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颖 《吉林医学》2008,29(11):939-940
目的: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诊断标准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只能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进行鉴别,逐一排除后做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也可以进行试验性诊断。结果:对轻度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3d,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的50%,占85.7%。中重度母乳性黄疸:对于胆红素在256.5~342.0μmol/L之间的中重度患儿,停止母乳喂养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配合药物治疗,血胆红素降至原来安全范围。结论:母乳性黄疸其主要特点是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临床分早发型与迟发型。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一般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iaundiee,BMJ)由美国人Arias及Gartner等于1960年首先报道,近年来由于大力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疽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我院儿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因皮肤黄染就诊的患儿536例,由于其他疾病就诊的黄疸患儿未在此列,其中172例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占32.1%,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触摸护理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05~2015-05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黄疸消退时间、大便转黄时间、吃奶次数明显要比对照组更快更好,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抚触护理能够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患儿,能够加快其病情的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母乳性黄疸患儿胆汁中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婴儿十二指肠引流管和引流技术收集12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干预前后胆汁,检测胆汁中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和胆汁酸(TBA)浓度,并与血清中TB、DB、TBA对照分析.结果 12例干预前母乳性黄疸患儿胆汁中TB、DB和TBA分别为(172.1±98.2)μmol/L、(105.6±60.0)μmol/L、(561.2±104.2)μmol/L;干预后12例胆汁TB、DB和TBA分别为(180.2±88.6)μmol/L、(106.8±70.0)μmol/L、(580.3±84.2)μmol/L,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母乳性黄疸患儿胆汁中TB、DB和TBA浓度正常,提示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和胆汁酸摄取、转运、排泄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病因、高胆程度及光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3月4年住院患儿360例进行分析。结果:360例高胆患儿中,母乳性黄疸187例(51.9%).ABO血型不合溶血31例(8.6%),围产相关因素56例(15.6%),感染相关因素74例(20.6%),其他12例(3.3%)。以母乳性黄疸发病率最高(51.9%),以母乳性黄疸和ABO血型不合溶血致重度黄疸比例最高,分别占27.8%和25.8%。母乳性黄疸平均每例患儿所需累计光疗时间为10.5小时远低于ABO血型不合溶血(49小时)及感染相关因素(39.2小时)所致黄疸。结论:母乳性黄疸为新生儿高胆血症住院患儿的主要病因,母乳性黄疸和ABO溶血所致黄疸重度比例最高,以蓝光治疗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爱婴医院的推广普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得到广泛认可,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为进一步提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现对35例母乳性黄疸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儿科共诊治母乳性黄疸患儿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均为足月儿,胎龄39±0.8周;顺产18例,剖宫产17例,其中催产素助产5例。就诊日龄6~47天。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皮肤粘膜  相似文献   

7.
吴惠兰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13-913,936
目的初步探讨母乳性黄疸(BMJ)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方法对50例BMJ患儿采用重氮2,4二氯苯胺比色法测定IBI值,采用循环酶法测定TBA水平。结果血清中TBA水平越高,IBI值越高,TBA水平降低,IBI值下降,IBI值与TBA值水平呈正相关,母乳性黄疸的疗效与血清TBA水平有关系。结论TBA肠肝循环增加,是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而且TBA的水平影响BMJ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根据不同的血胆红素值进行不同方案的疗效分析.方法:对34例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分为A、B、C3组,分别以中药、中西药、中西药加蓝光照射治疗.结果:三组治疗5天后复查,血胆红素均下降30%~50%,无1例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母乳性黄疸,可根据血胆红素的不同值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开展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观察 96例住院患儿 ,4 5例停母乳改配方奶 ,5 1例静脉滴注茵栀黄 ,血清总胆红素 >2 2 0 6 μmol/L者蓝光治疗 ,对出院时黄疸未完全消退者进行随访。结果 ,经治疗后 4 8h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96h下降明显 ,出院随访患儿黄疸逐渐消退。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 ,积极干预可加速退黄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患儿体液免疫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体液免疫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观察组选择母乳性黄疸患儿38例.按血清胆红索水平分为A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和B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对照组选择健康儿40例为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3。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结果B组CD23、IgA、IgG、IgM明显低于A组及C组(P〈0.01).A组CD23、IgA、IgG、IgM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稍增高即可降低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汤明旭  ;王凤东 《医学综述》2014,(16):2968-2970
