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市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CCMD-3对本院关爱病区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7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未婚、离婚、邻近省市户籍、无工作者居多,公安部门送入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而精神病复发居多,精神分裂症为主,伤人毁物、脏臭流浪居多,大多伴躯体疾病,救助站和慢病院接出院居多。虽然家属接出院占33.6%例,但家属承担费用仅占14.8%,医院承担医疗费用66.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影响了社会和谐,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精神卫生立法是精神科目前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救助站送入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对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1年内新疆静宁医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34例进行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流浪在街头,病史不详,患传染病机率高,文化程度低者居多,由救助站送回者居多。留在医院的病人影响医院床位周转率,增加了社会的负担。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给诊治及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收治的社会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表,调查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情况.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与婚姻状况无明显关联,以农民及无业人员居多,以本地户口居多,诊断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合并躯体疾病者多,住院时间走两个极端,住院费用少,出院方式以救助站送回居多.结论:家庭关注不够,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流浪精神分裂症和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因素的差异。方法:对20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0例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因素用自编《流浪精神病人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以外省及邻近市县、未婚、无业者居多,精神病复发、110警察送入、毁物伤人、言行紊乱显著性高于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组(P<0.01);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方式以救助站和自动出院为主。结论: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因素与非流浪精神病患者有明显差异,需有针对性地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8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出院1年后电话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8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出院1年后的生活及康复情况。方法:以2007年期间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后由家属接出院的86例精神病患者为对象,用自编的调查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电话随访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家属接出院后返回农村者62.8%,出院后不知去向者23.3%,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79.0%,间断治疗者29.1%,不再接受治疗的26.7%,无家属照顾生活的16.3%,无所事事的57.0%,肇事肇祸行为1级以上的31.4%,精神症状仍明显存在或加重的70.1%,社会支持较低。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去向不明者多,生活状况较差,无工作者多,坚持治疗者少,获得社会支持少,康复情况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流浪精神病人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贵阳市住院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现状,探索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办法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1996年6月~2006年8月入院的1 078例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一般情况调查,统计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人来源、入住原因、合并躯体疾病、诊断、出院方式等,采用CCMD-Ⅲ诊断标准,并对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人(1 078例),占10年来住院患者的比例为8.84%,其中男性(550例)稍高于女性(528例),平均年龄为37.7岁,由公安送入者占95%,救助站送入者占5%.入院原因依次为流浪街头、行为紊乱、伤人毁物、赤身裸体等.1 078例经治疗1~2周后出院,出院方式几乎均为送交送人单位.所有病人中,合并躯体性疾病158例(占14.7%),诊断精神分裂症居多(718例,占67%),其次为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应激障碍、癫痫等(360例,占33%).所有病例均受到规范化培训的精神专科医疗救助,未出现任何医疗意外事故,并且探索出了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由于多种原因,不少精神病人流浪街头,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及城市容貌,不但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而且给本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在流浪精神病人救助过程中,遇到医疗、法律、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现行法规中难以找到解决依据.结论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管理,需政府、公安、司法、财政等多系统、多部门协同解决,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造福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精神卫生立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我院101例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与思考,探索依法加强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减少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措施.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5年收治的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思考.结果: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户籍大多为本地户口,经过诊断后的初步治疗,多数找到家庭,由于病情原因,无名或不详占有一定比例,诊断大多为精神分裂症.出院方式以救助站送回居多,家属主动接回占有一定比例,部分滞留在院.结论:我院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家庭重视、关怀、关注尚需加强,家庭应有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148例进行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148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年龄以25岁~50岁最多,入院原因以乞讨流浪为主,其次有言语行为怪异、伤人毁物等;入院诊断显示精神分裂症最多,其次为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经过临床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住院时间2 d~78 d,平均(8.6±1.3)d,最终救助站遣返原籍最多,其次为家属接出院,剩余无法查清身源或找不到家属,病情稳定后送至福利院管理,住院期间无1例死亡.结论 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比较常见,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且以成年人为主.政府需加大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力度,建立相应的福利院或收容点,及时制定政策与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22例人住我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流浪患者中以男性、有职业、籍贯为外省者占绝大多数,但姓名、年龄与既往史不详者约占入院流浪患者总数的1/3~1/4;人院的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伤人毁物、扰乱交通以及言行紊乱者比例明显较高;按CCMD-3标准,能明确诊断者中以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比例较高,但有约1/4的患者因病史资料不详而不能明确诊断;离院方式以救助站护送回原籍地和家属接走为主,但滞留在院的比例仍有15.76%;52.25%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骨折等占前几位。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对自身及社会的危害极大,合并躯体疾病多见,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55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5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青壮年单身较多,受教育时间短,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情感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85%,患有躯体疾病比例高.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9.09%,治愈率10.91%,由家属接走或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回原籍.精神症状无改变、无法查清身源,由市救助管理站统一接回或送市敬老院集中安置占10.91%.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①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②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力.③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疾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遣返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疾病防治法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相似文献   

12.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情况的分析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相似文献   

13.
