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寰枢椎后方毗邻生命中枢延髓,徒手进行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有较大难度,一旦出现置钉偏差即有可能造成椎动脉、脊髓、静脉丛及神经根的损伤。目的:探讨标杆型3D打印导板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徒手置钉的对照组20例,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的研究组24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复查CT判断置钉准确率;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颈部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枕颈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中透视次数相比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颈部神经功能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置钉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借助标杆型3D打印导板可有效减少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透视次数,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促进术后颈部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枕颈部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标杆型3D打印导向器在寰枢椎骨折脱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1月本院椎弓钉固定寰枢椎骨折脱位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标杆型3D打印导向器辅助置钉,38例采用常规C形臂透视辅助置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导向器组手术时...  相似文献   

3.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枕颈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 1992—2 0 0 0年收治 3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枕颈不稳的患者 ,年龄 12~ 6 1岁 ,平均 38岁 ;病程 1个月~ 8年 ,平均 16个月。 2 2例颅骨牵引复位或基本复位的 ,用 Gallie法寰枢椎固定 ,C1~ 2 髂骨植骨。 9例牵引未复位和 5例枕颈区畸形的 ,用 Ransford环固定 ,枕颈区减压 (C0 ~ C2 )和枕颈植骨融合。结果  1例术后 4天死亡 ,35例随访 3个月~ 4年。寰枢椎固定 2 2例中 2 1例获骨性融合 ,2例复位不满意 ,其中 1例植骨不愈合。Ransford法 13例有 12例骨性融合 ,1例植骨块断裂未愈合 ,但内固定无松动。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颅骨牵引复位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Gallie法寰枢椎固定疗满意。 Ransford环固定对枕颈区减压和枕颈融合能提供可靠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截瘫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84年,作者对15具尸体做了寰枢椎平面椎管及椎管内各组织问关系的测量分析,并观察了用2具尸体模拟齿状突骨折、寰枢椎脱位的情况。另外,对50例正常人(15~58岁)的颈椎X线侧位片进行了测量。在上述基础上,于1984年~1992年对34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有脊髓压迫者主要采用了:(1)经日前路减压复位,(2)头颈双向牵引加后路寰枢椎融合术进行治疗,经平均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尤其是第一种方法,可达到减压、复位的双重目的,重点对该术式的基本原理、术中预防椎动脉损伤及预防感染等手术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Cervifix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高位颈髓压迫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价值。方法:3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行后路融合、Cervifix内固定。男23例、女13例,年龄15~62岁,平均38.3岁。陈旧性外伤21例,先天性畸形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寰椎前脱位6例。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按JOA17分法评定,改善率为71.4%。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及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结论:Cervifix内固定可提供坚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同时,可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6.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高位颈髓压迫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高位颈髓压迫症的患者进行前后路一期寰枢椎减压或仅行后路或分期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并同时采用Cervifix枕颈内固定。结果:随访6-23个月,采用自拟的影像学脊髓减压评定标准和JOA 17分法脊髓功能评喧标准评定治疗效果,术后脊髓减压改善率平均为70.2%,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8.4%。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移动、断裂和神经损伤,发生椎动脉损伤1例。结论:Cervi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不影响MRI检查,有利于术后观察,便于量化计算出术后的脊髓减压改善率,是目前较理想的枕颈后路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侧块关节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采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单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11~57岁,平均31岁;病程29~180 d,平均70.6 d;右侧侧块关节绞锁5例,左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3例。8例患者行颅骨或枕颌带牵引2~4周均未见复位征象,改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8例患者中,除1例因全身情况无法耐受前后路联合手术而Ⅰ期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14 d后Ⅱ期行经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外,余均Ⅰ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160~260 min,平均205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210 ml。术后除1例青少年患者取髂骨处发生疼痛,经对症治疗1周好转外,余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7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寰枢椎旋转脱位复发、植骨不融合、断钉、断棒。结论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伴侧块关节绞锁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创伤性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自 1994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收治创伤性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2 6例 ,全部病例入院前均被漏诊或误诊。采用枕颈融合 10例 ,寰枢融合 16例。结果 症状完全缓解 2 3例 ,部分缓解3例 ,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9例 ,无改善 1例。骨性融合时间 3~ 10个月。结论 外伤病人如有诉头颈或枕部疼痛 ,要考虑寰枢椎脱位的可能 ,常规摄颈椎正侧位片和张口位X线片 ,必要时加摄应力位片。对于难复性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采用后路枕颈融合。可复性的寰枢椎脱位将采用寰枢融合 ,经C1、2 关节突侧块螺钉固定是目前寰枢椎融合固定中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孙岩  谭明生 《中国骨伤》2022,35(5):495-499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一种由多学科常见病导致的可危及生命的寰枢椎结构不稳定和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由于毗邻延髓,位置深在,手术风险极高。