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南药学》2015,(11):1121-1125
降脂治疗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其主要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前他汀类药物仍是降脂治疗的首选。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其血脂水平仍不能达标。而降脂药物联合应用不仅增加疗效,且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本文对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南药学》2017,(4):480-482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降脂药物。但即使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达到血脂目标,另有部分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近年来,非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主要对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对离子通道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代民  刘志华 《中国医药》2008,3(5):314-315
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药物之一。最初认为他汀类药物是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来干预心血管事件,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然而,近年来临床和基础实验提示,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不仅局限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而且还包括急性保护作用,已有的证据提示这种保护作用是独立于降低胆固醇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降低胆固醇治疗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防治的基石,目前指南推荐控制LDL-C水平首选他汀类药物。但在临床实践中,经过他汀治疗的ASCVD患者仍存在较高剩留风险,另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或在他汀类药物最大耐受剂量的情况下血脂仍不能达标。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与LDL-C代谢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PCSK9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血LDL-C水平,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目前国外已批准PCSK9抑制剂用于临床。本文将系统综述有关PCSK9基因与血脂代谢的关系、PCSK9抑制剂的研发过程,总结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国内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济忠  曹科林 《中国药师》2009,12(12):1816-1818
他汀类药物因其降脂作用强、副作用小,在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他汀类药物的各种调脂外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一系列试验对他汀类药物调脂外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了研究。本文对近几年来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苏长海 《中国药师》2010,13(1):136-138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低胆固醇药物,同时也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患者死亡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竞争抑制3-羟基辅酶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综合国外文献资料特别是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资料。结果:他汀类药物通过刺激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NO、降低白细胞的粘附、抗栓等作用产生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PCI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因此,对血脂正常的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的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宝成  于德民 《药品评价》2009,6(6):214-217
他汀类药物作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I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以其明显的调脂作用和良好的耐受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血脂紊乱的治疗。一级预防研究(WOSCOPS、AFCAPS/TexCAPS)及二级预防研究(4S、LIPID、CARE)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明显减少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他汀类的这种作用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所致。而作为HMG—CoA还原酶催化的反应产物的甲羟戊酸(MVA),不仅是合成胆固醇的前体物质,也是许多其他非甾体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9.
临床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通过对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来了解辛伐他汀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是最广泛的可用药物治疗降低胆固醇水平,并控制其发展的处方药。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用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预防。众所周知,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肝损害、癌症的风险和骨骼肌损害。因此,认识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是很重要的。根据发表的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分析和认识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及毒性的风险,并简要介绍了由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基于4年评述而制定的2013年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新使用指南。  相似文献   

11.
新型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泽麦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泽麦布为一种新型口服调血脂药物,它能选择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和相关植物甾醇的吸收。单独应用或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均能降低具有冠心病风险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本文主要对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可以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初期阶段的限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加强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及LDL前体的清除。临床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可凋整血脂水平,而且可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非调脂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建英 《天津医药》2005,33(9):583-584
近年来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率明显上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是主要的病理机制。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最近有报道,CRP水平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一些试验已证实他汀类药物有降脂功效以外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辛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短期评估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处方药》2005,(6):85-85
流行病学研究早已证实胆固醇的升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与心血管事件和由心血管事件引起的死亡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LDL-C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心血管原因的死亡。同时,早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也趋向将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归因于对LDL-C水平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不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首要致死病因,也是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首要致死病因。而高胆固醇血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的死亡率与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直接相关。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HMG—CoA RI),可以大幅度降低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降低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确切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的凋脂治疗对减少冠心病的临床事件及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比TC及LDLC的降低更显著;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治疗对减少冠心病的临床事件及心血管病死亡率要比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态学改善发生时间更早,程度更显著,这可能与它所具有的非降脂作用有关。本文着重讨论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仍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既往研究已证实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密切相关。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TC/HDL-C)比值属于血脂指标的衍生指标,临床研究已表明其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相关。近些年研究发现,部分人群TC/HDL-C比值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C)水平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这提示TC/HDL-C比值可能为LDL-C和non-HDL-C提供额外血脂信息,为降脂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TC/HDL-C比值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目前常用的他汀类药如表1所示。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是有效调节血脂代谢异常与预防临床事件的经典药物。有临床观察提示,他汀类药通过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可降低肾脏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危险;此外他汀类药的不依赖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降脂疗效个体差异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水平 《中南药学》2003,1(4):195-196
他汀类药物又称三羟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这类药物可竞争性地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其降低LDL的作用较其他类降胆固醇药物强,而且还能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一系列临床试验均证实,在受试者中不论是否患有冠心病,也不论是否有胆固醇升高,  相似文献   

19.
肖力  陈康宁 《中国新药杂志》2012,(11):1232-1236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竞争性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阻断胆固醇的合成。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生与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卒中已经成为继阿司匹林及降压药物治疗后最重要的临床进展。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进展,并分析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即β-羟甲基戊二酰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公认的高效降脂药。其降脂作用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途径的限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液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下降。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经过大量临床试验证实。然而,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毒性副作用也呈现剂量相关性,包括肌病或横纹肌溶解症,在一些病例中这类毒性作用相当严重,已经证实这些毒性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相关。基于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在联合服用其他药物后的他汀类药物的药动学改变,或者是推测当病人的他汀类药物代谢率降低或者相关转运体功能下降后,他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改变。为了尽可能地掌握药代动力学的改变规律和机理,我们需要与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代谢酶和转运体的信息。本文重点从遗传药理学的角度,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关信息和理化特性,从而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影响他汀类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改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