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五味子颗粒对AMI恢复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1AMI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应用扩冠、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药物,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五味子颗粒;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LVEF、LVESD、LVEDD;治疗1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LVESD、LVEDD均降低;但实验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大。结论五味子颗粒可以改善AMI恢复期患者的心功能,可用于AMI患者康复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脉压差(PP)与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141例AMI患者按入院时PP大小分为2组:A组PP小于4.0~5.3 kPa (30~40 mmHg)70例;B组PP大于6.6~8.0 kPa (50~60 mmHg)7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年龄、心功能、心率、血脂、性别、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差别. 结果:与PP小组相比,PP大组平均年龄大[(68.7±12.2)岁vs (62.6±12.2)岁],心功能差[(2.0±0.8)级vs (1.7±0.8)级],收缩压高[(17.8±1.9) kPa vs (14.4±2.0) kPa],舒张压高[(10.6±1.8) kPa vs (9.8±1.9) kPa],载脂蛋白B(apo B)高[(0.86±0.2) mg/L vs (0.72±0.2) mg/L], P<0.05~P<0.01,两组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女性比例高(35.2% vs 17.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6±0.8) mmol/L vs (2.49±0.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1±0.4) mmol/L vs (1.15±0.5) mmol/L]和载脂蛋白A(apo A)高[(1.10±0.4) mg/L vs (0.97±0.2) mg/L],P均<0.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心率[(82.3±19.8)次/min vs (78.0±20.1)次/min], 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在PP大组的AMI患者年龄大,心功能差,女性多,血脂紊乱多,收缩压和舒张压高. 相似文献
4.
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包括入院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004—2009年我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按入院时血糖水平分3组,A组<7.0 mmol/L,B组7.0~11.0mmol/L,C组>11.0 mmol/L,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分析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患者发生心功不全的比率呈增加趋势,血糖增高组射血分数均低于血糖<7.0 mmol/L组。结论:入院血糖<7.0 mmol/L、HbAlc<7%的AMI患者发生心功不全的比例较低,故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对AMI患者心功能的保护,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心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心功能的影响及特点。方法:将2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心率快慢分为4组,A组79例,心率〈70次/min;B组56例,心率70~79次/min;C组74例,心率80~89次/min;D组77例,心率≥90次/min,对比分析4组患者入院前后的临床特点。结果:随着心率的增加,心功能逐渐减退,发病至入院时间越来越长;溶栓率减少,而未通率增加,则死亡率增加。患者发病至入院的时间逐渐延长,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白细胞计数均逐渐增加,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结论:入院时心率快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病时间长,心功能差,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讨溶栓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AMI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3组:早期静脉溶栓组、延迟静脉溶栓组、晚期静脉溶栓组,未接受溶栓者为对照组。分别于AMI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急性期早期溶栓组、延迟溶栓组BNP及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溶栓组BNP及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早期溶栓组、延迟溶栓组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溶栓组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早期溶栓组、延迟溶栓组、晚期溶栓组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分析显示溶栓治疗时间与恢复期BNP值呈正相关(r=-0.6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3,P<0.05)。结论冠状动脉阻塞时间越长,心室功能恢复越延迟;早期实行静脉溶栓治疗,能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左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剂量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3年11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内服小剂量螺内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S)、左室等容松弛时间(LVRI)]、血流动力学超声指标[舒张期左室血流传播速度(VP)、左室收缩末期压力(VOP)]。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LVDD、LVS、LVRI相较对照组显著较优(P0.05);观察组VP、VOP相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内酯(安体舒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MI患者共45例,随机分为螺内酯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螺内酯(安体舒通)20 mg,每日2次,疗程12个月,对照组:除未服用螺内酯外,其他治疗包括溶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阿斯匹林等药物的应用,所有入选患者均于发病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观察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指标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和12个月时螺内酯组与对照组相比,LVEDD、LVESD均有明显降低(P<0.05和P<0.01),LVEF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螺内酯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心功能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5年1~12月入院的AMI患者157例,根据血清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41)和尿酸正常组(n=11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液检测指标、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及Grace危险评分,并分析U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体重指数(BMI)、合并高血压病比例、甘油三酯(TG)、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Grace评分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尿酸正常组高(P<0.05或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FS)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组尿酸水平与年龄、LDL-C、NT-ProBNP、Grace评分、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 AMI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更明显,院内死亡风险更高,提示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时NT-proBNP和Killip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并评价NT-proBNP的高低和3个月后其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90例(男51例,女39例,平均65.8岁),其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45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8例,静脉溶栓后补救性PCI患者16例,未予开通病变血管患者21例.