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胆管炎时大鼠肝组织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观察胆道感染时ICAM-1 mRNA在肝组织的定位及转录表达强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达CD11b及CD18的阳性率.结果:ICAM-1 mRNA原位杂交显示胆道感染3 h后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肝小叶中央静脉内皮细胞阳性反应增强,12 h阳性反应最强.斑点杂交显示胆道感染后3 h肝组织ICAM-1 mRNA含量开始增高,12 h达高峰.循环PMN表达CD11b和CD18的阳性率3 h以后明显增高.结论:胆道感染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等表面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 (Ulinastatin)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2 0例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0例 ) ,乌司他丁组应用 12 0 0 0U/kg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推注 ,对照组不加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CPB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抽取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 ,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内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结果 CPB30min直至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血清ICAM - 1含量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CD11b/CD18以及血清ICAM - 1的表达 ,从而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术患者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STF)对中性粒细胞(PMN)活化及CD11/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严重烧伤病人STF 刺激健康人PMN后PMN膜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以及STF与PMN同孵育后培养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变化。结果 健康人PMN在STF刺激1 h后,培养液中MPO活性即迅速升高并在24 h内保持此高水平,同时,PMN膜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也迅速升高达峰值并在24 h内保持此高水平。结论 STF可活化PMN并刺激PMN表达CD11a/CD18和CD11b/CD18,STF对烧伤后PMN致组织损害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CD11b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CD11b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肺复苏(CPR)组、乌司他丁组,每组各10只大鼠.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后2h,采用干湿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ELISE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D11b水平.结果 ①脑组织含水量:CPR组为(80.4±2.0)%,较对照组(76.7±1.3)%显著增加(P<0.01);乌司他丁组(77.6±1.5)%,较CPR组显著减少(P<0.01).②脑组织CD11b含量:CPR组为(620.488±38.723)ng/mg,较对照组(453.189±121.403)ng/mag明显增高(P<0.01);乌司他丁组(476.875±114.686)ng/mg,较CPR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CPR早期即可发生脑水肿,脑组织CD11b水平显著增加;应用乌司他丁能有效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CD11b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后大鼠心功能和心肌组织黏附因子CD11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窒息法制造心脏骤停大鼠模型,将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复苏组及乌司他丁组,每组9只。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2h,测定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CD11b、ICAM-1水平。结果: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心功能有所改善,心肌组织病变减轻,CD11b、ICAM-1水平显著下降。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黏附因子CD11b和ICAM-1表达,改善心肺复苏后大鼠心功能,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小儿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CD11/CD18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体外循环(CPB)对中性粒细胞CD 11/CD 18的表达水平,探讨CD 11/CD 18在小儿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30例房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在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儿(CPB组)和20例非CPB胸科或腹部手术患儿(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对象,于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转流后10~15 m in、体外循环转流结束、术后2 h和术后第1、2、3天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 11/CD 18分子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EL ISA)定量测定血浆中IL-6、IL-8水平。结果:CPB组体外循环停机后血浆IL-6、IL-8水平开始升高并于术后2 h达峰值(P<0.05),随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诱导后水平(P<0.05);对照组血浆IL-6、IL-8水平于术后2 h达峰值(P<0.05),但其变化幅度小于CPB组相应时间点的值。CPB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 11b/CD 18表达水平于转流后10~15 m in明显升高(P<0.05)并达峰值,术后第1、2天低于基础水平(P<0.05),第3天与基础水平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 11b/CD 18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PB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 11a/CD 18、CD 11c/CD 18表达水平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可促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 11b/CD 18表达水平增高,而对CD 11a/CD 18和CD 11c/CD 1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CD 11b/CD 18在小儿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体外循环(CPB)患者中性粒细胞(PMN)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整合素CD11b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行CPB心瓣膜置换术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异丙酚麻醉维持组)和对照组(咪唑安定麻醉维持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抽取挠动脉血3ml,运用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NF-κB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表达水平.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PMN NF-κB活性和CD11b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PMN NF-κB活性在CPB停止后30min达到峰值,观察组在CPB开始后30min、CPB停止后30min、4h、24h PMN NF-κB活性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CPB开始30min后 PMN CD11b表达水平呈递增的趋势,CPB停止后30min、4h、24h 3个时间点上观察组PMN CD11b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同咪唑安定相比,异丙酚可以减低CPB患者PMN NF-κB活性和CD11b表达,明显抑制体外循环患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丹参对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PNM)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兔30%Ⅲ度烧伤模型,2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丹参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烧伤后即刻、2、4、8、16、24、48h取血分离获得PMN,与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测定PMN-EC粘附率及其PMN表面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值。结果 烧伤后即刻两组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及PMN-EC粘附率均升高,生理盐水组伤后4h达高峰;丹参组伤后2、4、8、16、24h的CD11a/CD18、CD11b/CD18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丹参能降低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表达,抑制PMN-EC粘附,改善微循环及减轻PMN-EC粘附所致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丹参对内毒素血症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EC)粘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兔内毒素血症模型,将2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内毒素血症组和丹参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即刻、2、4、8、16、24、48h取血分离获得中性粒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测定PMN—EC粘附率及其PMN表面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值。