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陕西省4所高校的大四毕业生310人进行就业压力源问卷测试。结果(1)毕业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因素。其显著高于家庭因素(F=8.71,P〈0.001)和个人因素(艮:4.89,P〈0.001);(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就业压力大(t=9.26,P〈0.01),理科生比文科生和工科生就业压力大(F=13.35,P〈0.001),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的学生比成绩较差和较好的学生就业压力大(F=8.78,P〈0.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比较好和中等的学生就业压力大(F=3.19,P〈0.05);(3)回归分析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学科性质、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水平(P〈0.05)。结论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就业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并关注独生子女、理科生、学习成绩中等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毕业生在就业期间的心理状况变化。  相似文献   

2.
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中文版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沈阳医学院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在校贫困生在生理领域的得分低于一般人群及非贫困大学生(P〈0.05),在环境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一般人群却低于非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获得过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领域的得分高于未获得奖学金的贫困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得分高于非学生干部的贫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是独生子女的贫困大学生在生理领域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的贫困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较差,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心理应激研究,比较分析两种研究结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和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调研提纲对新疆8所本科高校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心理应激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调研提纲结果显示,个人发展、家庭经济和学业压力是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贫困生认为家庭经济带来最大压力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P〈0.05),非贫困生认为学业压力是最大压力的比例高于贫困生(P〈0.05)。两组学生对压力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心身反应均无差异。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结果显示,贫困生在家庭和生活维度得分高于非贫困生(P〈0.05),两组学生在学习、发展、社交和压力总分无差异(P≥0.05)。两组学生感受压力的大小、认知评价无差异。结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应激定性和定量研究结论较一致,贫困生面临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医学院学生的压力状况,压力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心身压力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医学院本科生240名和综合类大学本科生440名进行测量研究。结果 (1)医学生的压力显著低于非医学生(t=-3.62,P〈0.001);(2)医学生的压力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与成熟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与不成熟应付方式呈负相关;(3)独生子女使用自责的应付方式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16,P〈0.05);(4)单亲家庭医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医学生(t=-2.06,P〈0.05;t=-2.06,P〈0.05;t=-3.11,P〈0.001),单亲家庭医学生更多地使用自责的应付方式(t=2.19,P〈0.05);(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医学生自责、解决问题、主观社会支持3个因子可以预测压力。结论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并非高压力群体;自责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和主观社会支持能够预测医学生的压力;不同家庭构成的医学生具有不同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及睡眠状况,分析二者间的关联性,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某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330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表,对其就业心理和睡眠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94.8%。接受调查的330名本科生中,84.2% 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80.6% 的学生担心工作不能满足家人期望。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大的家庭压力(P=0.027)和经济压力(P=0.000)。52名毕业班学生中,临毕业前只有7.7% 的学生找到工作,20.3%的学生睡眠较差。在毕业班学生中,就业压力与睡眠质量相关性显著(P=0.033)。结论 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睡眠质量下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实行相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竭婧  傅安国  杜杰 《重庆医学》2015,(4):502-505
