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脓毒性休克患者68例。按液体复苏治疗6 h的结果分为达标组(39例)和未达标组(29例)。测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 TnⅠ)、脑尿钠肽(BNP)、心指数(CI)、氧合指数及乳酸水平。观察2组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及28 d生存率。结果液体复苏6 h后达标组氧合指数及CI水平明显升高,乳酸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而未达标组无明显改善(P0.05);液体复苏24 h后2组CI、c TnⅠ、氧合指数及乳酸均改善(P均0.05),其中达标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达标组BNP在液体复苏24 h后明显降低(P均0.05),未达标组则明显升高(P0.05)。与未达标组相比,达标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及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28 d生存率则明显增高(P0.05)。结论早期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肌损害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限制组各23例,开放组实施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限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APACHEⅡ和SOFA评分、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改善情况,CRP水平的变化,以及60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的差异。结果复苏后2组HR、MAP、CVP及血乳酸水平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限制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和CRP水平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开放组(P0.05或P0.01)。开放组60 d病死率有高于限制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住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可有效改善并维持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开放性液体复苏策略相比,其在降低病死率、缩短ICU入住时间、改善心功能以及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的液体给脓毒症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对患者腹内压的影响。方法将ICU中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晶体液组及胶体液组,液体复苏晶体液组采用乳酸林格氏液,胶体液组采用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万汶),均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要求进行液体复苏,监测复苏前、复苏6 h后腹腔内压以及复苏6 h后晶体液与胶体液总量。结果 2组复苏前后HR、PP、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至复苏后6 h,晶体液组共用晶体液(3 320±279)mL,胶体液组共用胶体液(2 993±215)mL,2组液体总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2组腹内压较复苏前均有升高,胶体液组腹内压升高值较晶体液组低(P0.05)。结论晶体液和胶体液都能够有效进行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复苏治疗后腹内压均明显升高,其中晶体液可明显升高腹内压,故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应首选胶体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26例,均给予液体复苏治疗。根据预后分为2组,治疗3 d后存活患者21例为存活组,治疗3 d后死亡患者5例为死亡组;根据患者指标达标情况将存活组分为2组,达标患者13例(中心静脉压为812 mmHg(1 mmHg=0.133kPa),平均动脉压为6512 mmHg(1 mmHg=0.133kPa),平均动脉压为6590 mmHg,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以上)为达标组。未达标患者8例为未达标组,分析各组患者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灌注指标、心肌损伤指标。结果液体复苏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楔压、心指数、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右心室每搏工作指数均显著升高,患者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血乳酸浓度、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显著下降(P均<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均显著下降(P均<0.05)。死亡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未达标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均明显高于达标组(P均<0.05)。结论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心肌功能,心肌肌钙蛋白Ⅰ和N末端-心室利钠肽前体等心肌损伤指标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王晨  胡星星 《光明中医》2022,(21):4015-4017
此文从脓毒性休克的西医部分治疗困境、中医病因病机、独参汤的古今研究及独参汤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机制共4个点,对独参汤治疗阴竭阳脱型脓毒性休克进行综述,阐述了独参汤能够抗炎,保护心肌细胞、增加心输出量,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发现独参汤可以有效地辅助治疗“阴竭阳脱”型脓毒性休克,同时对独参汤的不足提出了设想,为今后的管理与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合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流程及护理。方法对9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接受护理干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50),同时根据干预开始时患者器官功能的情况,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标准将2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器官功能轻度受损(A层)、中度受损(B层)和重度受损(C层),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2%、75%、90%,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0%、53%、40%;对照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5%、77%、91%,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2%、54%、45%。结论规范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流程及护理,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脓毒性休克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适合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流程及护理。方法对9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接受护理干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50),同时根据干预开始时患者器官功能的情况,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标准将2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器官功能轻度受损(A层)、中度受损(B层)和重度受损(C层),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2%、75%、90%,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0%、53%、40%;对照组A、B、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5%、77%、91%,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2%、54%、45%。结论规范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流程及护理,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脓毒性休克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破格救心汤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脓毒性休克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破格救心汤治疗.分析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全身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  相似文献   

9.
10.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临界血压维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大鼠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不同复苏血压对休克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颈动脉放血+断尾法复制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模型,观察不同压力复苏对休克复苏效果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压积、血pH、大鼠存活率及肺组织形态学。结果采用高压复苏(80mmHg,1mmHg=0.133kPa)的动物血红细胞压积低,血流动力学指标差,血pH、TNF—α低,肺组织细胞充血水肿,存活率下降,而采用低于60mmHg的血压复苏,动物存活率升高,血液稀释轻,血流动力学、血pH、TNF—α升高,肺组织形态学指标明显优于高压复苏组,但维持时间超过60min也不利于休克复苏。蛄论对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采用高压复苏会增加血液丢失,影响后期复苏效果;适当低压复苏(50-60mmHg)有利于保持动物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后期复苏效果,提高存活率,但太低的输注压力及维持时间超过60min因影响组织灌流也不利于休克复苏。  相似文献   

