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齐刺法治疗痛症85例临床观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钟颖主题词针刺镇痛,刺法,@齐刺“齐刺”法又名“三刺”,是一种针刺止痛的方法。本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而深...  相似文献   

2.
《灵枢》不仅为针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在针刺手法与方法上,还为后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官针篇》中说:“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此即正中一针刺八经脉上的俞穴,再在其两旁(0.5~2寸左右距离)各刺一针,深度和方向与正中相同或平行。  相似文献   

3.
《内经》多针刺法治疗痹证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军民  雷国华 《陕西中医》2006,27(1):120-120
1齐刺 1.1临床运用《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基于"治寒气小深者"的启发,我们将齐刺应用于局部韧带和肌腱的附骨端慢性劳损病变,如网球肘、肩周炎、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梨状肌损伤等病变.  相似文献   

4.
《内经》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脾气小深者也。”古人用齐刺法治疗“寒气小深者”有效,本人受此启发而再加二针,以加强祛邪、通络止痛作用。五针一排直刺外关穴,每针间距0.2—0.3厘米,针后连续提插5分钟,取名为  相似文献   

5.
郭志力 《中国针灸》1998,18(5):289-290
《灵枢.官针》篇有谓:“凡刺之要,官针最妙”。考其所载之“九刺”、“十二刺”、“五刺”共26种刺法,验之临床,颇有效用。对于当今之临床,不无指导意义。现举例介绍如下。1 齐刺  《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尤其“治痹气小深者也”于临床最有启发。具体方法是: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再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1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笔者常用之治肩周炎、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典型病例:李×,女…  相似文献   

6.
周文强 《山西中医》1997,13(1):33-34
齐刺法临证应用举隅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362000)周文强关键词齐刺法,颈椎病,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灵枢·宫针》中指出:“齐刺者,直人一,傍人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三针同刺一处,有助于经气来复,而促使...  相似文献   

7.
正齐刺法临床多用于颈肩腰腿痛等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相对于单针治疗刺激量更强,临床疗效更好。现将近年来齐刺法的应用综述如下。1齐刺法的历史起源齐刺法是"十二节刺"之一,首见于《灵枢》。《灵枢·官针》记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  相似文献   

8.
“项丛刺”是我们在学习运用《内经》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针刺法。《灵枢·官针》篇中有九刺、十二刺及五刺等记载,主要阐述了针刺的部位、深浅、轻重、用针多少等使用准则。其中十二刺中的“齐刺”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即正入一针,旁入二针,三针齐用,故称为“齐刺”,是属于一种多  相似文献   

9.
透刺法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针透两穴(或两穴以上)的一种针刺法,称透刺法,是刺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为针灸医师所习用。笔者浅析之,管窥之见,敬请斧正。1 溯本来源 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如“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大寒气之浅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刺于分肉之间,以治肌痹”等隐见透刺法之义。宋·马丹阳《杂病歌》中提及担法(即透刺法)。金·窦汉卿著《针经指南》提及透刺法,惜佚于兵燹。元·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更注重透刺法应用,“偏正头风难医……沿皮向后透率谷”。明·杨继洲《针灸  相似文献   

10.
三刺针法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学 《河南中医》2003,23(7):68-68
三刺针法[1 ] 是《灵枢·官针》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篇曰 :“齐刺者 ,直入一 ,傍入二 ,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 ,三刺者 ,治痹气小深者也。”笔者采用三刺针法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5 6例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 6例中 ,男 37例 ,女 19例 ;年龄 2 1~ 4 9岁 ,平均 35岁 ;病程 1月~ 5a,平均 10 .4月 ;左侧 2 2例 ,右侧 30例 ,双侧 4例。全部病例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显著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无神经根受累症状。部分患者腰椎X线片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2 治疗方法取穴 :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压…  相似文献   

11.
齐刺结合闪罐疗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刺法首见于《内经》,《灵枢·官针》曰:“齐刺者,直入一,停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齐刺是当中直刺一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之法。腰三横突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仅见于青壮年,也见于中老年人,笔者自2000~2005年,以齐刺结合闪罐疗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共58例,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1岁,以36~50岁者居多,占80%;病程最长4年,最短3个月;其中左侧21例,右侧27例,双侧10例。治疗方法让患者俯卧位,选取三支28号4寸毫针,通过按压,找出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压…  相似文献   

12.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3.
合谷刺是《内经》五刺之一,又名"合刺",但非刺合谷穴也。《灵枢·官针》说:"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以脾之应也。"属于"五刺以应五脏"的刺法。何为合谷刺历代医家对于合谷刺的操作存在争议,主要有一针多向刺和多针刺两个观点。《医学纲目》中明确指出:"鸡足取之,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之足之爪也。"《类经》曰:"合谷刺者,言  相似文献   

14.
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 :“直针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恢刺者 ,直刺旁之 ,举之前后 ,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另外 ,浮刺、输刺 ,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笔者 30年来 ,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 ,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验案举要1.1 急性腰扭伤王某 ,男 ,3…  相似文献   

15.
针刺的深浅属于针灸学的刺法范畴,是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宫针》篇所载“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及半刺、短刺等刺法,都是直指针刺的深浅而言。在《素问·刺要论》更有“病  相似文献   

16.
腱鞘囊肿都发生在关节肌腱处,在腕关节背侧较为多见。囊肿形成较慢,呈圆形或椭圆形,并有轻度酸痛与肌无力。笔者运用齐刺与按压治疗20例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导如下。治法;齐刺法是根据《灵枢·官针七》“齐刺者,直入一,傍直二”,即三针齐下,当中直刺一针,左右各刺一针的方法。左右两针应向囊肿处斜刺。留针10分钟,隔5分钟捻针一次。起针后用拇指或食指用力按压,使囊肿消失或柔软,再用消炎止痛膏外敷。如一次未愈,隔三天如法治疗,一般经1至3次治疗都能使囊肿消失或变小。疗效:本组20例患者(男12人,女8人),经  相似文献   

17.
“齐刺”“傍针刺”出自《内经》。为临床常用而有效的配穴方法。笔者在学习和运用中略有肤浅体会。初步整理如下:一、什么是“齐刺”“傍针刺”《灵枢·官针》篇说:“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  相似文献   

18.
透穴刺法的取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萌芽始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五刺”中“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等的记载即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至金元针灸大家窦默在《针经指南》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其后,元·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透穴刺法已有多处提及和论述,并与临床紧密相关。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并在此书注解《玉龙歌》时发挥其透穴之未尽之意,增述透穴十余组。发展至清,《循经考穴编》中已…  相似文献   

19.
扬刺法又称阳刺,《灵枢·官针》篇说:"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为《内经》十二刺法之一,此法是在病变局部疼痛处中心宜刺一主针,得气后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辅针的针刺方法。一般辅针进针角度可采取斜刺向病变中心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转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此为五针同用,针则不宜过深的浅浮之针法,以得气为度。  相似文献   

20.
巨刺法治疗脑梗塞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最早见于《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针经摘英集》有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记载:“治中风手足不遂,针百会、听会、肩髃、曲池、三里、悬钟、风市,其七穴左治右,右治左。”本人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了巨刺法的临床实用价值,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