随着上颈椎区域手术数量增加,术后内固定失败、植骨未融合、预后不良等并发症逐渐增多,初次手术不彻底、植骨未融合、感染、先天性畸形均是潜在病因,且考虑到移植物、瘢痕、解剖标志的变化等客观因素,翻修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加。然而目前缺乏标准或单一有效的翻修手术方法:单纯前路手术是理论上的理想选择,但存在较高风险,且对术者经验性要求较高;单纯后路手术存在复位减压不充分等缺陷;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是较合理术式,然而需考虑后方结构完整性和多节段融合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对AAD的翻修手术原因及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半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75%(9/12),无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22.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ADI与JOA评分分别为10.3±1.6mm与9.6±3.2分,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7.2±3.1mm、14.6±3.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部分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伴有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学改变,侧块关节形态学的改变与寰枢椎脱位的发生发展及复位难易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维CT评估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对手术决策及术中操作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目的探讨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54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男32例,女22例;年龄7~63岁,平均32岁。其中齿突不连18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2例,齿突骨折畸形愈合5例,寰椎横韧带松弛9例。40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先行经口咽入路的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术中横断挛缩的椎前肌、前纵韧带和侧块关节囊,借助于牵引和器械撬拨的力量使寰枢关节复位;同期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后路固定方法包括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5例、寰枢侧块钉板固定12例和借助于枢椎椎弓根螺钉与枕颈固定板的枕颈固定37例。术后不用外固定。结果41例获得解剖复位;13例部分复位,其中2例行部分齿突切除,另11例术前颈髓角平均104.1°,术后120.2°。48例随访4~40个月,平均15.7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有脊髓症状的38例术后功能评价(Odom标准)为优15例,良14例,可8例,差1例。术中出现硬膜破裂1例,椎弓根钉切割1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1例,发音不正常3例,吞咽不利1例,术后2周发生败血症脊髓炎致瘫痪1例,术后2个月内固定松动1例。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结合后路坚强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对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2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3~68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根据Anderson和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17例(81%),Ⅲ型骨折4例(19%)。MRI检查示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7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术,15例(71.4%)可部分复位,6例(28.6%)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9~15mm,平均12.3mm。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ADI为2~4mm,平均2.8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患者的ASIA分级无改变,其余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8例;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81.2%。1例患者植骨块有部分吸收,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5.2%;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提拉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1987年6月 ̄1998年3月共收治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65例,男47例,女18例;年龄15 ̄58岁,平均37岁。病程3周 ̄14个月,平均3.5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32例脊髓受压者中,轻度脊髓损伤者26例(JOA评分≥10分),重度脊髓损伤者6例(JOA评分〈10分)。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以改善〉50%为优  相似文献   

15.
寰枢椎解剖结构脆弱,先天畸形、创伤、肿瘤、炎症等因素都可破坏其稳定性,威胁延髓和椎基底动脉安全。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寰枢椎脱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应尽早手术治疗,而寰枢椎融合是首选手术方式。近年来寰枢椎内固定技术不断完善,医生的选择日益丰富,但如何进一步规避手术风险、增强固定稳定性、最大程度保留寰枢椎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现阶段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近五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寰枢椎脱位且其间存在骨性融合)的临床分型及其术式选择策略。方法 200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 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2~57岁,平均39岁;6例无手术史,14例有手术史(前路手术史1例、后路手术史1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史2例),其中13例残留内固定物(1例残留寰枢椎前路钢板、12例残留寰枢椎后路钉棒)。根据骨性融合范围、位置分为广泛融合型和点状融合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手术,点状融合型采取软组织松解、骨性融合点解除、复位、固定和融合手术;广泛融合型采用直接减压而不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和MR检查,以观察寰枢椎间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和脊髓减压情况。临床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结果20例患者中广泛融合型5例,点状融合型15例;自发性融合6例,医原性融合14例(3例为广泛融合型、11例为点状融合型)。5例广泛融合型患者经口前路切除寰椎前弓和齿突减压,术后MRI示脊髓压迫完全消除;15例点状融合型患者术后均获得复位。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清创、取出前路内固定,改行后路内固定后治愈。5例广泛融合型和14例点状融合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8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4分。5例广泛融合型患者虽未附加内固定,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寰枢椎间失稳;14例点状融合型患者术后6个月寰枢椎侧块间植骨均融合。结论 点状融合型患者经彻底松解和解除骨性融合后可获得复位,广泛融合型患者通过减压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合并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一类由先天性或继发性因素导致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病变。由于患者齿状突向上和向后移位,压迫邻近的延髓和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传统的经口齿状突切除能够直接解除压迫,但是会导致颅颈区稳定性进一步破坏,远期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