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肩关节运动时肌肉力臂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肩关节运动时各种肌肉的运动力臂大小及其变化,以揭示该类肌肉对肩关节不同方向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侧尸体肩关节标本,分别测量三角肌的三个部分、肩袖诸肌在肩外展、前屈、后伸、内旋及外旋过程中的肌腱位移,并根据位移和关节运动角度计算力臂值。结果:在上臂外展过程中,外展0°~30°时,冈上肌力臂变化最大;外展30°~120°时,力臂变化最大的为中部三角肌。在臂后伸或前屈过程中,力臂变化最大的分别为后部三角肌或前部三角肌。在臂内旋时,肩胛下肌的力臂值最大,而臂外旋时冈下肌/小圆肌的力臂值最大。结论:在上臂外展的起始阶段冈上肌腱功效较大,其次为中部三角肌;前部三角肌和中部三角肌分别在臂的前屈和后伸过程中有较大功效;在臂内外旋过程中,肩胛下肌和冈下肌/小圆肌功效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肩胛上神经联合冈下窝阻滞治疗对冈下肌损伤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冈下肌损伤伴疼痛患者27例,发病一周,未行局部特殊治疗(包括理疗、按摩、注射治疗、针灸)。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冈下窝痛点注射组(A组,n=13),肩胛上神经联合冈下窝阻滞组(B组,n=14)。观察指标:(1)两组3个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1周、三周)的VAS疼痛评分值的比较;(2)两组3个时间点患侧肩关节抗阻力外旋时的VAS评分值的比较;(3)两组3个时间点肩关节外展活动范围评估比较。结果 (1)两组组内比较:A组治疗后第3周疼痛程度、及肩关节抗阻力外旋时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肩关节外展活动范围明显改善(P0.05);B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3周的疼痛程度,及肩关节抗阻力外旋时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肩关节外展活动范围明显改善(P0.05);(2)两组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3周的疼痛程度,及肩关节抗阻力外旋时的VAS疼痛评分均较A组评分值显著性降低(P0.05),肩关节外展活动范围改善程度评分也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应用肩胛上神经联合冈下窝阻滞治疗冈下肌损伤,可以有效控制冈下肌损伤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可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和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关节活动度。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肩关节前外侧入路组(观察组)29例和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组(对照组)20例。术后3个月、12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结果:本次研究患者均完成随访,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后伸、外旋、上举、外展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随访时观察组后伸、外旋、外展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肩关节前外侧入路比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能改善肩关节术后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观察,探索更好的康复模式方法: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进行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重建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系统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系统康复组,在康复科进行系统康复,每周3—5次。对照组,根据术后指导自行在家康复锻炼。在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时,使用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对其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在患者术后7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对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0°位外旋)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UCLA评分均高于术前评分(P0.05)。在术后6个月时,系统康复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术后7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肩关节主动活动度(前屈,外展0°位外旋),系统康复组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以尽早恢复患者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患者作为骨质疏松组,另收集34例骨密度正常的肩袖损伤患者作为骨密度正常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肩关节镜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术后并发症与末期随访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6个月VAS评分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12个月ASES评分均显著低于骨密度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85,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末期随访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外展90°位内旋与外展90°位外旋水平均显著低于骨密度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合并肩袖损伤会影响肩关节镜的治疗效果,易造成术后并发症,并影响远期肩关节活动度,从而降低远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肘关节术后患者在肘关节最大等长收缩和肘关节屈伸运动中肩肘肌群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特征。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肘关节术后恢复期患者15例(患者组)和与之匹配的健康人11例(对照组)。分别在肘关节做最大等长收缩和肘关节屈伸活动时,记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斜方肌上束、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以及三角肌后束的sEMG信号,计算相应肌肉的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SR)、共激活率(CR)和屈伸活动中目标肌肉的激活百分比。结果 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最大肌力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4.109, P <0.01);伸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肱三头肌的RMS显著小于对照组(t=-7.695, P <0.001)。伸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肱二头肌、肱桡肌的CR均大于对照组(t> 2.326, P <0.05);屈肘最大等长收缩时,患者组斜方肌上束CSR大于对照组(t=2.232, P <0.05)。屈肘活动时,患者组肱三头肌的激活水平大于对照组(t=3.336, P ...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EMG)分析,对比非特异性腰痛(NLBP)患者与正常人在静态平衡模式改变时,上肢肌群与腰背部核心肌群激活时间的差异。方法 2017年9月至12月,纳入NLBP患者(NLBP组)与正常受试者(正常组)各21例。两组于站立位分别完成右侧上肢前屈与外展各2次,记录右侧三角肌前束、中束,双侧竖脊肌和双侧多裂肌的肌电信号,计算各肌肉与主动肌之间的相对激活时间并比较。结果上肢前屈时,两组右侧多裂肌、双侧竖脊肌均在主动肌(三角肌前束)之前激活,而左侧多裂肌在主动肌之后激活;NLBP组右侧竖脊肌的相对激活时间大于正常组(t=-2.393, P=0.019)。