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免疫系统中功能最强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调节和诱导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方面有重要的功能[1].外周血中DC根据来源和表面标志至少分为2个亚群:髓系来源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淋巴系来源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MDC具有抗原提呈的功能,促进细胞免疫的发生.PDC促进体液免疫的发生,针对病毒感染产生大量IFN-α.IFN-α能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复制,增强T细胞、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2].DC在HIV感染者体内的动态变化及特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云南省某市30例HIV感染者给予中药制剂扶正抗毒丸进行连续24个月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DC频率和功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中药可以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及相关的免疫应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改变有一定的关联来分析树突状细胞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中的意义,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内艾滋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死亡率极高.现对近年来国内艾滋病免疫方面的进展,作以简要论述. HIV是一种逆转录RNA病毒,其靶细胞主要是CD4 细胞,包括T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星状细胞等.其中以CD4 T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581-1584
在过去几年间蛋白质组学在揭示HIV与宿主间作用机制、寻找新的生物学标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作者总结了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HIV/AIDS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包括与HIV/AIDS研究相关的常用样本、蛋白质组学研究常用的技术、HIV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HIV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志物、HIV相关疫苗研制等。文章最后也对将蛋白质组学引用到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可行性做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细胞焦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近期研究表明细胞焦亡是艾滋病T淋巴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占95%以上。在前期课题组对HIV/AIDS肺脾气虚证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发现差异表达基因CASP1、CASP4、IL1B与细胞焦亡相关,探讨了细胞焦亡在HIV/AIDS肺脾气虚证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明确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中医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B细胞、巨噬细胞(Mφ)和树突状细胞(DC)都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针灸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治疗疾病。本研究通过整理近10年来针灸治病时对B细胞、Mφ以及DC的数量及分泌性因子等相关免疫调节变化,证明了针灸对不同免疫细胞的影响方式呈现多途径、多方向的特点,为今后针灸治疗的机制探索提供参考。但相关研究尚存在因有关作用机理广泛而研究不能同时兼顾以及不同机制作用之间关联性不明确等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对此进行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目前发现的HIV有HIV-1和H1V-2,而HIV-1是引起AIDS的主要病原体,国内外研究也主要针对HIV-1.HIV是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以免疫细胞CD4+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为靶细胞,HIV包膜糖蛋白gp120与靶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并与协同受体CXCR4或CCR5结合,诱导另一种重要的HIV包膜糖蛋白gp41发生构象改变,促进HIV病毒膜与靶细胞膜融合,继而通过脱衣壳作用使HIV核心部分进入宿主细胞,在三大关键酶(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的作用下,以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组装、成熟、出芽等步骤完成HIV复制.艾滋病的防治一直是国际性的重大命题,由于长期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法引起明显的毒副作用,为寻求理想的抗HIV药物,从我国传统中草药中选取高效低毒的抗HIV药物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而筛选单味中草药,进而研究其具体成分抗HIV作用机制则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现HIV-1病毒基因调控蛋白功能和特性与HIV病毒复制、感染、细胞毒性等密切相关,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均显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较好疗效。我们推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对HIV病毒基因中某些调控蛋白基因的干预作用有关。本文通过对39例无症状HIV感染者的HIV-1基因调控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横断面检测分析,观察比较空白组与治疗组、治疗短期组与治疗长期组之间HIV感染者体内HIV-1病毒基因调控蛋白tat,rev,nef,vpr,vpu,vif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情况,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与其干预HIV-1病毒基因调控蛋白变化情况是否有相关性,为阐明中医药体内抑制或稳定HIV-1病毒的作用机制提供一些临床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浅析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病因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欢 《光明中医》2010,25(3):410-411
