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254例颈椎病患者采取3种不同术式治疗:A组(126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7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未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C组(5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X线、MRI和CT检查显示:3组患者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后漂移,侧块螺钉均没有进入椎间孔和椎管内,椎板没有再关门,椎板合页处没有向内陷入椎管,亦没有明显压迫硬膜脊髓的硬膜外血肿。A组颈椎曲度无改变;B组颈椎曲度无显著性改变;C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曲度增加值为5.3 mm±2.7 mm。18例术后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2例(1.59%)、B组4例(5.71%)、C组12例(20.69%);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脊髓型组5例(3.09%),混合型组13例(1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于术后2~4 d出现颈肩痛或原有颈肩痛加重,其中12例随后迅速出现肌力下降,而感觉减退不明显。18例均给予保守治疗,术后2~3周患者颈肩部麻痛消失;术后4~24周12例肌力下降中11例完全康复,1年后另1例C_5神经支配区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可发生C_5神经根麻痹,无内固定时发生率最低,在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时发生率最高;术后混合型较脊髓型更易出现C_5神经根麻痹,其损伤机制可能与脊髓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与椎管占位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44例严重OPLL患者(椎管占位率50%)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麻痹组(11例)和非麻痹组(33例)。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椎管占位率,累及椎体数量,OPLL分型,术前、术后Cobb角和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Cobb角和JOA评分改善率。采用t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C_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性。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2组间椎管占位率、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椎管占位率进入方程,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具有相关性。结论严重颈椎OPLL患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椎管占位率越高,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CSM 38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随访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 JOA评分[术前(7.1±0.9)比术后(3.6±1.2)]及VAS评分[术前(5.2±2.8)比术后(2.3±1.1)]较术前改善明显,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变化[术前(36.9±6.3)度比术后(32.7±2.4)度,P0.05];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第5天改善,发生C,神经根麻痹1例,于术后2个月改善,未发生脊髓损伤、钛板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是治疗CSM的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持续维持扩大椎管的管径,取得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并且有利于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原因,探讨C4、5椎间孔减压对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5年6月~201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术的131例颈椎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6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3±10.9)岁。其中行椎管扩大成形术6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68例;此外,67例患者行单纯颈椎后路减压术(A组),64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术并双侧椎间孔减压术(B组)。对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与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评估,同时对A、B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54个月,平均(23.4±8.8)个月,131例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总体发生率为6.9%。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8%);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8%)。两种术式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9%),B组有1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一定的发生率,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种方法并无统计学差异;加行C4、5椎间孔减压术可降低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18-2122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重建椎管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方法]观察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减压人工椎板椎管重建术,对照组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颈椎X线片及CT了解椎管矢状径扩大情况及人工椎板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9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6 ml,低于对照组,有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4.3%,3例出现轴性症状,理疗治疗后好转。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 mm,术后1年和2年人工骨骨性融合率分别为43.3%和71.1%。两组在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发生率、椎管矢状径扩大及植骨融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椎板重建颈椎管效果良好,获得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6—2014-06诊治的8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3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微型钛板成形术(A组),40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以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术后1~3 d内共出现8例(9.6%)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出现2例(4.7%),B组出现6例(15.0%);A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采用甘露醇脱水及地塞米松治疗,进行积极功能锻炼,症状得到缓解;2例遗留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松解术。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更高,因此需在围手术期进行合理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患者6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单开门组)治疗32例,颈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联合组)治疗3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联合组术后无C5神经根麻痹者。单开门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联合组(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著增加,而N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联合组的JOA和NDI评分显著优于单开门组(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SVA C_2~C_7、C_2~C_7Cobb角,以及C_4~_7节段各椎板的开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扩大术治疗脊髓神经根颈椎病,可有效去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缓解临床症状,而不影响颈椎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为此类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自2011年2月-2017年2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与否,作为自变量;并将性别、年龄、病程,有无发育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内缺血信号,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相关指标作为因变量。对上述10项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进一步将所有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处理。结果 237例CSM患者手术后,29例并发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开门角度和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5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均为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脊髓后移距离增加、术后开门角度增大和颈椎曲度指数增加,均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