目的:了解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对2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海南省大学生承载的压力主要有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和人际压力。理工科学生的学校环境压力感和学业压力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科学生(P<0.05);男生的恋爱压力感、自卑压力感和学业压力感显著高于女生(P<0.05);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家庭压力感和挫折压力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0.05);农村学生家庭压力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P<0.01)。结论海南省大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感状况良好,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合适方法减轻其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生认知偏差类型与孤独感水平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随机抽取220名医科大学二年级学生,采用认知偏差问卷、情绪-社交孤独问卷进行统一调查。医学生认知偏差类型与情绪-社交孤立状况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双尾检验;以情绪-社交孤独总分为因变量,以抑郁-歪曲、非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非歪曲四种认知偏差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城乡来源学生的认知偏差与情绪-社交孤独水平的差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抑郁-歪曲的负性认知偏差与医学生情绪孤立(r=0.161,P=0.021)、社交孤立(r=0.266,P=0.000)、情绪孤独(r=0.340,P=0.000)、社交孤独(r=0.385,P=0.000)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情绪社交孤独总分=27.165+1.908(抑郁-歪曲)+0.836(抑郁-非歪曲)。非独生子女在“抑郁-歪曲”(P=0.017)、社交孤立(P=0.001)、情绪孤独(P=0.016)、社交孤独(P=0.000)4个维度上均高于独生子女;农村来源学生情绪-社交孤独4个因子均高于城市来源学生(P〈0.05)。结论医学生的负性认知偏差水平同其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及孤独感体验存在正相关,回归分析提示不良认知倾向及负性情绪有可能是导致医学生人际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非独生子女和农村来源学生社交孤独体验较深,且非独生子女存在较明显的负性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从高中进入大学学生的心理转变情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②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与自主学习问卷,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对300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③结果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t=2.916,P〈0.05);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没有发现有显著心理问题的人员,进入大学后该群体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5.5%。④结论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参与戏剧活动与幸福感指数及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杭州师范大学的240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用自编的一般资料、幸福感指数问卷、应付方式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结果喜欢戏剧组的大学生幸福感明显高于不喜欢戏剧组的大学生(P〈0.05);参加过戏剧表演组的大学生使用"求助"应付方式明显高于从未参加过戏剧表演组的大学生(P〈0.05),而喜欢戏剧组的大学生使用"幻想"应付方式明显低于不喜欢戏剧组的大学生(P〈0.05)。结论在高校开展戏剧教育可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戏剧教育是能使学生更多使用成熟应付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年观。方法 应用问卷调查了450名大学生的成年观及其对成年标准重要性的认识,比较不同年级、性别、主观成年状态的群体间在规范、心理、生理、家庭和经济等成年标准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同。结果 心理的成熟是对大学生成年界定最重要的指标(m=3.43);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主观成年状态群体间在成年标准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差异(t=1.32~2.87,P〈0.05;F=5.677~8.994,q=0.35~10.49,P〈0.01),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没有差异。结论 大学生对成年界定的认知评价标准是多维的,心理的成熟是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399名医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不同性别、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与否、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人际信任和交往焦虑程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医学生交往焦虑水平相对较高。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在改善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认知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已参与早期临床接触活动的2010级(n=280)和未参与该活动的2011级(n=280)本科生中,各抽取14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用Microsoft Excel录入计算机,并用SPSS对2个年级的数据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应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对学生、带教教师、辅导员、从事医患关系研究的专家进行访谈,用主题分析法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涉及的主要内容为:活动细节、活动参与度/兴趣、对医患关系总体认知、专业热爱度、择业观、活动对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方面的作用及对于活动的建议和意见。结果2010级收回有效问卷134份,2011级124份。2010级学生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参与率为94.0%(126/134),2011级对该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占76.6%(95/124)。2010级学生在医患关系认知方面优于2011级(P=0.0192);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对2个年级学生专业热爱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72),对其择业观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访谈主题词聚类为“活动前准备不够充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带教教师”“激发职业自豪感”。结论早期临床接触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医学生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认知,但活动实施方法和相应政策方面尚存在不足,需要后期探究和改善。