上肢外展时,正常组双侧多裂肌和双侧竖脊肌在主动肌(三角肌中束)之前激活;NLBP组左侧竖脊肌在主动肌之前激活,双侧多裂肌、右侧竖脊肌在主动肌之后激活;两组对应肌肉的相对激活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t 1.393, P 0.05)。结论正常人通过上肢的前屈和外展来改变静态平衡时,腰背部核心肌群会提前激活,而NSLBP患者的核心肌群则有延迟激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两种缝合方案在冈上肌腱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136例冈上肌腱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8)和观察组(n=68)。对照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单排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改良缝合桥技术修复。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和Constant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内旋、外旋、前屈和外展情况、静息VAS、活动VAS评分、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内旋、外旋、前屈和外展情况、静息VAS、活动VAS评分、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冈上肌腱损伤患者经单排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修复及改良缝合桥技术修复均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且改良缝合桥技术修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高渗葡萄糖增生疗法在治疗冈上肌撕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冈上肌撕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超声引导下高渗葡萄糖增生疗法治疗,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肩部疼痛进行评价,采用量角器评价患肩的主动前屈和外展关节的活动度,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进行肩关节综合治疗效果评估,采用高频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冈上肌肌腱撕裂点面积,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主动前屈活动度、主动外展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冈上肌肌腱撕裂点的面积、肩关节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95、1.38、1.12、1.02,χ2=1.85,P均>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的VAS评分、主动前屈活动度、主动外展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46、11.49、13.04、22.03、11.60、20.72,P均<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肩关节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16,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分析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上肢触碰试验的运动学和生理学特点,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的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采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Qualisys结合表面肌电,记录上肢和手BrunnstromⅤ期、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1级的北京博爱医院4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偏瘫组)和40例健康成年人优势侧上肢(对照组)执行目标触碰任务时,肩、肘、腕关节和前臂的三维运动角度及相关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偏瘫组结果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偏瘫组肩关节内旋、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屈曲、尺偏角度绝对值较对照组增大(|t|> 2.321, P <0.05),而肩关节内收,前臂旋前较对照组显著减小(|t|> 6.426, P <0.001)。偏瘫组上肢各关节角度与FMA-UE评分间无相关性(P> 0.05)。偏瘫组上斜方肌、三角肌前部、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胸大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指伸肌RMS小于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法联合CT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可疑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40例,所有患者分别使用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法联合CT、MRI检查,其中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法联合CT检查者为观察组,联合MRI检查者为随访组,统计两组肩峰形态、冈上肌出口位X线与磁共振对肩峰下间隙检查结果。结果两组诊断肩峰形态整体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峰下间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1.620,P=0.1090.05)。结论冈上肌出口位X线投照法联合CT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关节部位解剖结构能做出有效判断,与磁共振检查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肩部是由肩胛骨、锁骨、肱骨和被韧带、关节囊以及较多的肌群相互连接构成的上肢关节运动区域。其中肩关节活动幅度最大,但其关节盂较浅,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肩腱袖主要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组成,上述四肌以完整的扁宽腱膜牢固地附着于肩关节囊的外侧和肱骨外科颈,具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与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并构成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4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2月后,测定两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情况,并进行生命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度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命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在术后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升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温国仪 《全科护理》2013,11(23):2136-213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成形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6例肩袖损伤病人行关节镜手术,术后通过各阶段的功能锻炼康复治疗及护理。[结果]经术后随访,病人患肩活动度增大,由原来的外展0°~30°至外展160°~180°,内旋0°~20°至内旋70°~90°,外旋0°~30°至外旋70°~90°。患侧上肢肌力由3级至5级,上臂肌肉萎缩明显减轻,患肩疼痛消失。[结论]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早期可介入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能防止肩关节粘连、减轻局部肿胀症状且恢复快;康复过程中做好护理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3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3月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22髋),对照组17例(22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连续12周。