11.
pH值对脓毒症休克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pH值对脓毒症休克复苏的早期复苏、持续复苏、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73例,根据复苏前血气分析分3组:pH≤7.15 21例为A组;7.15pH7.25 27例为B组,pH≥7.25 25例为C组,行复苏治疗。比较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6 h复苏达标率、血乳酸清除率,24 h、48 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达标率、血乳酸正常率,28 d生存率。结果 3组复苏治疗前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6 h复苏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VP、ScVO2、血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24 h ScV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8 h ScVO2、血乳酸正常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8 d生存率A组为29%,B组为44%,C组为68%,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不同pH值脓毒症休克复苏前血乳酸值无差异;早期复苏可以改善不同pH值的休克患者低灌注与氧代谢,pH值低的休克患者液体复苏难以持续改善低灌注与氧代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7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病情稳定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CD4/CD8变化。结果:观察组IgG、IgM、IgA和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西医的角度认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并分别阐述了中西医各自治疗本病的方法.对其治疗,西医只能是针对病因而采取的支持、对症、护肝治疗.中医在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时采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念,以茵陈蒿汤为主加减治疗本病效果明显,并对胎儿无影响,可继续妊娠,中药治疗显示出优越性,且价格低廉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临床工作的观察总结,探讨限制性液体的复苏的液体输注时间以及较理想血压。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中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自2006年至2010年5年中对失血性休克救治观察,对液体输注的量及时间、血压的观察并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合理控制液体输注量及时间,血压控制在90—100mmHg/60—65mmHg可较好地纠正失血性休克。结论与传统的液体输注方法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使血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即可有效地纠正休克,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同时不至于造成新的出血,破坏原有的凝血机制,造成难以纠正的休克。  相似文献   

15.
何涛涛  曹樟全  张洪波 《新中医》2021,53(20):74-78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超声指导下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实施超声指导下的液体复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病情严重程度、T 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 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2 组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 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SOFA、APACHEⅡ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CD3+、CD4+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 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MAP、CVP、SVRI 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超声指导下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可改善T 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试验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林格液复苏治疗,实验组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何潇 《新中医》2022,54(7):107-110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规范化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比较2组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36%,高于对照组72.34%(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AP均升高(P<0.05),HR、APACHE-Ⅱ评分、TNF-α、IL-1β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AP较高(P<0.05),HR、APACHE-Ⅱ评分及TNF-α、IL-1β水平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入院28 d病死率较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均较短(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脓毒性休克能改善患者心肾功能,减轻患者...  相似文献   

18.
王馨贤  金源源  王倩 《河北中医》2023,45(2):344-347+352
脓毒性休克是当前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具有高发病率及病死率.以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液体复苏、生命支持等手段为主的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尚无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西医治疗方案.有研究证明中医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有一定疗效,但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中医治疗相关的研究较少,目前仍以西医常规治疗为主.通过阅读国内外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相关文献,本文对中西医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现状及未来治疗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方法 对象为20例药物镇静的机械通气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双相正压通气(BILEVEL)模式,按照随机顺序,将每位患者的呼气末正压(PEEP)值设置为PEEP0组、PEEP5组、PEEP10组、PEEP 15组.设定好PEEP后,调整PEEP高压(PEEPh),通气20 min,测定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每次调整为下一个PEEP前,调整为基础通气20 min,再进行下一步试验.结果 随着PEEP增加,心排出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平均动脉压(MAP)降低(P< 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中心静脉压(CVP)增加(P<0.05).PEEP5组与PEEP0组相比,ITBVI明显增加(P< 0.05);PEEP10组与PEEP0组相比,SVRI、CVP明显增加(P<0.05);PEEP15组与PEEP0组相比,CI、ITBVI、MAP明显降低,SVRI、CVP明显增加(P< 0.05);PEEP10组与PEEP5组相比,ITBVI降低(P< 0.05);PEEP15组与PEEP5组相比,CI、ITBVI、MAP降低,SVRI、HR增加(P<0.05);PEEP15组与PEEP10组相比,CI、ITBVI、MAP降低(P<0.05).PEEP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心率之间无相关性,EVLWI各组间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随PEEP增加,心输出量逐渐减少,当PEEP增加至15 cmH2O时心排出量减少显著,因此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时尽量控制PEEP水平在15 cmH2O之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治疗效果。方法将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早期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早期液体复苏、纠正酸中毒等基础治疗,必要时使用多巴胺升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在早期稳定血压方面有明显作用,且能显著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及对心、肾功能的影响。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早期复苏有效和较为安全,且能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