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2.
李博超 《河南中医》2014,(5):943-944
郁证主要是情志不遂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调畅五脏气机;"五志穴"可以调节人体的五神——魂、神、魄、意、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的作用。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为治疗郁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腧穴为五脏六腑经气输注出入之场所,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阴阳,调畅五脏之气机;"五志穴"可以调畅人体之五神,即神、魂、意、魄、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之作用。故笔者认为以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的方法治疗失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4.
杨菊萍 《河北中医》2003,25(11):864-865
中医学将精神 (心理 )因素列为致病因素之一 ,认为精神 (心理 )、情志方面的变化 ,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病证。《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 ,神的活动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所谓五神 ,即神、魄、魂、意、志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 ,即喜、怒、思、悲 (忧 )、恐。并认为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忧 ) ,肾在志为恐。各种情志的太过与不极又可影响相应的脏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5.
脑神包括神、魄、魂、意、志、思、智、谋虑、决断等思维意识及机体灵感,它是脑的功能活动表现。脑神正常,统辖有权,五脏各行其职,进行协调地活动。同时,脑神分属五脏,源于五脏,系五脏阴阳气血之精华所化。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生旺盛,脑腑得其充分温养,虚灵不昧,思维敏捷,意识精明。反之,五脏虚弱,阴阳气血化生不足,脑不得其充分温润,则神志不宁,思维不敏,意识不灵,进而又影响五脏功能,司职失调。一、心藏神:神系意识知觉和运动等生命活动。其表现在脑,实出于心。  相似文献   

6.
神志病从胃论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雨河 《山西中医》1990,6(3):11-13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从胃与神的关系略予探讨。一、胃与神的生理 (一)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出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以一定物质作为基础的。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气血即化生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也说:  相似文献   

7.
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个性脉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薛  滕晶 《中医研究》2011,24(5):3-4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人类精神、生理及心理活动的认识,包括神、魂、魄、意、志,与其分藏于五脏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五神能够调控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而历来人们对五神的研究只是停留在  相似文献   

8.
四气调神是指人体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调养五脏的神志,其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词神大论》。该篇经文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活动与四时天地之阴阳变化密切相关,欲使五脏神志健旺于四时,机体“生气不竭”,就应当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节。经文还具体地介绍了春季“使志生”,夏季“使志无怒”、秋季“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冬季“使志若伏若匿”等精神调养方法,对后世医家按季按时调节神志活动以  相似文献   

9.
经前焦虑性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后期表现出的一系列情绪和情感方面的不适症状。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效果不佳。本病属于中医"月经前诸症"的范畴,多数学者认为"肝郁"是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多从"肝"论治。但从《内经》"五神脏"的角度分析,心为五脏之主,心神为五神之主,虽然五志舍于五脏,但任何情志的异常变化都会首先伤及心神,进而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同时,"心主血脉",血为各种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经前期焦虑性障碍所表现出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异常症状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精神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五神之“志意”要素反映了人的思维认知活动和精神情志,并对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具有重要作用.志意具有协调精神心理活动,统摄调配七情,适应外界活动等作用.志意的病因主要与七情有关.当今社会,心身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模式逐渐向“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化,挖掘、整理反映精神心理活动的志意要素,诠释和分析“志意”要素的内涵、生理作用、病因及病理变化,探寻其辨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将对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医五神脏理论与老年痴呆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医对脑的认识在《内经》成书之前曾经有一个争议的阶段。古人早就认识到神志活动与脑有关。《内经》则明确指出,脑的功能是通过依附于五脏而完成的。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中,正是将脑的功能分属五脏,因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神脏理论。1 五脏藏五神主五志是对脑与神关系的高度概括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内经》中对神的论述相当丰富。概而言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体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的概括,它的物质基础是精。《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而成脑髓生。”…  相似文献   

12.
《内经》"神"概念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神为万物变化内在依据的内涵移植到医学,提出神机的概念,心为其主宰,体现了以中为尊的思想。五神乃精神活动的主体,其中神为人类特有的自觉意识,魂为本体意识,魄为与生俱来的感觉、运动本能,意志则代表心神主导下的思维活动。神主于五脏。精化气、气生神,神又反过来影响精气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二是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刺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原文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由此可见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七情与内脏的具体关系,主要指五志和七情与五脏各有所属。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发病率呈渐增趋势。由于长期服用镇静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副作用,使很多病人寻求中医治疗。张智龙教授依据《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的理论提出失眠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灵活运用,以安其神、复其性,使神凝、魂藏、魄静、意安、志宁,治疗失眠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5.
魂魄刍议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到《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脏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六朝形神之争"为视角,认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神是否是气,而目的是论证神灭还是神不灭。持神灭论者从认为神是气逐渐演变为神以气为物质基础;持神不灭论者则认为神不是气演变而来,亦无需以气为物质基础。受此影响,《黄帝内经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由《黄帝内经》时期的五脏藏神理论转变为五神脏理论。五脏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舍五神,五精气变为了神的物质基础,而非《黄帝内经》中的神即精气。这段时期医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演变趋势相一致,都是在来自异域思想的佛教的冲击下完成,明确这一过程为中医理论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昶  谭程  赵吉平 《北京中医》2010,(3):196-198
“脑为元神之府”理论指出,元神在五志中起主导作用,五志的异常变化可责之于脑神失调。故抑郁症精神症状可责之于脑神紊乱,躯体症状则责之于脑神紊乱后神不导气,五脏不安。依“经之所过,治之所及”之说,“奇经人脑”是通过奇经而调理脑神,治疗抑郁症的生理基础。针灸治疗抑郁症宜奇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调督脉以振奋阳气,调整脑神紊乱;调阴维脉、冲脉以解郁畅神:调阴阳跷脉以交通阴阳;调治任脉以平降胸腹逆气。再配合脏腑辨证标本兼治,以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从奇经论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昶  谭程  赵吉平 《北京中医药》2010,29(3):196-198
“脑为元神之府”理论指出,元神在五志中起主导作用,五志的异常变化可责之于脑神失调。故抑郁症精神症状可责之于脑神紊乱,躯体症状则责之于脑神紊乱后神不导气,五脏不安。依“经之所过,治之所及”之说,“奇经人脑”是通过奇经而调理脑神,治疗抑郁症的生理基础。针灸治疗抑郁症宜奇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调督脉以振奋阳气,调整脑神紊乱;调阴维脉、冲脉以解郁畅神:调阴阳跷脉以交通阴阳;调治任脉以平降胸腹逆气。再配合脏腑辨证标本兼治,以获佳效。  相似文献   

19.
情志在中医学属于“神”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反映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中医学素以“七情”、“五志”称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言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人体内存在着承担情志活动的统一系统,这个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精气为基础,脏腑活动为契机,心(脑)神任物为中枢,外界物感为条件,四者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了各种情志变化。其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一般不会致病,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持久,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便会成为致病因素。情志和调,可…  相似文献   

20.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感知觉及意志行为活动,<内经>"五神脏"理论把人的神志活动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认为神志活动的产生是脏腑组织之间整体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医学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上的独特思路及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