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护理难点及护理应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护理难点,进一步研究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129例女性流浪救助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年来救助的女性流浪救助患者(129人)占同期住院精神病患者(5 535人)的比例为2.3%.占同期所有流浪精神病患者(215人)的比例为60%.所有女性流浪救助患者均受到良好的治疗与护理.结论:女性救助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流浪在街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加强对该类群体的救助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我区精神病发病的特点及可能采取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入院的精神病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收治季节、入院形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年来我院共收入院精神病患者696例,其中,流浪精神病患者339例(无家可归的收容患者),占48%;社会对象367例(有经济来源的自费患者),占52%。结论: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是民政系统精神病院的重要任务之一,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少霞  谢益潮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35-2936
目的:分析在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新涌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49名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住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中以男性、广东省外的青年为主,大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既往有精神障碍史,67%合并有躯体疾病,病情稳定后大部分为家人接领或救助出院。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复杂,与社会安全、和谐幸福息息相关,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孙远  罗炳华  刘成华  黄群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407-407,403,408
目的:了解贵阳市住院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现状,探索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办法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1996年6月~2006年8月入院的l078例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一般情况调查,统计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人来源、入住原因、合并躯体疾病、诊断、出院方式等,采用CCMD-Ⅲ诊断标准,并对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人(1078例),占lO年来住院患者的比例为8.84%,其中男性(550例)稍高于女性(528例),平均年龄为37.7岁,由公安送入者占95%,救助站送入者占5%。入院原因依次为流浪街头、行为紊乱、伤人毁物、赤身裸体等。1078例经治疗1~2周后出院,出院方式几乎均为送交送入单位。所有病人中,合并躯体性疾病158例(占14.7%),诊断精神分裂症居多(718例,占67%),其次为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应激障碍、癫痫等(360例,占33%)。所有病例均受到规范化培训的精神专科医疗救助,未出现任何医疗意外事故,并且探索出了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由于多种原因,不少精神病人流浪街头,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及城市容貌,不但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而且给本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在流浪精神病人救助过程中,遇到医疗、法律、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现行法规中难以找到解决依据。结论: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管理,需政府、公安、司法、财政等多系统、多部门协同解决,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造福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精神卫生立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体化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80例重性精神病息者实施精神病医院-社区-民警-家属-体化管理,内容包括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强化家属看护的培训,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监护、防治及社区管理.结果 开展一体化管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监护率由52,5%提高到97.5%,病情好转率由33.8%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入院出院方式。方法:对2007-2010年由宜昌市社会救助站、"110"警察送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遭受生活事件较多,肇事率较高,病种多,诊断难,病情重,入院时表现以行为障碍及阳性症状为主,疗效相对差,社会危害大。结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应多方协作,加强管理及投入,促进患者康复,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住院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评估、探讨其临床特点,并制定护理对策.方法:以2009年7月5日到2010年8月5日期间,对精神科封闭病房年龄>45岁,病程>5年的72例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次数、病程、症状、诊断、合并躯体疾病诊断、用药情况、生活自理程度、家属探视频度、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进行调查.结果:77.78%的患者以阴性精神症状为主.躯体疾病共患率为59.72%,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占80.56%.生活自理缺陷者占63.14%,家属对患者关心严重不足.结论:慢性精神病患者躯体、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应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措施,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真正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1年3月26日为时间节点,对住我院324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181例,女性143例)的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16.7%;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55.2%,以利培酮最常用(28.4%);联用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者27.8%,以利培酮联用氯丙嗪最常用(10.8%);联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者0.3%。②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排在前3位的是:利培酮,氯丙嗪,舒必利,无重大剂量用药者。③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者9.3%,使用情感稳定剂者9.6%,使用抗抑郁药者0.9%。结论:本调查提示目前我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规范合理,氯丙嗪等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率仍较高,与相关经费投入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