 9.3±2.1 mmHg,P0.05)。2组治疗后脉率均稍有上升(3.4±1.8 vs 4.2±1.3次/min,P0.05)。2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滑指数(SI)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奥美沙坦酯能有效平稳的控制原发性高血压MBPS,奥美沙坦能强效抑制清晨舒张压的波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对47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A组)、50例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B组)及4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C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B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脉压(24 h 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高于C组(P均<0.05);同C组比较,A、B组存在更高的血压节律异常及晨峰现象(P均<0.05).B组24 h SBP、24hPP均高于A组(P均<0.05),A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高于B组(P<0.05).A组血压晨峰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脉压增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及血压晨峰现象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及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更多存在血压晨峰;脑梗死患者收缩压较冠心病患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