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洪彬  田为中  张波 《西部医学》2012,24(2):373-374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影像资料。11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最大径2.1~12.1cm,平均4.6cm。11例CT检查中,7例病灶平扫呈等密度,3例为略高密度,1例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11例肿瘤均呈轻至中度强化,密度低于肾实质,2例肿块内见稍低密度影。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为正确诊断本病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RCC)的CT多期增强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分析其CT平扫、增强特征和临床表现,总结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肿瘤几乎为类圆形的等或稍低密度灶,包膜、钙化、中央疤痕发生率分别为13.79%、10.35%、13.79%,肿瘤平扫、动脉期、静脉及延迟平均CT值分别为35.773.6HU、90.1416HU、80.64 22.46HU。无临床症状25例,腰酸痛4例。结论 CRCC的CT多期增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是CT表现多样,当出现囊变、坏死时难与透明细胞癌鉴别,表现为等密度,轻度强化的实性结节时与嗜酸细胞瘤和乏脂肪型错构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3.
肾嫌色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与病理分型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肾嫌色细胞癌的术前螺旋CT征像及病理结果。结果 18例CT平扫,等密度4例,低密度10例,高密度4例。6例有小囊变灶,2例有点状钙化。17例单发肿块,1例累及全肾。多期增强扫描:18例皮质期轻度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实质期及肾盂分泌期肿瘤密度均低于肾实质,10例髓质期较皮质期明显强化,11例实质期强化程度较髓质及皮质期明显。1例全肾不均匀强化,有小囊变,无钙化。实质期及分泌期10例显示假包膜。2例肾门淋巴结肿大,2例肾周脂肪囊侵犯。病理Robson分期:Ⅰ期13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0例。MVD平均14.86±2.04条/高倍视野;VEGF表达阳性4例(22.22%)。MVD、VEGF表达和肾癌分期与肿瘤CT强化程度有相关性(r_s=0.421,P〈0.05)。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有较典型的CT特征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eomputedtomography,MS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11ceIn]agi11g,MRJ)对肾嫌色细胞癌的(Chromophobeceilrerlalcarcinoma,ccRC)的影像学表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病例,术前全部行MSCT(9例)及MRI(12倒)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患者接受cT检查,均为单发病灶,2例平扫时可见钙化灶,平扫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皮髓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但不及肾皮质,7例表现为轻度到中度强化,2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特征性的“8”字征;10例患者接受MR检查,均为单发病灶,8例病灶平扫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及DwI上呈高信号,2例TwI、T2WI上均呈等信号,DwI上呈高信号,4例病灶表现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MR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MscT类似。结论肾嫌色细胞癌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MSCT及MRI影像表现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可以与其他肾脏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例嫌色细胞均为单发病灶,直径2.9~14.5 cm,平均8.2 cm,呈类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呈基本均匀的稍低、等或稍高密度,边界相对清晰,增强后,皮质期病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皮质;髓质期病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髓质。病灶的强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与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CT影像资料,对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动态增强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2例病例动态增强CT表现,原发病灶均为单发,呈软组织密度,3例见假包膜,5例有分叶,肿瘤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7例,内部可见线状、小片状坏死或星芒状纤维灶,坏死区一般较小,边缘光整,1例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实质期强化明显低于肾实质,瘤体≤7 cm×6.5 cm的均未见转移. 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膨胀性生长、少血供、低度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和坏死程度有关,其动态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发现、术前临床评估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CRCC)的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RCC的CT特点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病例均为单发,位于肾实质中部8例,肾皮质2例。膨胀性生长9例,浸润型生长1例。5例肿块直径<5cm,其中密度绝对均匀3例,小钙化2例,小灶性低密度1例;>5cm有5例,其中3例肿块>7cm,肿块密度大致均匀,伴小钙化3例,多灶性或星状低密度4例,有团片状高密度1例。CT平扫肿块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为缺乏血供的特点,呈轻度或轻中度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下腔静脉、肾静脉无瘤栓。肾门、腹主动脉旁无淋巴结肿大。手术全肾切除6例,保肾手术4例。病理报告CRCC。4例获随访,随访3~32个月,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CRCC有一定的CT特征,有助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嫌色细胞癌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鄢俊安  陈志文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2):1107-1107,1110
嫌色细胞型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是肾细胞癌少见的亚型,占肾癌的5%.我科于2004年2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超声显像的特点,提高超声对嫌色细胞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超声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为单发,瘤体大小1.8~10cm,中位数5.4cm;位于肾两极20例,中部1例;瘤体高回声15例,低回声5例,等回声1例;瘤体内血流信号比较丰富6例,多为动脉血流信号。内部出血、坏死、囊变3例,未发现肾静脉癌栓、肾周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嫌色细胞癌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两例肾嫌色细胞癌病例.方法主要通过病理检查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病理诊断为肾嫌色细胞癌.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独立类型的肾细胞癌,通过病理形态、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体分析可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的超声与CT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RCC的超声及CT表现,常规超声检查及CT平扫及增强检查20例,超声造影检查15例。结果常规超声:肿块以低回声(15/20,75%)为主,病灶内回声以均匀多见(16/20,80%)。超声造影:肿块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6例,皮质期同步强化10例,缓慢强化5例。达峰值时肿块呈低增强11例,等增强4例。CT检查:平扫显示病灶等密度16例,稍高或稍低密度各2例,80%(16/20)密度均匀,20%(4/20)密度不均匀,肿块中央点片状钙化7例。