结果 造模后即刻两组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及PMN—EC粘附率均升高,内毒素血症组造模后4h达高峰,丹参治疗组造模后2、4、8、16、24h的CD11a/CD18、CD11b/CD18显著低于内毒素血症组。结论 丹参能降低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表达,抑制PMN—EC粘附,改善微循环及减轻PMN—EC粘附所致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和单核细胞(MNL)表面黏附分子整合素CD11c/CD18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单克隆抗体标记测定28例AIS患者发病72h内及7天时外周血表面PMN、MNL表面黏附分子CD11c/CD18的表达量。同时测试28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发病72h内患者组PMN、MNL表面黏附分子CD11c/CD18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7天后患者组CD11c/CD18的表达有所下降,与72h内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IS时激活的PMN、MNL上整合素CD11c/CD18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AIS的炎症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D59配体肽基因对卵巢癌细胞CD59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CD59配体肽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体(CD59配体-pIRES),转染人卵巢癌细胞A2780,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克隆;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表面CD59 mRNA及蛋白的表达;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 成功构建了CD59配体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体,转染后的A2780 CD59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与WT-A2780比较均明显下降(t=9.21、7.20,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F=5.417,q=3.93,P<0.05).结论 CD59配体肽基因可影响人卵巢癌细胞A2780表面CD59的表达,有望用于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固蛋白CD59、CD55在脂筏介导T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iRNA技术,构建针对CD55与CD59基因的重组载体pSUPER-siCD55、pSUPER-siCD59。实验分为未转染的Jurkat细胞组(Ⅰ组)、转染pSUPER-siCD59重组质粒的Jurkat细胞组(Ⅱ组)及转染pSUPER-siCD55重组质粒的Jurkat细胞组(Ⅲ组)。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CD55和CD59基因mRNA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别检测CD55与CD59联合作用对3组Jurkat细胞的增殖效应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细胞CD59和Ⅲ组细胞CD55 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F=595.14、699.06,q=45.70~47.25,P<0.05)。Ⅰ组细胞CD55与CD59联合作用后增殖能力和钙离子浓度均明显高于Ⅱ组、Ⅲ组(F=97.02、189.47,q=13.69~26.39,P<0.01),Ⅱ组低于Ⅲ组(q=5.43、6.42,P<0.05)。结论 CD59和CD55在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通路中存在协同效应,其中CD59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从高表达CD23分子的RPMI8866细胞株分离制备CD23分子的两种方法:自然裂解法和木瓜蛋白酶水解法。比较了此两法的优劣,探讨了CD23回收量的影响因素,经Western blot-ting技术鉴定出制备品中18、37、42、45和86KDa的CD23片段。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简便、可靠、易行,且回收量较高。可供研究及分离其它膜分子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铯137(137 Cs)辐照对库存红细胞表面分子红细胞1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 or CD35)及 CD47分子的影响。方法采集60例健康献血者静脉血,制备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并将其分为2组各30例,未辐照组常规4℃保存,辐照组采用25Gy 137 Cs辐照后4℃保存。分别于第0、7、14、28、35天收集2mL 样本。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红细胞表面分子 CD35、CD47。结果辐照组和未辐照组红细胞 CD35、CD47的表达均随着4℃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2组的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5Gy 137 Csγ射线辐照对保存期内红细胞 CD35、CD47表面分子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骨关节炎软骨组织CD11、CD54和TNF-α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创伤性骨关节炎病人软骨组织中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CD11)、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探讨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取20例创伤性骨关节炎手术病人的病变软骨组织(实验组)与非正常死亡人体标本正常软骨组织5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软骨组织中CD11、CD54、TNF-α的表达,经图像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CD11、CD54、TNF-α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2.34~6.46,P<0.05).结论 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与CD11、CD54、TNF-α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高度特异性和高纯度的抗CD23单克隆抗体(CD23McAb)。方法:用EBV感染的人B淋巴细胞(RPMI-8866)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细胞ELISA和Western-bloting等方法制备、纯化和鉴定了CD23McAb。结果:筛选出了强分泌抗B细胞膜CD23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B6)。结论:该单抗对Mr45×103的CD23分子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CD4/CD8比率在非何杰金氏病、结节病、结核病三种疾病之间是否有差异,对经病理活检证实的7例非何杰金氏病和6例结节病;经痰菌检查证实的7例结核病和9例健康者进行了运气了管肺泡灌洗,并对BALF中的CD4^+和CD8^+细胞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显示:BALF中CD4/CD8比率在非何杰金氏病组中不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显著低于结节病组和结核病组(P均〈0.0  相似文献   

18.
红斑狼疮皮损中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红斑狼疮皮损区T淋巴细胞亚群CD4 和CD8 T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红斑狼疮皮损区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并与正常皮肤作对照。结果红斑狼疮患者皮损CD4 T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8 T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存在CD4 T细胞活性增强,CD8 T细胞功能抑制,从而导致免疫紊乱而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的频率及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探讨Treg在COPD发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33例COPD临床缓解期病人以及2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Treg亚群的频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4浓度.结果 COPD病人急性发作期组IL-4浓度较临床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临床缓解期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92.86,q=11.63~27.66,P<0.01); COPD病人急性发作期组IFN-γ浓度高于临床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3,q=9.72、10.13,P<0.01),而临床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13,P>0.05);临床缓解期组IFN-γ/IL-4比值最高,急性发作期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5,q=7.79~30.10,P<0.01);CD4+ CD25+Treg频率在COPD急性发作期组高于临床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而临床缓解期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 146.08,q=8.68~12.72,P<0.01).结论 COPD病人存在Th1/Th2动态变化,急性发作期以Th2免疫为主,临床缓解期则以Th1免疫为主;Treg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大肠癌中CD34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0例大肠癌标本中CD34的表达.结果:CD3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粘膜(P<0.01);不同Dukes分期之间、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组织之间CD3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大肠癌中有血管形成,CD34可能是判断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