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采用分次序贯灌注骨水泥治疗Kummell病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对18例Kummell病患者行单侧PVP治疗,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序贯椎体成形。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65~88岁,平均75岁。病程3~32个月,平均11.6个月。所有患者术前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T值为—4.0~—2.8,平均—3.4。病椎分别位于T11 3例,T12 10例,L1 3例,L2 2例。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骨水泥渗漏及病椎前缘高度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4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骨水泥渗入椎间盘内2例,椎体前侧1例,椎管内静脉丛1例;但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等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病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9.1%±6.7%、68.1%±7.3%、67.8%±5.9%,VAS评分分别为(8.11±1.32)、(2.14±0.78)、(1.97±0.50)分,ODI分别为84.6%±8.5%、24.1%±9.7%、23.8%±10.2%;术后各时间点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Kummell病,采用分次序贯灌注骨水泥方法行单侧PVP,可有效缓解腰背痛症状,减少骨水泥渗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Ⅰ期与Ⅱ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6例Ⅰ期与Ⅱ期Kümmell病,比较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结果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2个月。2例在术中出现椎体旁少量骨水泥渗漏,1例出现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相关症状。术后1例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16例均未出现灌注后骨水泥团块滑脱,且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术后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较术后3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Ⅰ期与Ⅱ期Kümmell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防止骨水泥整块滑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5例行PKP治疗的Ⅰ、Ⅱ期Kummell病患者按椎弓根穿刺方式不同分为单侧组(17例)和双侧组(1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疼痛VAS评分、骨折椎体角和椎体高度百分比。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水泥灌注量双侧组多于单侧组(P 0. 05)。术后1 d两组骨折椎体角及椎体高度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双侧组较单侧组改善更显著(P 0. 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 05),双侧组均低于单侧组(P 0. 05)。结论 单侧与双侧入路PKP治疗Ⅰ、Ⅱ期Kummell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双侧入路在术后疼痛、影像学改善等方面优于单侧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项可以提高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改良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或后突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月作者采用改良PVP/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99例。创新点在于骨折区域靶点穿刺置管、侧口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椎弓根拖尾锚定3项技术整合应用。通过术中透视及术后X线片、CT观察骨水泥弥散填充及泄露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1.0±0.3) h,无骨水泥过敏、肺栓塞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等重大并发症发生。单侧穿刺78例,双侧穿刺121例;骨水泥渗漏5例,其中椎间隙渗漏3例,椎旁血管渗漏2例,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不需特殊处理。随访12~30个月,VAS评分术前(7.9±1.4)分、术后1 d (2.6±0.7)分、末次随访时(2.4±0.6)分,疼痛均明显减轻。影像显示病椎前缘高度明显恢复;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充分弥散填充,椎弓根处锚定稳定。[结论]改良椎体成形术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移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应用弯角装置行单侧穿刺PVP治疗的47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33例;年龄53~89岁(66.4±6.5岁)。36例为单节段椎体骨折,11例为双节段椎体骨折;骨折椎体:T9 7节,T10 7节,T11 9节,T12 13节,L1 12节,L2 9节,L3 1节。记录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采用VAS评分、ODI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情况;测量计算手术前后伤椎相对高度,观察局部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静脉渗漏及椎体周围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透视时间1.6±0.3min;骨水泥用量6.7±1.2ml,骨水泥分布均匀;11例患者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23.4%。术后随访3~12个月(6.5±1.3个月),术前、术后2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伤椎相对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角分别为:7.6±1.3分、(71.4±3.2)%、0.48±0.21、15.5°±4.2°;2.2±1.0分、(27.2±2.6)%、0.82±0.17、7.2°±2.8°;1.7±0.7分、(26.5±2.7)%、0.80±0.15、7.5°±3.7°;术后2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伤椎相对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弯角装置行单侧穿刺PVP治疗OVCFs可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ummell病时骨水泥渗漏情况,探讨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6-01采用PKP治疗的27例(27椎)Kummell病,按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15例)与未渗漏组(12例)。比较2组术后2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值、伤椎中部高度恢复值、伤椎后缘高度恢复值及伤椎Cobb角改善值。结果 27例(27椎)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5例(15椎),但均未出现明显症状,骨水泥渗漏率为55.6%。渗漏组获得(12.6±2.6)个月随访,未渗漏组获得(11.9±3.1)个月随访。2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值、伤椎中部高度恢复值、伤椎后缘高度恢复值及伤椎Cobb角改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Kummell病骨水泥渗漏率较高,但手术安全可靠。术中应采用多种方法避免骨水泥渗漏,且不能忽视骨水泥渗漏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濮阳市油田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采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PVP治疗的25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 d、末次随访时手术透视次数、骨水泥用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前后腰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计算伤椎术前术后相对高度,并观察局部后凸Cobb角恢复情况;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7±1.5)个月,术中透视(14.7±4.3)次,骨水泥用量(6.2±1.0)mL。术后2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相对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术中出现椎体周围骨水泥渗漏,未出现静脉渗漏、椎管内渗漏、肺栓塞及其他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率为20.0%。