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小面积电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治疗手部小面积电烧伤的患者102例,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观察其修复效果、愈合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10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多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皮瓣色泽较好,外形与受区相似,供区肢体无明显受限,手部转移灵活。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小面积电烧伤可以获得较好的皮瓣成活率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穿支皮瓣广义上是指一切穿支血管供养的皮瓣,包括肌皮穿支、肌间隙穿支和肌间隔穿支,同时穿支皮瓣应携带深静脉。狭义上是指肌皮穿支为蒂的血管皮瓣,皮瓣不带深筋膜[1]。使用窄蒂脐旁穿支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小面积电烧伤的优点为对供区皮肤损伤小,无需植皮,不破坏供区皮肤组织的运动功能。患者康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使用穿支皮瓣使皮肤色泽、质地及外观良好,患者满意。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手部小部分电烧伤的患者102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在深度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面、四肢深度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面、四肢不同部位深度创面26例.其中深度烧伤创面10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肿瘤切除术后创面6例,其他2例.创面5 cm×10 cm~12 cm×24 cm.切取不带肌肉的穿支皮瓣,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与受区血管吻合.结果 2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术后48h内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经按摩,局部肝素应用,皮瓣挽救成活.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皮瓣可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后对供区功能和外形影响较小、术中不变换休位、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修复深度创面中成活率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穿支皮瓣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外科收治的40例应用穿支皮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两种方式进行手部创面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皮瓣成活38例,2例皮瓣坏死,但经换药处理后,瘢痕修复愈合,供区与受区愈合良好,手部功能基本正常。术后一年随访,皮瓣的外形质地评价优良,患者对现功能评价满意率95%。且供区伤口外形优良。结论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有效克服了血管口径小、变异多等缺点,虽存在技术要求方面的问题,但整体效果较好,皮瓣血供好,质地薄,成活率较高,可使皮肤达到高效再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腘窝部瘢痕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14年6月,应用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腘窝部瘢痕挛缩12例,皮瓣携带的股前外侧皮神经与受区股后侧皮神经吻合重建皮瓣感觉,对皮瓣的外观、感觉及膝关节的功能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5~24个月。结果 11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皮瓣因静脉回流欠佳致皮瓣远端浅表皮肤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皮瓣一期完全成活率达91.7%。术后随访5个月至2年,平均14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腘窝外形良好,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AKS评分标准,术前平均(120±20)分,终末随访时平均(180±10)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是修复腘窝部瘢痕挛缩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某院收治的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实施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本组40例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4.5±1.5)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色泽、外形均与受区较为相似,且患者供区肢体功能均较为正常,无明显受限现象发生;本组中22例行缝接神经的皮瓣感觉恢复至S2~S3,且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评分(VAS)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在改善四肢软组织缺损病人病情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或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手或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术前均用 Dopple 探测确定穿支位置,术中切取游离皮瓣并适当修薄皮瓣,在显微镜下吻合一动脉两静脉,术后活血抗感染抗凝治疗。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以及深部感染,伤口愈合时间2~4周,全部获得4~12个月的随访。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手或足部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一种安全、可靠,皮瓣存活后疗效满意,是修复手或足部创面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在手部外伤组织缺损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3例手部外伤组织缺损患者,A组(42例)予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B组(41例)接受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修复优良率、手术前后炎症反应[血清白介素-6(IL-6)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手创伤缺损治疗上,游离超薄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接收的手创伤缺损患者41例,对其应用游离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对治疗成效予以评价。结果 41例患者治疗后的SW和DASH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红细胞流速(VRBC)、血液灌流量(PU)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血液流态积分(BFPI)、白微栓(WM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1例游离超薄穿支皮瓣移植全部存活,3例(7.32%)无效,15例(36.59%)有效,23例(56.09%)显效,总有效率为92.68%。结论在手创伤缺损治疗上,游离超薄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治疗效果突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手部微循环状况、手部运动功能以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比穿支皮瓣与传统皮瓣移植术在手外伤患者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5例应用传统皮瓣移植术和穿支皮瓣移植术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手部外伤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种手术的恢复时间和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穿支皮瓣移植术的45例患者中,44例皮瓣成活,1例未成活,成活率为98%;应用传统皮瓣移植术的40例患者中,有2例皮瓣未成活,成活率为95%。结论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有效克服了传统皮瓣移植术对供皮区损伤大,患者需行二次断蒂手术住院时间长的痛苦。供皮区皮损小,受皮区皮瓣美观,且利于活动,成活率高,手部功能正常,可使皮肤达到高效再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宽蒂与窄蒂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方法选成年的健康新西兰兔30只。