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单甲基亚砷酸(MMAIII)联合隐丹参酮(CPT)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的协同抑制效应,阐明其诱导多发性骨髓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记蛋白PARP的总蛋白和剪切表达水平;酶标仪检测酸性鞘磷脂酶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膜神经酰胺和脂筏标记物。结果:CCK8结果显示隐丹参酮浓度为15μM时细胞存活率为80.9%±5.4%(24h)、60%±8.4%(48h),单甲基亚砷酸浓度为1μM时细胞存活率为82.5%±5.8%(24h)、67.7%+9.7%(48h),隐丹参酮(15μM)联合单甲基亚砷酸(1μM)作用U266细胞24h、48h后细胞存活率为29.1%±7.0%(24h)、18%±2.7%(48h);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为41.7%±4.4%、单甲基亚砷酸组为10.6%±4.0%、隐丹参酮组为10.5%±3.0%;Western Blot显示联合作用组凋亡蛋白PARP剪切活化水平较单甲基亚砷酸单药组及隐丹参酮单药组有显著升高;酸性鞘磷脂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上调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酸性鞘磷脂的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U266细胞膜上荧光强度增加,加入Filipin后荧光强度较联合用药减少。结论:MMAIII与CPT协同作用能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发生,其作用机制主要与促进细胞膜鞘磷脂水解生成神经酰胺、诱导脂筏聚集促进凋亡相关蛋白剪切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苦参碱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作用和内在机理。方法:MTT法检测苦参碱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多发性骨髓瘤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中效原理分析苦参碱联合亚砷酸对RPMI8226细胞株的联合作用;应用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M1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苦参碱对RPMI8226细胞及MM原代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联合亚砷酸作用RPMI8226细胞抑制率>50%时联合指数(CI)<1。DAPI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苦参碱以终浓度2.0g/L作用于RPMI8226细胞12h后可见明显的凋亡小体出现。结论:苦参碱对RPMI8226细胞和MM原代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体外联合亚砷酸作用MM细胞株RPMI8226细胞,抑制率>50%时呈协同作用。苦参碱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的增殖及其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2 thiahiazoyi)-3,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5、20、40、80、160μmol/L的NCTD对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NCTD对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urvivin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20~160μmol/L的浓度内,NCTD对U266细胞的增殖有抑制,抑制与NCTD的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不同浓度的NCTD能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凋亡,使细胞明显阻滞于G2 /M 期;在NCTD作用下,U266 细胞survivin 及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凋亡、细胞周期阻滞有关.结论 NCTD能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抑制survivin的表达及G2 /M 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验证丹参二萜醌类活性成分对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抑制效应,阐明其诱导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胰腺癌细胞AsPC-1、BxPC-3用含10% gibco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按隐丹参酮组(30μM)、丹参新酮组(15μM)、去氢丹参新酮组(15μM)分别加药处理。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对AsPC-1和BxPC-3细胞进行si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结果 隐丹参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0.1%±5.0%、36.2%±5.4%;丹参新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1%±5.1%、47.2%±5.7%;去氢丹参新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6.1%±5.0%、42.2%±5.4%(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sPC-1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71%、30.10%、52.26%、42.30%;BxPC-3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0%、30.66%、33.76%、51.76%(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较空白对照组,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PKD/PKCμ ser916、p-PKCδ thr505、p-PKD/PKCμ ser744/748的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沉默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Cδ,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D/PKCμ ser744/748的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 隐丹参酮、丹参新酮、去氢丹参新酮通过抑制PKCδthr505的磷酸化水平,继而PKD1μser744/748磷酸化水平下调,从而显著促进胰腺癌AsPC-1和BxPC-3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t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机制。方法利用0.1、0.2、0.5、1.0及2.0μmol/L丁酸钠(NaBut)对U266细胞株48 h进行处理,使用0.5μmol/L丁酸钠对细胞8、16、24、36、48 h进行处理,使用1μmol/L M344、0.5μmol/L LBH589、6μmol/L NaBut、6μmol/L VPA对细胞48 h进行处理,另在对照组中加入同等剂量的溶剂,使用MTT法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丁酸钠处理细胞48 h后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差异显著(P0.05);丁酸钠浓度越高,细胞存活率则越低。(2)与对照组比较,0.5μmol/L丁酸钠处理细胞16、24、36、48 h后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差异显著(P0.05);处理花费时间越长,细胞的存活率则越低。(3)与对照组比较,1μmol/L M344、0.5μmol/L LBH589、6 mmol/L NaBut及6 mmol/L VPA处理48 h后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t有效的抑制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在抗癌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参二萜醌类活性成分对胰腺癌的抑制效应,探讨其诱导胰腺癌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胰腺癌细胞AsPC-1、BxPC-3用含10%gibco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按隐丹参酮组(30μM)、丹参新酮组(15μM)、去氢丹参新酮组(15μM)分别加药处理。