急性期分析按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远期分析按NT-proBNP值分3组,分别为NT-proBNP<00pg/mL(A组),800pg/mL≤NT-proBNP≤8 000pg/mL(B组),NT-proBNP>8 000pg/mL(C组)3组.急性期分析比较各组间心肌酶峰值,EF值及NT-proBNP,远期分析比较不同NT-proBNP水平组别3个月内患者心衰入院治疗的病例人次数,EF值和⊿LVED.结果 急性期分析提示Killip I级组NT-roBNP值平均为1 253.6pg/mL,Killip II级组NT-proBNP值平均为4 582.1pg/mL,KillipⅢ级组NTproBNP值平均为8695.7 pg/mL,KilliplV级组NT-roBNP值平均为12 315.8pg/mL.远期分析提示A组3个月内患者心衰入院治疗的病历次数9人次,⊿ LVED平均为6mm,B组25人次,⊿LVED平均为11mm,C42人次,⊿LVDD平均为18mm.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时各Killip心功能级别下对应的NT-proBN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心功能越差,NT-proBNP值越高.而且NT-proBNP值越高患者3个月内因心衰再入院治疗的可能越高,且左室舒张内扩大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螺内酯(安体舒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螺内酯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螺内酯20mg/d,于治疗后6个月检测超声学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Tei指数,比较两组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超声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Tei指数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内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AMI患者,根据心电图T波检查分为直立组和倒置组,各64例。对比两组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并观察不同T波直立时间患者LVEF水平,探讨直立组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水平的关联性。结果直立组LVESV和LVEDV水平均低于倒置组,LVEF水平高于倒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1)。直立组不同T波直立恢复时间的LVE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波直立恢复时间0~12周LVEF水平高于T波直立恢复时间>12~24、>24~36、>36~4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Spearman分析,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T波直立恢复时间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动态监测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有助于评估AMI发生后心功能水平与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可为临床判断病情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效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的关键,选择正确的再灌注治疗策略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再灌注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溶栓和介入两种,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在AMI再灌注治疗中极少采用。直接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90%以上AMI患者适合;而近1/3患者有溶栓治疗的相对或绝对禁忌征。直接PCI治疗血管再通率高达90%以上,对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与其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AMI患者,依据心电图T波动态分为A组(直立,38例)和B组(倒置,42例)。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A组不同T波恢复直立时间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A组T波恢复直立时间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组LVEDV、LVESV水平低于B组,LVEF水平高于B组(P<0.05);A组心电图T波恢复直立时间越短,LVEF水平越高,LVEDV、LVESV水平越低(P<0.05);A组患者心电图T波恢复直立时间与LVE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LVEDV、LVESV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心功能与心电图T波变化密切相关,监测心电图T波动态变化,可评估心功能,预测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率振荡(HRT)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并发室性早搏的AMI患者110例,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计算其早期振荡(TO)和振荡斜率(TS),观察住院后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院时6min步行距离,根据不同LVEF水平及6min步行距离分两组,分析TO和TS水平与它们的关系.结果:LVEF水平正常组(A组)TO明显低于LVEF水平异常组(B组),6min步行距离>300m组(C组)TO明显低于6min步行距离<300m组(D组),两组间TS水平侧相反.结论:HRT与心功不全程度明显相关,HRT可能作为评价心力衰竭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根据RHR分为心率正常组RHR1(RHR〈80次/分)19例和心率增快组RHR2(RHR≥80次/分)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结果入院时未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RHR1组的心功能好于RHR2组(P〈0.05);应用倍他乐克后,RHR1组的19例患者及RHR2组的41例患者的心功能均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降低静息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后不同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 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将108例按等待时间分为:AMI 后Ⅰ组(<6 h)54例,Ⅱ组(6~12 h)20例和Ⅲ组(12~24 h)34例。于PCI术后3 d、0.5 a 及1 a 分别行超声检查,测定左室舒末内径(End Diastolic,ED)及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了解左心功能的状况。结果3组在术后3d内左心功能检查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在术后0.5 a行超声心动图检查,EF、ED具有显著性差异;3组在术后1 a检查,Ⅰ组ED明显低于Ⅱ组、Ⅲ组,Ⅰ组EF明显高于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AMI后PCI等待时间越短则患者心功能恢复越好;AMI患者PCI术后左室心收缩功能有着明显中远期疗效,早期心功能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脉压 (PP)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连续住院明确诊断 (按WHO标准 )AMI患者 14 1例 ,选择血压资料完整的病例 13 4例 ,年龄 3 7~ 95岁 ,平均 ( 67± 15 )岁 ,分成心衰组 3 5例 ,死亡组 2 6例 ,心功能正常 (非心衰组 ) 73例。分析AMI早期PP、SBP、DBP的变化。结果 心衰组PP( 5 8± 12 )mmHg ,明显高于非心衰组 ( 5 3± 6)mmHg ,P <0 0 2。死亡组PP( 3 7± 10 )mmHg ,显著低于心衰组和非心衰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PP升高是心衰发生的高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PP下降是死亡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心功能按Killip分级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分为4组,测定各组血清Cys C水平,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患者的病死率和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结果:Killip I级29例CysC水平为1.26±0.37mg/L,Killip II、III级52例CysC水平为1.59±0.41mg/L,Killip IV级11例CysC水平为1.90±0.48mg/L。血清Cys C水平LVEDD≤60mm组41例患者1.18±0.20mg/L,LVEDD>60mm组51例患者1.45±0.36mg/L,LVEDD≤60mm组明显低于LVEDD>6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72);血清Cys C水平LVEF≥40%组49例患者1.28±0.29mg/L,LVEF<40%组43例患者1.57±0.32mg/L,LVEF≥40%组明显低于LVEF<40%组(P<0.05,t=2.81);血清Cys C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315,P<0.05),血清Cys C与LVEDD呈正相关关系(r=0.490,P<0.05)。高血清Cys C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出院6个月病死率以及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均升高(P<0.05)。结论:Cys C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