采取随机原则,分成两组,每组15只,Ⅰ组设计宽蒂腓动脉穿支皮瓣模型(蒂宽1cm),Ⅱ组设计窄蒂腓动脉穿支皮瓣模型(蒂宽0.5cm)。分别于术后2h、术后1周、2周和3周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血流动力学的评估。结果两组皮瓣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腓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腓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之间比较,术后2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周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宽蒂与窄蒂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腓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接近,两种皮瓣均能获得良好的血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皮管式蒂胸脐皮瓣在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以腹壁下动脉及其脐旁穿支为营养血管,沿脐与同侧肩胛下角连线方向设计腹部及侧胸皮瓣,在皮瓣蒂设计出分叶皮瓣卷向蒂部成皮管,带带转移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 临床应用18例,3例边缘起水泡,表皮坏死,其余全部存活.肘关节2例,创面关节活动度增加,减少了患者痛苦及功能良好,减少了蒂部创面浸渍溃烂现象.结论 皮管式蒂胸脐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上肢非创面关节的功能恢复、及带部Ⅱ期断蒂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扩张额部皮瓣在鼻再造中的价值。方法在前额部软组织下放置软组织扩张器,经过8周左右时间将皮肤扩张.然后设计以滑车上动脉为蒂的前额部皮瓣,向下旋转重建外鼻。结果3例外鼻损伤患者均采用了该方法,再造的外鼻形态良好,色泽满意。结论扩张厚的的额部皮瓣是鼻再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腿皮神经皮瓣及其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皮神经皮瓣及其穿支皮瓣修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其中包括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11例、带隐神经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1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18例、带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3例。结果42例皮瓣中完全成活37例,部分坏死5例,成活后的皮瓣远期随访质地一般比较柔软,带蒂皮瓣一般比较薄,相对容易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修复的皮瓣种类日渐增多,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来达到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杨冰冰  李帮库 《安徽医药》2011,15(9):1114-1116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食管阀瓣(GEFV)分级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分析2009年7月~2011年1月在该院行胃镜检查的550例病人,分为RE组(反流性食管炎组)与非食管炎组,RE组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内镜下分级,按Hill分类法对两组均进行GEFV的分级,并对RE组进行病史采集。通过统计分析,探讨GEFV在抗反流防御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检查的550例中,异常(Ⅲ+Ⅳ级)GEFV发生率29.45%。≥30岁,年龄增长与异常GEFV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111,P=0.011)。异常GEFV中RE发生率(22.84%)高于正常GEFV中RE发生率(9.02%);RE组的异常GEFV发生率(51.39%)高于非食管炎组(22.2%),P=0.000。重症RE(C+D级)发生率异常GEFV组(21.62%)明显高于正常GEFV组(2.86%),P=0.040。RE分级与GEFV级别呈正相关(r=0.286,P=0.015)。RE组GEFV级别与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0.246,P=0.037)。结论 GEFV是抗反流机制重要因素之一,GEFV分级可作为预测发生反流风险和治疗反应的方法,在临床诊治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新 《安徽医药》2013,17(10):1739-1740
目的比较分析前臂皮瓣和胸大肌皮瓣修复El腔癌手术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接受根治术后的口腔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9例,A组和B组分别采用前臂皮瓣、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手术后颌面部缺损。观察两组修复效果,并对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及对外形的满意度。结果A组前臂皮瓣成活率94.9%,B组移植皮瓣成活率为92.3%。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7.1±1.4)个月。两组患者进食、发音、吞咽、舌活动和面容外形均恢复较好,瓣膜修复处较为完整,均未见肿瘤复发。A组和B组对外形的满意率分别为87.2%,7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P〉0.05)。结论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颌面部缺损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均适用于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萎缩性鼻炎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观察手术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上颌窦前壁骨-骨膜肌瓣鼻腔粘骨膜下植入术治疗萎缩性鼻炎56例(96侧),术后随访2~10年,根据术前术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学检查判断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56例(96侧)显效49例,占87.5%;有效7例,占12.5%;总有效率100%。结论移植自体带蒂骨-骨膜肌瓣具有自身血液供应,骨质不会被吸收、坏死或脱落,该疗法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巩固,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9例患者的资料。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8例创面Ⅰ期修复,1例肌皮瓣边缘坏死,肌皮瓣局部裂开,经换药及缝合后痊愈。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经术后0.5~3.0年随访,结果显示局部皮肤外形正常,质地优良、柔软、色泽好。结论:背阔肌肌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腹部皮瓣修复上肢复杂损伤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腹部皮瓣用于修复上肢复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7月对26例上肢复杂损伤实施腹部皮瓣修复,其中多指脱套伤11例采用单侧腹股沟皮管修复,手部掌背两侧复合脱套伤7例采用迟延皮瓣修复,上肢大面积撕脱伤8例采用脐上或侧胸壁至股部联合皮瓣修复,术后随访半年.结果 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皮瓣均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2种不同牙龈翻瓣设计(封套瓣与三角瓣)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择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外科门诊患者52例,一侧采用封套式瓣,另一侧采用三角瓣设计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价术后疼痛,采用患者主观评价指标评价肿胀程度并测量上、下中切牙距离评价开口受限情况。记录患者术后第1、2、7天的肿胀、疼痛、开口受限情况和术后伤口裂开、出血、感染情况。对2种术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1、2、7天2种翻瓣设计对术后疼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三角瓣组面部肿胀较封套瓣组明显(Z分别为2.005、2.017,P<0.05)。术后第1、2天三角瓣组张口受限程度较封套瓣组明显(t分别为2.578、2.410,P<0.05),但第7天2组面部肿胀及开口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感染、出血及伤口裂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套瓣更有利于术后早期并发症控制,但两者远期预后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