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藤类苗药治病的医药规律,通过查阅文献、民间走访,收集藤类苗物97味,选取苗医应用藤类苗药治病的有效验方316首,对所用药物及治疗病症加以整理分析。结果表明,60%的藤类苗药具祛风除湿、通气止痛、活血散瘀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类疾病;32.6%的验方可治疗风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疾病。说明苗医应用藤类苗药治病的规律与藤类药物多具"舒通筋脉,通气散血"功效的认识吻合,为丰富苗医药理论和藤类药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藤类药治疗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某某,女,52岁。2004年8月13日初诊。  相似文献   

3.
<正>李济仁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传承人,是当代新安医学代表医家。他提出“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的新安医学发展十六字方针,尤其强调中医临床是中医药传承几千年的灵魂所在。他在痹证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其治痹专著《痹证通论》备受业界好评。痹证也称痹病,多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类疾患,  相似文献   

4.
夏天卫  张超  姚晨  沈计荣 《中医药导报》2019,25(15):126-129
痹证为临证常见病,历代医家多重用乌附类和虫类治疗。沈计荣认为辨治痹证整体上应遵循叶天士"以通为用"、费伯雄"醇正和缓"的原则,同时推陈出新,通过妙用、重用、联用8种藤类药(鸡血藤、忍冬藤、雷公藤、宽筋藤、石楠藤、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将局部"以通为用"、整体"醇正和缓"、方证"寒热对应"连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消渴痹证由慢性高血糖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以"凉、麻、痛、痿"为特点的对称性多神经病变,病机与消渴日久,阴伤气耗,正虚邪恋,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有关,而阴虚、血瘀、糖毒皆能化生风邪,治疗时应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或中药)的基础上加上治"风"药。但消渴痹证为顽疾,非一般治"风"药可达,结合络脉学说、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同一性及取象比类思维,引入"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善治风疾"的藤类风药治疗消渴痹证,临床效果独特。一则作为引经药,引药物直达脉络;一则加强祛风通络止痛之功,实为点睛之处。  相似文献   

6.
苗药治疗痹证疼痛5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贵州高原苗岭天然草药治疗本病,疗程短、疗效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延萍主任认为治疗痹证当遵循以通为用,重在辨识"寒热、表里、虚实",以"搜风活血"为法,擅用虫藤类药联合治疗痹证。文章以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为例系统阐述李延萍主任的治疗特色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藤类药的分类及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认为 ,痹证是因为风寒湿邪侵及经络 ,日久导致血脉痹阻 ,或邪气郁久化热而致 ,故治疗应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而许多藤类药 ,恰有此功效 ,《本草汇言》云 :“凡藤蔓之属 ,皆可通经入络。”兹就藤类药功效与运用分以下五类 ,试述之 :1 温通散寒类 本类药物较多 ,治疗风湿痛的藤类药多是性质偏于辛温燥热的 ,这也是为什么治疗风湿病的方中多配伍甘缓柔润药物的原因。如现在临床上治疗风湿病疗效得到广泛承认的雷公藤 ,自1969年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报道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取得疗效后[1] ,迄今对雷公藤的药理制剂、毒理、临床应…  相似文献   