文章从中医学的角度,对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病名、病因、病机复杂性、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方法做了阐述,为认识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规范、系统治疗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研究HIV/AIDS动物适宜模型的建立及近年来中医药治疗HIV/AIDS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结合中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实践,HIV/AIDS的病种特性,中医基本理论特色,探讨中医药治疗HIV/AIDS动物模型建立及药效筛选研究的可行性和挑战,为开发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的实验研究提供思路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益艾康治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及CD38、HLA-DR表达的影响,探讨T细胞活化水平与辅助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HIV感染者及10例健康对照抗凝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样本CD8~+T细胞表面CCR5、CXCR4、CD38、HLA-DR表达水平,并分析益艾康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HIV感染者CD8~+T细胞表面CXCR4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CD8~+T细胞活化水平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CCR5/CXCR4表达水平及CD8~+T细胞活化状态相关,益艾康治疗可改善HIV感染者辅助受体表达及细胞活化水平。结论:HIV感染者辅助受体CCR5/CXCR4表达水平与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益艾康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就DC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的关系、作用机制及其目前在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09,(12):866-866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组织的“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标准”修订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该评价体系从艾滋病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基于艾滋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相关病症及体征指标评价等六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该体系不仅仅将评价指标局限于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配合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应用对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六味地黄汤(LW)和/或抗原特异性的耐受性DC疫苗作用于过敏性哮喘小鼠,观察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耐受性DC,并发现六味地黄汤联合耐受性DC在抑制肺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方面取得了与注射地塞米松相似的效果,但对减少肺部杯状细胞增生及黏液分泌的作用效果尚不如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IV/AIDS发现时间晚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在国内艾滋病统计信息系统上随机纳入云南省HIV/AIDS患者,共有218例,均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确诊,回顾其资料,其中晚发现者84例为发现晚(临床诊断结果已确诊为艾滋病,或CD4细胞数在200个/mm3以下)组,早发现者(HIV-RNA和P24抗原阳性,无显著临床症状,或是急性期,伴有发热、恶心、盗汗等表现)134例为发现早组,并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发现晚的相关因素,制定应对对策。结果在218例HIV/AIDS患者中,以性传播、毒品注射、母婴传播为主要渠道,高危因素有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足、害怕隐私暴露、性伴侣固定、无主动检测意识、感染风险淡薄、性伴侣有艾滋病但未告知、无侵入性检查治疗史、艾滋病症状不明显等。结论为减少HIV/AIDS病例,需强调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普及HIV/AIDS知识,推广安全套的使用,树立艾滋病主动检测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具有最强提呈抗原能力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启动者,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发挥关键作用,可指导原始T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分化。DC在抗原进入机体后,通过协调免疫反应与免疫耐受间的平衡,从而在免疫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探索疾病的免疫学机制和相关免疫治疗方案中,DC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靶点。基于DC的重要作用,研究DC可以为中医药免疫调节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传统中医药对DC功能状态的调控,是其发挥免疫调节效应的重要环节,现主要就DC的特性和功能及中医药对DC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要:本文通过整理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对B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免疫细胞的相关免疫调节变化,为今后针灸治疗的机制探索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针灸对不同免疫细胞的影响方式呈现多途径、多方向的特点,但相关研究尚存在因有关作用机理广泛而研究不能同时兼顾以及不同机制作用之间关联性尚不明确等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对此进行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发现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市2014年1月~2014年12月内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HIDS),分别对其进行基本信息、HIV检测史、高危行为史、就医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导致HIV/HIDS发现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文化程度较低、家庭年度总收入低、从性伴侣处感染、在3个月内未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或发热症状、对艾滋病治疗的了解程度不高等因素是导致HIV/HIDS发现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相关部门需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降低感染风险,建立HIV抗体检验阳性结果告知服务机制,提高HIV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等以控制艾滋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72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实验室培养9~14 d后回输患者体内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自体DC/CIK细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7例,轻微缓解15例,病情稳定19例,有效率为64%。随访1,2,3 a生存率分别为96%,90%,86%。结论自体DC/CIK细胞治疗宫颈癌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何彦丽  苏俊芳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18(4):47-48,F003,6
树突状细胞 (DC)的发现和研究进展为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阐述了DC的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反应、肿瘤宿主DC表型改变与肿瘤免疫抑制、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进展以及从DC探讨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药理研究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