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对皮瓣移植后血管化的影响,探讨提高移植皮瓣存活率的方法. 方法 将包含双侧腹壁下动脉的带蒂皮瓣内右侧血管保留,建立皮瓣局部缺血的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冲洗大鼠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通过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差速分离快速黏附细胞;鉴定细胞CD34、 CD133及VEGFR-2表型,并将目的细胞注射于移植后皮瓣不同部位.对皮瓣进行大体观察,计算局部毛细血管密度.以皮瓣移植后不做任何处理或仅注射普通培养液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 结果 原代EPC快速黏附细胞与体外培养7 d的EPC表达CD34、CD133和VEGFR-2表型,两者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瓣内注射EPC部位的存活面积以及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部位(P<0.05). 结论 富集的EPC皮瓣内注射显著提高了移植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对皮瓣移植后血管化的影响,探讨提高移植皮瓣存活率的方法。方法将包含双侧腹壁下动脉的带蒂皮瓣内右侧血管保留,建立皮瓣局部缺血的Wistar大鼠动物模型。冲洗大鼠骨髓腔,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通过fibronectin包被的培养皿,差速分离快速黏附细胞;鉴定细胞CD34、CD133及VEGFR-2表型,并将目的细胞注射于移植后皮瓣不同部位。对皮瓣进行大体观察,计算局部毛细血管密度。以皮瓣移植后不做任何处理或仅注射普通培养液的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原代EPC快速黏附细胞与体外培养7 d的EPC表达CD34、CD133和VEGFR-2表型,两者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瓣内注射EPC部位的存活面积以及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部位(P<0.05)。结论富集的EPC皮瓣内注射显著提高了移植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药红花注射液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提高游离皮瓣存活率。方法:首先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游离皮瓣缺血动物模型,缺血时间控制在1.5h。实验分两组,实验组18只,在夹血管蒂前、松血管蒂后及术后治疗时静脉注射中药红花注射液;对照组18只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皮瓣成活面积、皮瓣切片毛细血管生长情况,测定皮瓣组织中SOD、MDA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4d,实验组皮瓣平均存活面积(83.16±6.0)cm。显著高于对照组(55.28±7.5)cm。(P〈0.01);实验组可见较多毛细血管生长,对照组仅在纤维组织中见少量毛细血管;实验组皮瓣组织在术后3d、7d、14d测定SOD活力(328.47±1.86,168.32±5.34,59.67±9.61,nmol/mgprotein)均大于对照组(144.75±1.58,85.21±8.56,15.29±6.48)(P〈0.01),提示实验组皮瓣中有较多的金属蛋白酶;实验组皮瓣组织在术后3d、7d、14d测定MDA含量(184.37±5.17,75.63±8.25,16.09±3.53,Nu/mgprotein)均小于对照组(242.61±7.24,175.23±8.36,22.18±4.64)(P〈0.01),间接反映对照组皮瓣自由基含量较多。结论:红花注射液对提高游离皮瓣存活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He YF  Wang YR  Li LF  Wang SH  Ye J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92-3094
目的 探索低分子量肝素钠改善皮瓣血液循环的机制。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外用低分子量肝素钠乳膏)和对照组(外用凡士林),每组24只。在大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随意型皮瓣(蒂宽2cm,长8cm),各组大鼠皮瓣分别外涂相应药物,观察大鼠皮瓣成活情况,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24、48、72h和7d)取血检测一氧化氮,并对皮瓣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1)一氧化氮含量变化:术后7d,实验组(53±15)μmol/L高于对照组(27±20)μmol/L(P〈0.05);(2)实验组皮瓣存活率(66%±18%)高于对照组(2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9,P〈0.01);(3)组织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皮瓣中新生血管大量形成,而且毛细血管内膜较完整,细胞肿胀轻,线粒体结构较稳定。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钠乳膏可以增加皮瓣血液循环中一氧化氮含量,促进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皮瓣下放置携带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明胶海绵对糖尿病大鼠缺血皮瓣存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15只为对照组(A组),其余45只尾静脉注射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只。均于背部作6cm×1.5cm蒂位于双侧髂棘连线上的全层缺血皮瓣。B组在皮瓣下注射生理盐水,C组皮瓣下注射VEGF生理盐水溶液,D组皮瓣下放置含VEGF生理盐水溶液明胶海绵,原位缝合皮瓣。术后3,7,14d观察缺血皮瓣的成活面积,并进行组织学观察;CD31测定皮下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CDK4阳性细胞的灰度值。结果:14天时,D组皮瓣的成活面积率明显高于其余组,微血管记数密度D组高于A、C组,A、C组间无差异并高于B组,且于7天时表达量最高。CDK4的灰度值B组明显低于其余组,而C组又低于D组。结论:VEGF的局部应用,可以加速皮瓣内血管再生,从而改善了糖尿病大鼠缺血皮瓣远端的血供状态,尤其采用明胶海绵携带VEGF皮瓣下放置的方法,更能明显地增强糖尿病大鼠缺血皮瓣的成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个组:1天组、2天组、3天组、4天组和6天组,即在每只大鼠的背部两侧各设计制作1块皮瓣,一侧为对照侧,另一侧为实验侧,皮瓣设计为:蒂宽=蒂长=0.8 cm,蒂部所携带直径为3.5 cm的皮瓣,形状类似"乒乓球拍";皮瓣形成后给予实验侧皮瓣上安装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各个组分别于手术后1 d、2 d、3 d、4 d和6 d观察皮瓣颜色、肿胀程度,切取0.3 cm×0.5 cm标本,第7天测量皮瓣成活面积。