随着母乳喂养日益受到重视,母乳喂养得到普遍的推广,母乳性黄疸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跃居为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原因。虽然患儿大多预后良好,但严重者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由于人们对母乳喂养产生的错误认识,引起临床医师及社会的重视。该文对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诊治及预防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苏晓谦  蒋晓梅 《当代医学》2011,17(18):58-59
目的观察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探讨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7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对照组(n=28)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n=42)患儿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蓝光照射、口服妈咪爱辅助治疗,检测患儿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均下降,对照组患儿的胆红素每日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黄染消退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5d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22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5.2%(40/42),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5.0%(21/28),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2~5d出现黄疸且不退,主要是巩膜、皮肤出现黄染,无其他全身症状,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方案为药物治疗加上蓝光照射、口服妈咪爱辅助治疗,可显著加速胆红素的分解、排泄过程,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与胆汁酸水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幼萍 《华夏医学》2005,18(3):411-412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BMJ)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与血清胆汁酸(TBA)水平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方法:对40例BMJ患儿采用重氮2,4二氯苯胺比色法测定IBI值,采用酶法测定TBA水平。结果:血清中TBA水平越高,IBI值越高,TBA水平降低,IBI值下降,IBI值与TBA值水平呈正相关。结论:TBA肠肝循环增加,是引起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原因所致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38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末梢血胆红素监测。结果:围产因素占228%、新生儿溶血占178%、感染因素占194%、母乳性黄疸占144%、不明原因者占215%、其它原因占42%。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出现最早,峰值最高,重度黄疸的比例最大;围产因素次之,感染因素所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多为早期感染,病程较短,与治疗是否及时、感染程度有关;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最晚,病程最长;不明原因组黄疸的特点与生理性黄疸有一定的相似,认为可能包括部分“生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15.
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其中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自提倡纯母乳喂养以来,母乳性黄疸逐渐成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1],因此,我们对五家渠地区2008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150例发生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结果显示妈咪爱联合苯巴比妥能有效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母乳性黄疸患儿30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为治疗肠道微生态制剂,B组为肠道微生态制剂加婴儿健脾口服液,C组为对照组.结果:A组高胆发生率为12%,B组高胆发生率为6%,C组为20%,干预组和联合干预组减少了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严重程度和高胆的发生率.母乳性黄疸消退时间干预组和联合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肠道微生态制剂和婴儿健脾口服液的联合运用减少了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严重程度和高胆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贝飞达、思密达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效果。方法:将63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加用贝飞达、思密达口服。结果:两组治疗后第3天、第7天血间接胆红素平均下降分别为治疗组144.6μmol/L、268.4μmol/L,对照组84.1μmol/L、142.1μmol/L,差异显著。结论:贝飞达、思密达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喂养方式干扰母乳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英伟  郝冰  刘红 《医学综述》2011,17(7):1108-1109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家庭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选自我科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经门诊符合母乳黄疸的患儿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继续喂养经过处理的母乳3 d,对照组停止母乳喂养3 d,改为人工喂养。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值、治疗后每日经皮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恢复到正常值的天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续喂养经过处理的母乳胆红素值下降到理想水平,又保证了患儿母乳喂养的优点,是一种简便、安全、易行、家长及小儿易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微量胆红素监测母乳性黄疸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母乳性黄疸血胆红素的变化特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3月~1996年10月母乳性黄疸患儿22例,进行微量胆红素(MB)动态监测和出院随访。结果: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2d~4d,MB20513μmol/L~42662μmol/L、>20513μmol/L者占64%(14/22),黄疸高峰时间在3d~31d,持续时间17d~76d。结论:母乳性黄疸的血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而且黄疸高峰时间出现晚,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提示血胆红素浓度监测可以早期发现由于母乳喂养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收住我院的36例母乳性黄疸患儿,从其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