CT增强扫描CRCC多表现为皮质期、实质期呈轻到中度强化,皮质期强化达峰值11例,实质期达峰值9例,病灶中央显示瘢痕3例。结论 CRCC的超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依据肿瘤均质、轻到中度强化的特点,大多数患者术前能得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术前的螺旋CT征象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主要特点为: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肾周间隙受侵征象有结节、条索状影、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MVD及VEGF表达与肾癌分期、肿瘤强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密度、最大径及肾周间隙受侵征象无相关性(P>0.05)。结论:螺旋CT较好显示乳头状肾癌的影像特征,与肾透明细胞癌有明显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可推断PRCC中MVD、VEGF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无创地从分子水平判断PRCC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方法 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126例Ch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等,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中男64例、女62例,年龄22 ~80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直径0.6~16.1 cm。右侧70例、左侧56例。均行超声、CT或核磁共振检查。110例行超声检查,63例为低回声、23例为高回声、13例为等回声、10例回声不均或混杂回声、1例为弱回声。边界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提示42例未见明确血流信号,68例可见血流信号,其中60例为点状或边缘血流信号。54例行CT检查,50例平扫呈低或等密度,4例为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多低于肾实质,延迟期仍有强化。97例行核磁共振检查,96例T1加权成像呈低-等信号,1例病灶中可见点状高信号,71例T2加权压脂成像呈高-等信号,26例呈等-稍低或混杂信号。9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明显扩散受限,4例扩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肾部分切除术64例,根治性手术6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hRCC,T1N0M0 91例、T2N0M0 15例、T3N0M0 20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0 48.2%(54/112)、CD117 92.3%(96/104)、波形蛋白 8.0%(9/112)、CK7 85.6%(95/111)、胶体铁 97.6%(83/85)。结论 ChRCC相对少见,恶性程度低,整体预后良好。临床症状不典型,核磁共振是影像学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转移性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renalcel1carcifloma,PRCC)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搜集我院2009年一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病例,分析其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右肾7例、左肾5例,病灶直径2.8~11.2cm,平均5.2cm。10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3例可见分叶。9例出现不同程度袭变,4例可见不规则钙化,2例瘤内可见出血,2例并发肾结石。平扫病灶CT值10~35HU,增强扫描肾皮质期CT值40~70HU,皮髓质期CT值45—80HU,延迟期CT值30—7OHU,排泄期2例可见肾盂内出现充盈缺损。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通过CT增强四期扫描,可比较准确的对其进行术前诊断,为肿瘤分期的重要参考,也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肾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分析 5 6例肾癌病人的术前螺旋CT多期扫描的资料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 :肾癌 5 6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综合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手术和病理结果 ,结合文献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肿块 ,混杂密度占多数 (4 3例 )。增强后其实质及边缘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少见有钙化、脂性和致密性肿块及全肾受累者。螺旋CT多期扫描显示CT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Ⅰ期肿瘤 91% ,Ⅱ期肿瘤 89% ,Ⅲ期肿瘤 94 % ,Ⅳ期肿瘤 10 0 % ,总体符合率为 93%。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是 75 % ,静脉瘤栓 10 0 % ,周围结构受侵 10 0 %。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可作为肾癌临床诊断评估和术前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存活蛋白(Survivin)在肾癌和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肾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6例肾癌患者和20例正常肾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10例肾癌组织,正常肾组织及两种肾癌细胞系786-0和ACHN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肾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吸光度分别为0.031±0.002和0.875±0.124,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透明细胞癌,嗜色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吸光度值分别为0.873±0.091,0.904±0.103和0.813±0.126,各类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分期Ⅰ、Ⅱ和Ⅲ、Ⅳ吸光度值分别为0.864±0.121,0.884±0.093和0.853±0.106,各期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肾癌组织G1,G2,G3和G4吸光度值分别为0.693±0.092,0.762±0113,0.876±0.106和0.903±0.092,各级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肾组织表达阴性,肾癌组织和两种肾癌细胞系786-0和ACHN均有不同程度的Survivin蛋白和mRNA表达,统计学表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urvivin和肾癌的分期,分型无关,和肾癌的分级有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AML)与肾细胞癌 (RCC)的 CT鉴别征象 ,以提高不典型 RAML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期增强 CT扫描的 RAML 36例 (5 7个病灶 ) ,RCC4 6例。运用 χ2检验确定有显著性差异的 CT观察指标进行判别分析 ,得到各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权重。结果 单发或多发、边缘、分叶征、病灶突出比、与实质的分界、与皮质的交角、皮质掀起征、肿瘤内血管影、钙化等 9项 CT观察指标对 RAML与 RCC的鉴别有统计学意义 ,利用最大似然法判别分析对二者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 :RAML组 93.0 % ,RCC组 89.1%。结论 病灶突出比、与皮质的交角、皮质掀起征及肿瘤内血管影特征对二者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东兴  郭盛仁 《中外医疗》2011,30(15):13-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小肾癌的螺旋CT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 CT平扫中8例为等密度,14例为略低密度,1例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18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3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1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1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23例均显示肿瘤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是可靠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出"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