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测定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10m步行测试测定步行能力,表面肌电图仪评估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2组患儿肌力(屈髋肌、伸髋肌、髋外展肌、伸膝肌)、RMS值(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肌力、RMS值、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10m步行能力测试步行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伸髋肌、髋外展肌肌力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屈髋肌、伸膝肌肌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直肌、臀中肌平均RMS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臀大肌平均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改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平衡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肩袖撕裂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时机及方法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于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行肩袖修补术的肩袖撕裂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肩袖损伤术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大型肩袖损伤术后康复训练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术后分阶段随访6个月,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关节活动度测量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观察组肩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患肩主动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体侧内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大型肩袖撕裂患者关节镜术后,在肩关节制动无痛的原则下,针对不同时机,采取不同康复器械和方法实施分阶段康复训练,有利于维持肩关节的活动度,避免关节粘连,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护技一体化模式结合快速康复理念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5月本院收治的56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患者,2017年3月1日至3月12日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3月13日至4月30日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医护技一体化快速康复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健康宣教及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出院时康复依从性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术后4周及术后12周肩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术后12周及24周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结果]术后12周,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体侧外旋、外展、90°外旋和90°内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12周、24周Constant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对照组术后12周、24周Constant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周、24周Constant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医护技一体化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患者中,可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以MR mDIXON Quant技术定量的冈上肌及冈下肌脂肪浸润与肩袖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82例单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患者行肩关节MR常规扫描及mDIXON Quant序列扫描,均显示肩袖损伤(均为冈上肌损伤)。根据MRI冈上肌损伤程度分为退变组、部分撕裂组和全层撕裂组。于mDIXON Quant序列后处理图像上测量冈上肌及冈下肌脂肪分数(FF)。比较3组间FF的差异,并分析冈上肌FF、冈下肌FF及肩袖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82例中,退变组31例,部分性撕裂组30例,全层撕裂组21例。全层撕裂组冈上肌FF[(2.09±0.39)%]高于部分撕裂组[(1.81±0.31)%]及退变组[(1.18±0.56)%,P均<0.05],部分撕裂组冈上肌FF高于退变组(P<0.05)。部分撕裂组[(1.61±0.45)%]及全层撕裂组[(1.72±0.61)%]冈下肌FF均高于退变组[(1.04±0.60)%,P均<0.05],部分性撕裂组与全层撕裂组冈下肌F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FF(rs=0.64,P<0...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191-2192
目的探究半肩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79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分为锁定钢板内固定组(44例)与半肩关节置换组(3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情况。结果半肩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为98.67±16.49min,显著低于内固定组107.23±14.68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肩关节置换组术后3个月时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分别为121.46±24.51°、115.42±21.82°、69.51±8.59°、85.27±12.64°,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1年内,半肩关节置换组发生1例术后感染,无假体松动、移位情况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2.86%;内固定组1例骨折部位不愈合,2例肱骨头坏死,总发生率为6.8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0.636,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办肩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增加其术后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双Endobutton技术与锁骨钩钢板技术治疗Tossy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Tossy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锁骨钩钢板技术,实验组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关节功能。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但实验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和切口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Rowe评分、前屈活动度和肩关节中立位内旋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牛津大学肩关节不稳评分(OSIS评分)和肩关节中立位外旋活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Ⅲ度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关节功能改善显著优于锁骨钩钢板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