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我国目前全科医生还有很大缺口,文献对于基层全科医生短缺的原因和对策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尚缺乏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的相关研究,可能与全科医学研究生尤其是并轨培养全科医学研究生开始较晚,当前毕业人数尚少有关。高校医学毕业生尤其是全科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对填补我国全科医生长期缺乏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减少和避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失的策略。方法 对北京市某高校自招生以来所有2011-2018届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和分析,统计总体就业结果和相关信息,比较不同性别、学位类型、届别研究生在就业单位性质、医疗机构等级、工作岗位的差异。结果 2011-2018届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共116名,其中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8人、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16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92人,毕业当年就业率(含升学)为100.0%。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医院级别、工作岗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学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医院级别和工作岗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8届研究生医疗机构就业率达到100.0%,各级医院就业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作为全科医生从事全科医疗者占比达到82.9%。结论 全科医学研究生就业期望偏高,总体就业率较好,但到基层就业的形势仍不乐观。应继续加强和改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形成“政策引导-人才下沉-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待遇地位机会实现”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理工科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方法采用军人心理素质量表(mental quality questionnaire for armymen,MQQA),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一90),对某理工科军队院校1771名学员进行团体测评,比较年龄、军龄、年级和文化程度等心理素质差异。结果①学员心理素质的聪慧[(68.67±9.45)分]、忠诚[(75.98±8.97)分]、勇敢[(68.46±9.12)分]、自信[(65.72±6.61)分]、耐挫[(67.07±8.33)分]、总分[(345.90±37.79)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和青年军人常模(P〈O.01)。②学员心理素质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有显著的年龄差异(P〈0.01),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素质总分呈逐渐升高的发展趋势。③学员心理素质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有显著的军龄差异(P〈O.01),心理素质总分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军龄3年是转折点。④学员心理素质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有显著的年级差异(P〈O.01),1年级学员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显著低于2、4年级,高于3年级(p〈O.01),3年级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显著低于2、4年级(P〈O.01)。⑤学员心理素质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有显著的文化程度差异(P〈O.01),专科心理素质得分显著高于本科、硕士和培训学员(P〈O.01),本科忠诚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硕士(P〈O.05),硕士耐挫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和培训学员(P〈O.05)。结论理工科军校学员心理素质较好,呈现明显的年龄、军龄、年级、文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海南省某医学院校医学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探讨医学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该校2012届11个医学相关专业的1048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9份。问卷项目主要涵盖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意向、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对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的满意度、创业问题和就业心态等6方面;采用SPSS 13.0统计各选项人数,并计算百分率。结果只有22.9%(227/989)的毕业生愿意到外省就业,49.1%(486/989)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有10.6%(105/989)的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服务表示不满意;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达26.9%(267/989);只有19.8%的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有25.1%(248/989)的学生对待就业感到非常焦虑和茫然。结论海南省医学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亟待转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衔接,强化招生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的衔接,做好高校就业指导与实习、见习基地多位一体的系统衔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为医学院校指导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提供建议。方法对广州地区医学院校2012届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利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结果采用构成比表示。结果大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是就业而非考研、考公务员,实现自身价值是其主要就业目的。首选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大(71.08%)、中(18.67%)城市,学生期望月薪值集中在3001—4000元之间。