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对AsPC-1和BxPC-3细胞进行si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结果隐丹参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0.1±5.0)%、(36.2±5.4)%;丹参新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1±5.1)%、(47.2±5.7)%;去氢丹参新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6.1±5.0)%、(42.2±5.4)%(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sPC-1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71%、30.10%、52.26%、42.30%;BxPC-3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0%、30.66%、33.76%、51.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较空白对照组,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PKD/PKCμser916、p-PKCδthr505、p-PKD/PKCμser744/748的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沉默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Cδ,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D/PKCμser744/748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隐丹参酮、丹参新酮、去氢丹参新酮可能通过抑制PKCδthr505磷酸化水平,下调PKD1μser744/748磷酸化水平,促进胰腺癌AsPC-1和BxPC-3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寻找对多发性骨髓瘤新的治疗方法 ,从基因工程乳酸乳球菌提纯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探讨PAL酶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系的影响作用.方法 利用已构建成功的高表达PAL的基因工程乳酸乳球菌,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 ,设计一种简便、高效提纯PAL酶的方法.培养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系,在不同浓度基因工程PAL酶作用后.以MTT法检测细胞增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HPLC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苯丙氨酸(phe)浓度.结果 ①用本研究所设计方法 从基因工程乳酸乳球菌NZ3900/pNZ8149-palart中提取的PAL酶比活性可达同量原菌的92.5%;②0.1~2.0U/ml的PAL提取液作用24h后能显著抑制U266细胞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③只添加提取过程所用试剂的对照组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④0.1U/ml、0.2U/ml、2.0 U/ml的PAL酶作用24h后的MM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1.92±0.95)%、(50.64±0.86)%、(90.86±2.91)%;⑤PAL酶作用24h后细胞培养液中phe浓度随PAL酶活性增加而降低.结论 本研究所设计方法 可从基因工程乳酸菌高效提取PAL酶;提取过程中的添加试剂对MM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PAL酶能显著抑制MM细胞体外生长,诱导细胞早期凋亡;PAL酶可降低培养液中的phe水平,且phe浓度与MM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白凤菜总黄酮(TFG)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实验检测U266细胞增殖;倒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U266细胞经TFG处理24 h后细胞形态及凋亡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TFG明显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P<0.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100 μg /mLTFG作用组的U266细胞凋亡明显增加;TFG使U266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结论 TFG可抑制U266细胞增殖,可能同细胞周期的捕获和细胞凋亡的诱导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联合WEE1激酶抑制剂AZD-1775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RPMI8226和U266细胞,逆转录PCR(RT-PCR)检测WEE1 mRNA表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种细胞分为对照组、AZD-1775组、硼替佐米组和联合处理组。AZD-1775组细胞加入AZD-1775(10μmol/L)孵育24 h;硼替佐米组细胞加入硼替佐米(20 nmol/L)孵育24 h;联合处理组细胞先加入硼替佐米(20 nmol/L)孵育24 h,再加入AZD-1775(10μmol/L)孵育24 h。采用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检测不同处理对RPMI8226和U266细胞成球率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对RPMI8226和U266细胞凋亡率影响;采用Westen blot检测不同处理对RPMI8226细胞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影响。结果 RT-PCR检测显示,RPMI822和U266细胞均存在WEE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AZD-1775组、硼替佐米组和联合处理组细胞球形成率均降低(P<0.05),而联合处理组细胞球形成率低于AZ...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ursoIic acid,UA)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U266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用熊果酸处理U266细胞,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用20μmol/L熊果酸处理U266细胞24 h,瑞氏法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V标记,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GFR3、Bcl-2、CCND1、MYC及p53的表达变化.结果 经熊果酸处理后,U266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形态不规则样改变,胞膜小泡状形成,细胞质内空泡增多,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固缩;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V阳性细胞比例随用药浓度增加及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加;细胞内FGFR3、Bcl-2、CCND1、MYC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随用药浓度增加及用药时间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而p53的mRNA及蛋白表达逐渐增高.结论 熊果酸可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体外有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作用,为多发性骨髓瘤选择新的靶向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娜   《四川医学》2022,43(3):222-226