9.
<正>周学平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教授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研究具有较深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藤类药治疗中风病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时祥 《新中医》2005,37(11):87-88
藤类药常用于治疗肢体经络、筋脉病变,临床上神经科应用较为广泛,治疗中风病用以缓解偏瘫、麻木、僵直等症,疗效显著。笔者将应用藤类药治疗中风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淑慧  丁吉善  陈丽平 《新中医》2019,51(11):35-39
目的:探讨治疗痹证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医师治疗痹证、科研人员研发新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2015版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将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运用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成药42种,涉及药物150味,用药总频次468次;提取证素10个,前3位分别是湿、风、寒;药物按功效归为18类,祛风湿药最多,其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频次≥5的高频药物共30味,前10位分别是牛膝、当归、防风、甘草、独活、木瓜、苍术、川乌、川芎、桂枝;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联药对23组,三联药对55组,其中核心药对4组,分别是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白术+羌活+防风、茯苓+秦艽+防风;聚类分析得到有意义的聚类组7组,体现了补虚+祛风湿、解表+益气活血、解表+祛风湿、清热祛湿+通络、祛风湿+补虚+活血的配伍特点。结论:《中国药典》收载治疗痹证的中成药以治疗风寒湿痹为主,针对风湿热痹的中成药较少;临床治疗多以祛风湿、补虚、活血为基本治则,兼以解表、清热、利水进行配伍组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痹证》论治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 整理《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痹证》论治痹证的有效验方,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核心药物为甘草、当归、桂枝、白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医古籍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医e百文献数据库,对治疗痹证的方剂进行整理,运用R语言统计软件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治疗痹证的方剂434首,参与组方的中药为233种,出现的药物总频次4372次。治疗痹证的中药中核心药物有15味,分别为防风、当归、牛膝、附子、甘草、川芎、羌活、独活、茯苓、麻黄、细辛、白术、桂心、萆薢。治疗痹证的药物以祛风湿药和解表药为最多,在药性方面以五味中的辛、苦、咸为主,四气中以温、寒、平最多,而在归经中,又以归肝、脾、肺、肾经为主。对药物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药性及归经为5类;因子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潜在的药物组合5个、药对20个。结论:治疗痹证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防风、当归等解表及活血化瘀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药物的性味以辛、苦、温为主,归经多归肝脾肾经。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总结古代中医治疗痹证的规律,获得治疗痹证的基础方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现确定贵州苗族药用“血藤”分两大类:一类为大血藤类;二类为小血藤类,共6 科 11 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治疗痹证的含桑枝处方用药规律,为桑枝在痹证治疗中的运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构建的《新安医家痹病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并摘录含桑枝的处方,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22.0及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分类、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及关联网络的统计分析。[结果]在纳入的35首处方中共涉及184味中药,出现频数位于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桑枝、当归、桂枝、秦艽、姜黄;药性主要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则以归肝、脾经为主;按功效分类,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祛风湿药、补虚药和发散风寒药;依据聚类分析结果选出了半夏-苍术、羌活-防风、秦艽-续断等10个可信度较高的药对;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物组合中置信度为100%的药对有28个;根据药物关联网络分析结果,得出治疗痹证的核心处方为桑枝、防己、杏仁、独活、陈皮、杜仲、续断、狗脊、天麻、生姜。[结论]新安医家运用桑枝配伍方剂治疗痹证,组方规律明确,核心药物组合对痹证的中医治疗及桑枝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痹证的病因病机与络脉理论密切相关,众医家常从络脉角度探讨痹证,并在治疗上创立了从络论治的理论。结合临床研究总结了痹证从络论治用药规律,拓宽了临床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痹证从络论治分祛邪通络、扶正通络、活血化瘀通络、引经报使、舒经通络,亦常用血肉有情之品、虫类药、藤类药等。  相似文献   

17.
苗药黑骨藤的研究及开发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骨藤是较为常用的贵州苗族草药。本文从本草学、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开发应用等对其进行简要论述。总结了黑骨藤在临床的研究进展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相似文献   

18.
血藤为苗药“四大血”之一。本文对豆科血藤中常见的 10 个品种,即白花油麻藤、三叶鸡血藤(喙果崖豆藤)、牛马藤(常绿油麻藤)、网络鸡血藤(网络崖豆藤)、丰城鸡血藤、亮叶崖豆藤、昆明鸡血藤(香花崖豆藤)、鸡血藤(密花豆)、老鸦花藤(密绒毛油麻藤)、红血藤进行了考辨。指出其共性为藤行通络、中空通气、色红入血、较少香味、味涩性敛,主张豆科血藤作为大血藤使用为宜,当大小血藤并用时,宜以豆科血藤配伍五味子科血藤使用,才能达到养血、止痛兼优的功能互补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收集整理《万病回春》中治疗痹证的内服方剂,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治疗痹证的药物中使用频次排在前五的有:苍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治疗痹证的药物四气属性以温性为主,五味属性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脾经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结论:龚廷贤治疗痹证时强调痰浊致痹,多从脾经论治,同时善用补虚药,重视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鼻腔给药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鼻腔给药主治偏头痛、头风、首风、脑风、偏正头痛、偏正头风的方剂85首,建立数据库,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所使用的88种中药中,祛外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最高。结论:鼻腔给药治疗偏头痛用药既符合偏头痛的一般治则治法,又有其自身特点,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