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等,进行皮瓣组织学、CD34表达情况的观察。结果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改善皮瓣淤血水肿,促进皮瓣成活,3 d达到最大成活面积。②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皮瓣微血管密度增大,促进血管新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重建皮瓣远端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压可改善皮瓣缺血缺氧状态,扩大皮瓣成活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局部注射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背部放疗皮瓣成活的影响,阐明VE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及最佳给药时间。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5、7、9d和对照组,全部大鼠背部做3 cm×4 cm带蒂皮瓣,术后第2、4和6天进行 60Co照射,总剂量12 Gy,各实验组分别于术后第3、5、7和9天,每只局部注射VEGF 120 ng,对照组仅形成皮瓣,等剂量照射,术后第3天给等量生理盐水。通过病理观察、荧光染色法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检测等,评估皮瓣的血管密度、血管直径、皮瓣微循环状况及皮瓣细胞活力。结果:术后第5~7天给予足量VEGF组,皮瓣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及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5),微循环良好,皮瓣细胞活力最强。第9天组皮瓣厚度及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荧光素钠染色及SDH值检测显示第7天组皮瓣活性较其他组增强。结论:术后第5~7天给予足量的VEGF可明显促进皮瓣成活,故放疗中VEGF给药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尿道缺损修复术后改善新尿道组织血液循环的效果.方法:分离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并体外诱导分化为EPC.12只尿道缺损模型兔尿道修复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只,对照组4只.将EPC点状注射于实验组兔尿道吻合口处及其外层的皮下组织中,对照组应用等量的空白细胞培养基处理,于术后4周、12周分别观察2组新尿道组织中毛细血管数目.结果:分离所得的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细胞表型由CD34 CD133 CD31 逐渐转变成CD34 CD133CD31 .将CD34 CD133-CD31 细胞用于尿道修复,修复后4周、12周实验组新尿道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兔骨髓源单个核细胞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EPC,EPC可促进尿道缺损修复术后新尿道组织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9.
方青波  戈小虎 《农垦医学》2009,31(3):208-210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于2008年3月-2008年6月进行兔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实验研究。建立新西兰雄兔右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其分为4组:实验1组(7只)单纯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骨髓动员,实验2组(7只)取自体骨髓干细胞制备成干细胞悬液,注射于右后肢缺血部位,实验3组(7只)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骨髓动员组,4组(7只)为生理盐水注射组,于动物模型制备后第5周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4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动脉造影显示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的新西兰雄兔缺血右后肢缺血部位动脉较其他组明显增多,CD34免疫组化标记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是一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HA)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缓释作用。方法将生理盐水、VEGF、HA-VEGF缓释体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对照和实验组。72只大鼠平均分成24组(3只大鼠为一小组,每只大鼠用2种不同的试剂)。将各组药物分别均匀注射于大鼠移植皮片和植床,在不同时间点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取皮片制成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检测毛细血管的再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的表达。结果①HA-VEGF缓释体实验组皮片成活面积、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P〈0.05),且VEGF组皮片成活面积、成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HA-VEGF缓释体实验组毛细血管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P〈0.05),且VEGF组毛细血管数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HA-VEGF缓释体实验组CD34表达与其他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VEGF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HA对VEGF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以增加其在组织局部的存留时间,延缓VEGF的降解,从而诱导更多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并增加血流灌注,促进移植皮片的存活。  相似文献   

11.