目的 研究丹参酮IIA(Tan IIA)是否增敏顺铂(cDDP)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H2009细胞分为对照组,Tan IIA单药组,cDDP单药组以及Tan IIA+cDDP联合用药组。处理细胞48~72 h,生长期末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抑制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分别以cDDP(3、6、9μM)联合Tan IIA(1μM)处理H2009细胞后,联合用药组抑制率(53.05%)较单药组明显增加(P<0.05),同样,Tan IIA(1、2、3μM)联合cDDP(9μM)处理H2009后,联合用药组抑制率(57.47%),与两单药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流式细胞术发现Tan IIA(1μM)联合cDDP(9μM)处理H2009细胞后,早期和晚期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及两个单药组明显增加(35.9%vs. 8.6%、20.0%;7.9%vs. 1.7%、2.7%),表明Tan IIA可显著增强cDDP诱导的细胞凋亡;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研究发现,联合用药组中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高,表明Tan IIA可能是通过上调Cleaved-Caspase3的表达而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凋亡,以上研究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anⅡA可增敏cDDP对肺癌细胞H2009的杀伤作用,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其可能机制是促进了Cleaved-Caspase3凋亡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miRNA-19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的影响,及对SMO蛋白和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B1、LP-1、RPMI 8226和NCI-H929为研究模型,首先检测4种细胞中SMO蛋白的背景表达,然后使用U266B1细胞作为模型,设计了miRNA-19a inhibitor,以此建立miRNA-19a敲低组、对照质粒组和空载组。探究miRNA-19a敲减后细胞中SMO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增殖、凋亡和转移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结果  SMO蛋白在U266B1、LP-1、RPMI 8226和NCI-H929细胞系中表达量分别为0.925±0.057、0.889±0.067、0.904±0.075、0.507±0.048,其中以NCI-H929细胞系中表达量较低(P < 0.05)。MiRNA-19a敲低组、对照质粒组和空载组miRNA-19a含量分别为0.325±0.058、1.158±0.128、1.172±0.131,miRNA-19a敲低组miRNA-19a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对照质粒组、miRNA-19a敲低组和空载组SMO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87±0.104、0.354±0.068、0.807±0.106,miRNA-19a敲低组SMO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 < 0.05)。MTT实验显示,miRNA-19a敲低组细胞增殖OD值在24~72 h内明显低于空载组和对照质粒组(均P < 0.05)。凋亡实验显示,miRNA-19a敲低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载组和对照质粒组(均P < 0.05)。Transwell实验显示,miRNA-19a敲低组侵袭细胞数明显低于其他2组(均P < 0.05)。  结论  miRNA-19a/SMO蛋白可能是骨髓瘤细胞系U266B1中控制细胞恶性增长的关键信号,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38-42
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隐丹参酮处理MDA-MB-231细胞24 h。采用MTT、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对MDA-MB-231细胞活性、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DA-MB-231细胞中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0μmol/L对照组相比,1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隐丹参酮组MDA-MB-231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且呈剂量依赖(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隐丹参酮在20μmol/L浓度时MDA-MB-231细胞凋亡率为(6.34±0.52)%,与对照组(6.09±0.76)%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μmol/L、80μmol/L浓度时MDA-MB-231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8.74±0.65)%、(28.04±3.08)%,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浓度组之间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隐丹参酮在40μmol/L、80μmol/L浓度时,MDA-MB-231细胞内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下调(P0.05),同时,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隐丹参酮可诱导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Bax、Caspase-3和抑制Bcl-2等凋亡调控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力达霉素(LDM)联合硼替佐米(BZM)的抗骨髓瘤作用,并探讨两药联合
协同抗骨髓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SKO-007随机分
为对照组、LDM组、BZM组和LDM+BZM联合组,采用MTS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
、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各组SKO-007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和内质网应激(ER
S)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果:细胞培养48 h后,LDM+BZM联合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LDM组
、BZM组和对照组(P<0.05);LDM+BZM联合组
SKO-007细胞
G2/M期的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caspase-3和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
P)的
切割片段蛋白表达量、GRP78/Bip蛋白表达量、CHOP/GADDl53蛋白表达量和c-Jun氨基末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无菌传代培养2013年5月所购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设空白对照组与20μm、40μm、60μm、80μm和100μm五个浓度的隐丹参酮组,分别于6 h、12 h、24 h和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隐丹参酮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并观察药物作用24 h和48 h后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1刺激6 h和12 h后,各隐丹参酮组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均〈35%;刺激24 h后,随着隐丹参酮浓度的递增,其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从33%逐渐增加至72%;刺激48 h后,各隐丹参酮组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均〉50%。