结论采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PVP治疗Kümmell病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学习曲线平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用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20例,对比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局部矢状位Cobb角度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0例患者术后X线片复查时椎体高度由术前(16.74±4.52)mm恢复至(21.24±3.62)mm,Cobb角由术前的16°~25°(22.0±0.5)°改善至5°~15°(9.1±0.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VAS评分5~8分,平均(7.0±0.5)分,术后VAS评分1~4分,平均(3.0±0.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DI从术前的平均(63.0±2.5)改善至末次随访的平均(30.0±1.5)。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者4例,1例术后出现骨水泥块松动移位,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切开复位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恢复良好;随访中未出现相邻椎体骨折者。[结论]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创伤小,是治疗Kümmell病较好的手术方式,但需注意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侧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共19例,男4例,女15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7.89±9.43)岁。通过对手术前后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对比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用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骨水泥渗漏及脊髓受压情况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9例患者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度、VAS评分、ODI指数分别平均为(40.2±5.8)%、(19.8±9.2)°、(8.14±1.36)分、(80.30±8.65)%;术后第1天为(65.7±5.2)%、(10.4±5.1)°、(2.35±0.42)分、(22.43±7.54)%;末次随访时为(62.4±5.1)%、(11.5±4.7)°、(1.86±0.58)分、(21.54±7.86)%。术后第1天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后第1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值均属正常范围,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未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结论对于Ⅲ期无神经症状的Kummell病患者来说,单侧PVP安全有效,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囊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行单侧穿刺囊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疼痛VAS评分和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96(52.20±15.59)min;术中出血量2~15(6.06±2.66)ml。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及肺栓塞。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7.00±3.33)个月。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伤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比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穿刺囊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微创、骨水泥渗漏率低、疗效确切的优点,但其安全性仍需大样本进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526-1529
[目的]应用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新型骨填充网袋行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侧穿刺,安全完成手术。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X线片观察: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1例1椎出现椎体后缘少量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新型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可以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韦竑宇  谭明生  梁立 《中国骨伤》2013,26(12):1010-10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采用单侧多通道穿刺注射骨水泥法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侧经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658例(885个椎体),对术中注射骨水泥〈0.3ml即出现骨水泥渗漏的82例(99个椎体)采用单侧多穿刺通道灌注骨水泥,其中男38例(45个椎体),女44例(54个椎体);年龄69—92岁,平均75.4岁。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h、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综合评估手术疗效;术后拍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99个出现骨水泥渗漏的椎体均采用单侧多通道穿刺注射骨水泥法完成PVP操作。平均手术时间为33min,骨水泥分布优良率达98.8%(98/99);术中无一例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及骨水泥血管内渗漏,无肺栓塞、气胸、穿刺部位出血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VAS评分由术前(8.40±0.73)分改善至术后lh的(2.50±0.43)分,术后1个月的(2.00±0.33)分,术后3个月(1.80_+0.28)分,术后6个月(2.10+_0.17)分;ODI由术前(40.94±2.72)分改善至术后1个月(9.64±2.60)分,术后3个月(8.52±2.30)分,术后6个月(7.77±2.15)分。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时,采用单侧多穿刺通道注射骨水泥法骨水泥分布满意、疼痛缓解率高、功能改善明显,无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收集从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患者289例(451个椎体)患者,术后行X线及CT检查,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渗漏组)43例和B组(对照组)246例,根据VA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第1 d、术后第3 d及终末随访进行评分。同时根据渗漏部位的不同,进行上述评分。[结果]本研究中有43例(48个椎体)发生了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1%。其中椎间隙渗漏17例,椎体周围渗漏14例,椎管内渗漏1例,椎体前缘静脉渗漏3例,针道通路渗漏8例。术后有3例局部出现酸胀不适,予中药涂擦及烫熨治疗处理后症状明显改善,余患者均无临床症状。术前、术后第3 d及终末随访两组间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 d VAS评分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VAS评分在不同渗漏部位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效果明显,骨水泥渗漏时有发生,术前常规行影像检查充分了解病椎情况,术中严格把握穿刺方法及注入时机,准确掌握骨水泥量,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填充网袋联合椎弓根锚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陈旧性椎体骨折不愈合(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骨填充网袋联合椎弓根锚定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1例Kummell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和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19例上胸椎OVCF患者(20个椎体)资料(机器人组)和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徒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21例上胸椎OVCF患者(21个椎体)资料(徒手组)。