王海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897-900,F0004
目的:将带蒂筋膜瓣作为引导膜,研究它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双侧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A组(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铁板内固定术,设为B组(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两组均于在第4、8、12、16周后进行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动物大体形态观察、x线片、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检测,发现植骨区骨痴形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提高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前后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修复超临界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证明提高引导膜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Facial defects caused by injury and operationsseverely affect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of face.The 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for such defects in-cluded the use of split- or full- thickness skingrafts.But the thickness,color and elasticity ofthe donor skin i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recipientarea and it looks just like a“stamp”on face afterthe skin graft survived.Moreover,the skin tendsto suffer from necrosis when a wound has bone ex-posure to the atmosphere.Some scholars used ad-jacent flaps…  相似文献   

13.
Skindefectsinthefaceduetotheexcisiono skintumorsorscarsareverycommoninplastic surgery,andthereconstructionissometimesa clinicalchallengeinrespectofaesthetic considerations[1-3].TheLimbergflaphasbeenin usefordecadesandproventobeasafealternative methodformedium-sizedskindefectswhendirec suturingisnotsuitable[4,5].However,theresidua dog-eararisingfromtheflaptransposition sometimesinfluencespostoperativecosmetic outcomes,especiallyintheface,andasecond operationisoftenneeded[6].Wehavedevelopedan in…  相似文献   

14.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新鲜成人带膝关节的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进行解剖.将腓骨分为三段,观测各段腓动脉发出的皮穿支及骨穿支的分布、数目、蒂长、外径、走行及两种穿支之间的关系.结果 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7.23±3.76 cm开始贴紧腓骨走行并发出穿支.小腿中段穿支血管恒定.数目最多,骨、皮穿支均为5±1支;管径最大,皮穿支为1.12±0.56 mm,骨穿支为0.82±0.44 mm;皮穿支血管蒂较长为6.38±1.72 cm.腓动脉的骨、皮穿支基本在不同位置(间距小于2 cm).结论 腓动脉骨、皮穿支关系密切,具有嵌合皮瓣血管特点,适合灵活设计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隐动脉膝上皮支筋膜皮瓣修复腘窝部瘢痕挛缩。方法根据解剖学的研究,利用隐动脉在膝上发出的筋膜皮支为血管蒂,以收肌结节上1.5m为旋转轴点,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筋膜皮瓣,进行腘窝部瘢痕挛缩的修复。结果临床治疗腘窝部瘢痕挛缩21例,皮瓣的长度为14~20cm,宽度为8~10cm,其中有3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余成活良好。结论隐动脉膝上皮支筋膜皮瓣修复腘窝部瘢痕挛缩,取得了修复区和供皮区一期修复的良好效果,并保证了术后修复区的良好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手部指动脉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方法:按Litter法,在手指残端设计皮瓣,分离血管神经蒂,以增加皮瓣推进距离,用于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自2000年以来,应用45例,指端创面长度1.5-2.4cm。结果:45例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该类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特别适用于一期修复伴肌腱缺损的创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胫骨皮瓣修复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股骨内髁后缘至内踝前缘连线为轴线,设计切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胫骨皮瓣,根据受区部位,在健侧选择顺行或逆行切取,移植于患肢骨皮缺损处,双下肢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18例病人皮瓣均Ⅰ期愈合,术后12~16周,X线片显示骨瓣于折端骨性愈合.结论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胫骨皮瓣修复骨皮缺损不牺牲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是修复下肢骨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0年以来,作者应用自己设计的小腿后侧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足和踝部大面积组织缺损8例。7例成功,1例因误伤血管蒂失败。小腿后侧供皮面积大,部位较隐蔽,供皮后对功能和外观无不良影响。此种大型胫后动脉岛状皮瓣的血供和回流良好,皮瓣活力强,长宽比值不受1.5:1的限制,血管蒂可长可短。用它治疗踝关节周围,足跟、足底和足背大型深在组织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本组最大的皮瓣面积为187cm~2,最大的旋转角度为180°,最长的血管蒂为15cm,术后未发生任何血液循环危象。此种手术不需要特殊设备,一次完成,简便易行,病人痛苦小,易于普遍推广。本文介绍了8例临床经验并讨论了此种皮瓣的主要特点、适应证和手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25例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15~61岁,平均3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2cm×3cm~7cm×14cm;创面采用胫后动脉高位穿支蒂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皮瓣面积为3cm×5cm~9cm×18cm,病程7天至2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骨外露创面及供区Ⅰ期愈合。其中2例因切取平面达腘窝平面上2cm,术后皮瓣远端约2cm×3cm表皮青紫,经换药拆线松解蒂部后皮瓣完全存活,1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33月,平均18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良好。随访病例6月后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高位穿支供血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不损伤肢体主要动脉,供区损害小,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