2刺激24 h后,隐丹参酮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IC50为59.11μM,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隐丹参酮组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均有抑制作用(P〈0.01),且除了20μM与40μM组及40μM与60μ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62和0.110),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丹参酮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隐丹参酮能够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重组p53腺病毒(rAd-p53)感染含突变型p53基因胃癌BGC-823细胞(mBGC-823)对顺铂(C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Ad-p53(5×1010vp/L)感染mBGC-823细胞48 h后P53蛋白的表达;MTT法测定rAd-p53单药组(5×109、5×1010、5×1011vp/L)、CDDP单药组(3.125、6.25、12.50 mg/L)及联合用药组(5×109/3.125、5×1010/6.25、5×1011/12.5vp,mg/L)作用后m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与凋亡率.结果:rAd-p53感染mBGC-823细胞48 h,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3.74±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80±5.32)%(t=-13.039,P<0.001);rAd-p53、CDDP单药及联合用药均可抑制细胞生长,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均<0.001).rAd-p53单药产生以G2/M期为主的阻滞,凋亡率为(11.76±2.33)%;CDDP单药产生以G1期为主的阻滞,凋亡率为(24.70±2.42)%;联合用药组产生G2/M期为主阻滞,凋亡率为(51.88±2.03)%;各组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620.595,P均<0.001).结论:腺病毒介导p53基因感染mBGC-823细胞改变了细胞内在突变的p53状态,诱导凋亡并增加对CDDP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通过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另外分为丹参酮ⅡA组、AG490组、丹参酮ⅡA及AG490组,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 CCK-8检测显示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为78.90%±5.1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 2.5μM组细胞存活率为85.76%±6.1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丹参酮ⅡA 10μM组细胞存活率为90.62%±2.32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丹参酮ⅡA 40μM组细胞存活率为86.38%±4.712%,与模型组比,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加入丹参酮ⅡA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数减少;丹参酮ⅡA组P-JAK2、P-STAT3蛋白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上升,而AG490组的P-JAK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丹参酮ⅡA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桦脂酸联合沙利度胺诱导多发性骨髓瘤( MM)U266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分别用白桦脂酸(20、40、60和80 mg/L,白桦脂酸组)、沙利度胺(10、50和100 mg/L,沙利度胺组)及白桦脂酸(40 mg/L)联合沙利度胺(联合组,白桦脂酸40 mg/L,沙利度胺10、50和100 mg/L)分别处理U266细胞,同期设对照组;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白桦脂酸组、沙利度胺组及联合组U266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Real-time PCR检测4组U266细胞中Survivin、Cyto-C、Bcl-2、Bax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4组U266细胞中Survivin、Cyto-C、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白桦脂酸浓度的增加,U266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最适浓度为40 mg/L;与沙利度胺组相比,联合组U26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沙利度胺组或白桦脂酸组相比,联合组 U266细胞中Survivin、Bcl-2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Cyto-C和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沙利度胺、白桦脂酸组相比,联合组U266细胞中Survivin、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yto-C和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桦脂酸联合沙利度胺可以促进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凋亡分子Survivin、Bcl-2、Cyto-c和Bax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隐丹参酮增强胆管癌QBC939细胞对吉西他滨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隐丹参酮组、吉西他滨组和联合用药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经24 h药物处理后,隐丹参酮终浓度为10、30、50 μmol/L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2.30±2.15)%、( 42.53±3.62)%、( 51.85±4.81)%,低于对照组的(99.22±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24 h药物处理后,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5.40±1.57)%,高于隐丹参酮组的(19.80±0.92)%、吉西他滨组的(24.20±0.56)%和对照组的(8.84±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中的Active 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高于吉西他滨组、隐丹参酮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隐丹参酮可增加吉西他滨在胆管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PT)与顺铂(cisplatin,DDP)联合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PC9细胞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隐丹参酮联合顺铂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肺癌PC9细胞分为对照组、隐丹参酮组、顺铂组及联合用药组,MTT法检测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免疫印迹技术、RT-PCR检测抗凋亡分子的表达、STAT3及上游调控激酶JAK2/SRC蛋白表达水平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隐丹参酮联合顺铂明显抑制肺癌PC9细胞的增殖作用(P<0.05),联合用药组作用于肺癌PC9细胞24h后,caspase 3和caspase 9及PARP剪切段蛋白表达明显增高,高于对照组及单药组,联合用药后Mcl-1、Bcl-2、XIAP、survivin抗凋亡蛋白表达下调, STAT3磷酸化Tyr705和ser727水平下降,其上游JAK2磷酸化水平下调,SRC蛋白及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隐丹参酮与顺铂具有协同抗肺癌PC9细胞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STAT3磷酸化Tyr705和ser727表达水平进而下调Mcl-1、Bcl-2、XIAP、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上调caspase 3和caspase 9及PARP剪切段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