机器人组男5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徒手组男6例,女15例;年龄64~83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感染和血管栓塞),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H)和伤椎后凸角(KA)观察疗效。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中19例患者(20个椎体)和徒手组中21例患者(21个椎体)均顺利完成单侧穿刺入路椎体成形术。40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37.9±8.2)min]、骨水泥注入量[(2.3±0.9)mL]、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0.0%,2/20)均少于或低于徒手组[(46.2±9.4)min、(4.2±1.3)mL、42.9%(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和血管栓塞发生。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ODI、AH和K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T1~T4)OVCF临床疗效满意,可减少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并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疗效。方法采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35例后壁破损的OVCFs患者,共37个椎体。观察术后椎体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DI及影像学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骨水泥椎体前方渗漏1椎,侧方渗漏2椎,未出现椎体后缘及椎管内渗漏。VAS评分:由术前的(8.0±1.7)分降低至术后2 d的(2.3±0.6)分,末次随访为(2.0±0.8)分。ODI:由术前的73.4%±4.6%降低至术后2 d的23.7%±3.6%,末次随访为22.5%±4.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7.3°±6.8°矫正至术后2 d的15.5°±4.9°,末次随访为16.1°±5.2°。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62.7%±20.4%提高至术后2 d的78.9%±18.3%,末次随访为74.8%±16.9%。各项指标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OVCFs,能明显改善疼痛及功能,可有效控制骨水泥椎体后缘渗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侧或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6例采用单侧穿刺PKP治疗(单侧组),19例采用双侧穿刺PKP治疗(双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骨密度T值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骨折疼痛程度,O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角。结果单侧组术中骨水泥渗漏4例(15.38%),双侧组3例(15.79%),均无明显神经脊髓症状,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5),但单侧组住院时间与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行胸部正位X线片检查未发现肺栓塞。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无椎体再骨折及骨水泥块移位等并发症发生。两组组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较术后1 d进一步降低(P0.05),而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后1 d无明显丢失(P0.05)。两组间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PKP治疗Kümmell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单侧穿刺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水泥体积分数对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ummell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Kummell病患者,均采用单侧PKP治疗.术后计算骨水泥体积分数,并设为小体积分数组(<10%,16例)、中体积分数组(10% ~20%,48例)、大体积分数组(>20%,22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 d、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骨折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比较三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邻椎骨折率、伤椎再塌陷率.结果 三组术后3 d、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AVH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三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体积分数组和中体积分数组的邻椎骨折率、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大体积分数组(P<0.05).结论 单侧PKP治疗Kummell病能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骨水泥体积分数过大者的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术后邻椎骨折率更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弯角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与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疗效,探讨弯角单侧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9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用弯角单侧穿刺PVP,22例采用传统双侧穿刺PVP,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弯角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小于传统双侧组(P0.05),两组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椎体相对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局部后凸Cobb角显著减小(P0.001)。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后凸Cobb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弯角单侧PVP与传统双侧PVP治疗OVCF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8):1660-1665
[目的]对比研究单侧入路和双侧入路PKP治疗Kummell'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通过影像资料筛选出的63例行PKP手术治疗的Kummell's病患者。男24人,女39例,年龄55~88岁,平均68.5岁。腰背痛时间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38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2例失随访,最后,纳入单侧入路手术组的患者36例;25例行双侧椎弓根入路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3例失随访,最后纳入双侧入路手术组的有22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受累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度评估后凸角度的恢复程度,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RDQ)评估手术效果。[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单、双侧入路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3.9±1.7)分和(3.7±0.7)分。单、双侧入路末次随访的ODI评分分别为(15.3±3.7)分和(13.8±2.7)分。单、双侧入路末次随访的RDQ评分分别为(10.2±1.7)分和(7.9±1.7)分。单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47.6±7.8)分,双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71.5±21.6)分。单侧骨水泥渗漏为2例,双侧骨水泥渗漏为7例。单侧入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较短,射线照射量、花费更少。围手术期的相关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随访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和双侧椎体成形术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在组内没有显著差异。双侧椎弓根入路的手术时间较长。骨水泥泄露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球囊后凸成形术产生了相类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但单侧用时较少。因此,作者鼓励使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