结论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不够理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营养状况可能影响儿童体内促性腺激素(Gn)和性激素水平,目前主要是对7岁以上儿童血液中激素的研究,且研究样本量较小。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状况学龄前男童的尿Gn(UGn)、尿性激素水平,为无创性UGn和尿性激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12月选取江苏省无锡市马山和胡埭社区学龄前男童(3岁≤年龄<7岁)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计算其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质量Z评分(WAZ)、体质指数(BMI)、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AZ),并根据HAZ、WAZ、BAZ评分将其各分为6组。留取学龄前男童过夜晨尿,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尿黄体生成素(ULH)、尿卵泡刺激素(UFSH)、尿雌三醇(UE3)、尿雌二醇(UE2)、尿睾酮(UT)。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多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两两差异性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并成功留尿的学龄前男童共871例,ULH、UFSH、UE3、UE2、UT的检出率分别为6.7%(58/871)、99.4%(866/871)、99.7%(868/871)、99.8%(869/871)、98.0%(854/871)。不同HAZ组间UE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e、Hf组均高于Hc组,He组高于Hd组(P<0.05);各组UE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组高于Ha、Hc、Hd组,He、Hf组高于Hc组(P<0.05);各组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e、Hf组均高于Hc组,He组高于Hd组(P<0.05)。不同WAZ组间UF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f组高于Wc、Wd、We组(P<0.05);各组UE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f组高于Wc、Wd、We组(P<0.05);各组UE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c组低于Wb组,Wf组高于Wc、Wd、We组(P<0.05);各组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f组高于Wc、Wd、We组(P<0.05)。不同BAZ组间UF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f组高于Bb、Bc、Bd组(P<0.05);各组UE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d组低于Bb组,Bf组高于Bc、Bd、Be组(P<0.05);各组UE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d组低于Bb组,Bf组高于Bc、Bd、Be组(P<0.05);各组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f组高于Bb、Bc、Bd、Be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FSH与身高(rs=0.095)呈正相关(P<0.05),UE3与HAZ(rs=0.106)、身高(rs=0.231)、WAZ(rs=0.082)、BAZ(rs=0.106)、BMI(rs=0.084)均呈正相关(P<0.05),UE2与HAZ(rs=0.081)、身高(rs=0.164)、BAZ(rs=0.081)均呈正相关(P<0.05),UT与HAZ(rs=0.102)、身高(rs=0.217)、WAZ(rs=0.074)、体质量(rs=0.070)、BAZ(rs=0.102)、BMI(rs=0.080)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学龄前男童尿液中ULH的含量较低,而其不同营养状况的UGn和尿性激素水平不同;随着短期营养状况的改善,其UE3、UE2、UT水平有升高的趋势;因此应该时刻关注学龄前男童的营养状况,保护学龄前男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睡眠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既往研究提示欺凌可能是睡眠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初中生校园欺凌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校园欺凌经历的相关性。方法 2020-03-18至04-18选取三亚市公立学校在读的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参与本次调研的9所公立学校分布在三亚市三个主要常住人口聚集区:天涯区5所、吉阳区3所、崖州区1所。以电子问卷方式调查三亚市初中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失眠严重指数(ISI)量表评分、临床失眠诊断、既往被欺凌经历及其造成的困扰或伤害程度等信息,根据有无被欺凌经历分为有欺凌组和无欺凌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被欺凌经历与睡眠状况之间的关联。结果 发放问卷3 050份,共回收2 727份问卷,最终合格问卷2 167份,有效应答率为79.5%。初中生报告有被欺凌经历者125例(有欺凌组),无被欺凌经历者2 042例(无欺凌组)。两组年龄、性别、年级、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同学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女同学,初二、初三学生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初一学生,有焦虑、抑郁者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无焦虑、抑郁者(P<0.05)。两组PSQI量表总分、睡眠质量差比例、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紊乱累加问题、使用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ISI量表总分、失眠症状比例、医生诊断失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评因校园欺凌造成的困扰或伤害的程度与PSQI量表总分(rs=0.166,P<0.001)、ISI量表总分(rs=0.151,P<0.001)呈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BMI、年级、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校、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后,被欺凌经历与睡眠质量差(OR=3.54,P<0.001)及主观睡眠质量(OR=3.47,P<0.001)、入睡时间(OR=2.28,P<0.001)、睡眠时长(OR=1.88,P<0.001)、睡眠紊乱累加问题(OR=2.93,P<0.001)、使用睡眠药物(OR=10.49,P<0.001)、日间功能障碍(OR=4.31,P<0.001)、失眠症状(OR=4.95,P<0.001)及医生诊断失眠(OR=2.76,P<0.001)均相关。在模型1中协变量的基础上,增加焦虑、抑郁作为协变量后,被欺凌经历与睡眠质量差(OR=2.45,P=0.001)及主观睡眠质量(OR=2.71,P<0.001)、入睡时间(OR=1.92,P=0.002)、睡眠时长(OR=1.59,P=0.025)、睡眠紊乱累加问题(OR=2.27,P<0.001)、使用睡眠药物(OR=4.75,P=0.039)、日间功能障碍(OR=3.19,P<0.001)、失眠症状(OR=3.18,P<0.001)均相关。结论 被欺凌经历可能是初中生睡眠质量差和失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